APP下载

让课堂充盈数学思考的魅力

2018-03-30孙春芳

创新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乘数点子口袋

孙春芳

时下诸多教育专家认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最本质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数学思考”方面也明确指出要把“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教师需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而我们所用的教材则是课程标准的直接体现,又是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所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而设计富有数学思考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引发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索中激活数学思考、在错误资源中深化数学思考、在反思回顾中沉淀数学思考、在趣味练习中发展数学思考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品质。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一、在生活情境中引发数学思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良好的情境也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把,使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亢地进入学习状态。

片段一:

师:育英实验小学四5班的同学,你们好!老师知道咱们育英实验小学有一项了不起的特色—功夫扇,是吧?上周你们还在滨湖区中小学运动会上表演了吧,哪些同学去了?举手示意一下!没去的也没关系,老师这儿有录像。看!(播放视频)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除了有我们育英实验小学的功夫扇,还有其他学校的精彩纷呈的队列表演,特色展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场的盛况。(出示一组图片)

师:怎么样?精彩吧!老师发现在这些队列表演的背后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你看,有的学校的队形是正方形的,有的学校组成的是长方形的队形,如果把队伍中的每个人看成一个点,这又是一幅多么有秩序的点子图啊!(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淡化到点子图)今天我们就在这样的点子图中一起来探索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利用学生近期开展的大型活动—运动会来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熟悉的情境、有趣的话题可以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另外,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队列形状与数学中的点子图又极其相似,用这个情境可以很自然地抽象出点子图,从而为本节课在点子图中探索规律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自主探索中激活数学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操作活动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通過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考。

片段二:

师:如果用一个圈代表一个人,在队列表演时一列有4人,有这样的5列(出示课件),请问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5=20)

师:每一列仍然是4人,随着队伍人数的增加,现在有这样的10列(出示课件),请问现在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0=40)

师:依旧是每列4人,现在队伍增加到了30列,想一想,30列大约要画多长呢?你能用手比画一下吗?谁愿意来给我们估计一下(出示课件),那30列一共有多少人?(板书:4×30=120)

师:通过计算方队人数,我们得到了这三个算式,请大家观察得出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积越来越大。

师:是什么引起了积的变化呢?

生:是第二个乘数变大了。

师:那第一个呢?

生:第一个乘数不变。(教师将第一个乘数“4”标上不同颜色)

师: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越来越大,积也越来越大。那这两种变化之间有没有关联?是不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师:为方便同学们进一步研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习单。(课件出示)

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点子图来计算方队人数,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乘数与积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学生又感受到了某种规律的存在。正是在这样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让学生利用学习单自主探索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思考时间和空间,从而更大程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在错误资源中深化数学思考

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及时引发“再认识”,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更为深入缜密的思考,当代哲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片段三:

师:在刚才举例验证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同学是这样验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视频播放学生错误的验证过程:学生先举例6×8=48,然后乘数6不变,另一个乘数8乘2得16,积也跟着乘2得96)

师:对于他的验证顺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的验证顺序不对,应该先求出第二个算式的积,再验证它和原来的积之间是不是2倍的关系。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好,我们一起来重新验证一下。(板书正确的验证顺序)现在清楚了吗?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顺序再举出一些例子,可以借助计算器举一些乘数较大的例子,看看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验证环节不仅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然而很多学生对验证的方法常常是模糊的、流于形式的。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对于他的验证顺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触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在纠错的过程中深化对验证方法的理解。

四、在反思回顾中沉淀数学思考

片段四:

师:学习需要经常回顾与反思,这样才能让我们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出这一结论的?

师:首先我们在方队人数中得出了几个乘法算式,观察算式后,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然后通过举例验证、直观理解,发现了猜想的合理性,从而获得了结论。

师: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學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习的整十数、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吗?(课件出示)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出0前面数的乘积,然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了吗?

生:知道了,因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师:再看三年级学习的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运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回过头去思考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我们学过的东西,这样我们就能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要想跑得快,先要学会停下来”,通过回顾与反思本节课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提出猜想—举例验证—获得结论”的探索过程,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再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整十数、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和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让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释之前这样算的道理,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回顾与反思是学生对所经历的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筛选,从而优化形成策略的一个过程。

五、在趣味练习中发展数学思考

片段五: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伙伴,听音乐,你们猜到是谁来了吗?—哆啦A梦,我们都知道多啦A梦有一个神奇的口袋,悄悄告诉大家,老师在哆啦A梦的口袋中藏了一个数a,当口袋外的数5进入口袋后,看变出了几?(20)如果口袋外的数是15,请问进入口袋后出来的数是多少?(60)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不算出a行不行呢?

师:看来,积的变化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出示课件)

师:现在哆啦A梦口袋里的数变成了什么?(b)把12放进去,这下会变出多少呢?(333)把24放进去,会变出多少?(666)这么快!你是怎么想的?

生:24是12的2倍,积也是333的2倍。

师:怎么不求出b是几呢?(不方便)你们都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求的吗?感觉怎么样?(很简便)。

师:继续看,这一次哆啦A梦的口袋里变出的数是111,你知道放进去的数是多少吗?(4)你又是怎么想的?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有兴趣,哆啦A梦又从口袋中掏出了两个图形,如果把三角形看成是一个乘数,五角星看成是另一个乘数,它们相乘得到的积是20,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积会乘几,是多少呢?

生:积是40,因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2,积也乘2,所以是40。

师:变!现在积是多少?

生:积是60,因为一个乘数乘3,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要乘3。

出示题目:

师:看,哆啦A梦又变出来了!这一题和前两题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乘数都变了!

师:两个乘数都变了,那你们知道积又会乘几,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研究,探索出规律后同学们可以打电话告诉老师,这就是老师的联系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通过在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中变数来设计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这样的呈现方式又凸显了积的变化规律的内在特点,让学生容易探索与发现,并从正向和逆向两方面来锻炼学生的思维。由“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到“两个乘数分别乘几”这是学生思维水平的又一次飞跃。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材料展开合情推理,进行大胆的猜想,同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验证,从而将学生的数学思考推向深入。

猜你喜欢

乘数点子口袋
浪漫口袋
神秘烟口袋
好点子不足以支撑好买卖
看错了数字
借口袋
理性认知西藏投资乘数小于1问题:以1996—2014年为例
寻找突破角巧解算式谜
点子摇滚怪杰 Dan Deacon 12月启动中国巡演
Lagrange乘数法的部分应用
让人惊叹的极客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