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核心素养下夯实“思维翻转”的样态研究

2018-03-30卜骥

创新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彩带浅表性面积

卜骥

数学思维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会出现思维遇堵,一筹莫展的情况,从而导致思维“止步”,前面的努力“归零”,消极情绪占“主导”。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爾指出“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从数学学习角度来看,悟性是“思维翻转”的最佳伴侣。“思维翻转”就是分析问题时的一种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领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

一、浅表性思维之扰:顿悟思维缺失的数学教学

【一道习题点燃我的深思】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1页有这样一道题:

右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你能算出黄色部分的面积吗?

全班48人,解答这道题的情况让笔者大跌眼镜。笔者罗列了一下学生的错误状况,如右表所示。

【原因剖析】

思要得法,思要有序。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会遭遇思维“滑铁卢”,最终在即将获得答案前“弃枪丢炮”“束手就擒”。出现这样的情况,研判学情,无外乎这样几种情况:

明“法”不明“理”—浅层理解难以直捣“黄龙”。学生对于算理一知半解时,具体解决问题就会生搬硬套,学法不灵活,不能根据算理择“善”而“从”之,使得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所以最终难以获得“真解”。

重“听”不晓“探”—经验缺位难以知识“迁移”。学生上课若是只顾听不会自探,那学习就会低效。活动经验是学生后续学习的“支柱”,教师必须设定自探情境让学生积极思维,在个体自探与小组合作探索中深入问题,寻求解题的途径。

光“练”不会“梳”—机械训练难以完整“建构”。学生对学习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学生完善建构。但不少教师课内“不住嘴”,课后作业“大批发”;课内不达标,课后来补课,或者课后通过大量练习来弥补,这样的“策略”会让学生数学思维变成机械,知识难以建构。

浅“思”不善“思”—表层认知难以思维“顿悟”。课堂上有些数学问题非常容易,学生不假思索都能对答如流,这不是好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些缺乏深度的问题都是“花架子”,不会让人产生顿悟思维。

二、殚精毕思:从问题到顿悟思维的距离

下面以儿童数学“浅表性思维”课堂生成的现状调查为例进行阐述。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经“思维”之路,而有的学生在“思维”之路上“走”得很艰辛。那么,从问题到学生顿悟思维的路到底有多远呢?为弄清这个问题,在四至六年级进行了儿童数学“浅表性思维”课堂生成的现状调查,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下发问卷620张,实收620张,有效率100%。调查数据如下:

××市×××实验小学关于数学问题的调查问卷

1.老师提的问题你想回答吗?[想约占43%,不太想约占57%]

2.老师提出问题后会让你们自己去探索吗?[经常约占25%,偶尔约占75%]

3.你觉得老师的提问难不难?[很容易约占38%,较难约占62%]

4.你喜欢有挑战的问题吗?[喜欢约占15.8%,不喜欢约占84.2%]

5.数学课上老师讲的时间多还是你们研究、操作的多?[讲的多约占60.5%,练的多约占39.5%]

6.你在思考问题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吗?[从没有约占75.7%,有时有约占24.3%]

纵观以上数据,解剖数学课堂教学的布设,儿童数学“浅表性思维”课堂生成的因子,主要有这样几个:

问题太离谱—脱离实际假思维。曾经听过一位二年级数学教师在思维训练课上讲解“鸡兔同笼”问题。虽然是经典题,但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层次有很大的距离,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都有一定思维难度,更何况二年级学生,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即使个别思维超常学生能理解,但丢失的却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问题太突兀—无关问题难思维。教师在执教时虽可以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和节奏,但是不能盲目,不能随心所欲地编撰问题,让学生思维不着边际。比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一位青年教师正在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突然问学生:你们知道圆的面积和周长有关吗?这个问题与正在进行的“自探”很难挂起钩来,学生思维会受干扰,会让思维“熄火”。

问题太琐碎—一问到底虚思维。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难点就是化成同分母(相同分数单位),但是这位教师设计了5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非常琐碎,看似精心设计,其实这是一种虚思维,缺乏深度自觉思维。因为思维被教师一个个问题牵引,难以发散,难以自主归一。

问题太表层—不动脑筋低思维。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时,一位教师出示:红彩带5米,黄彩带4米,黄彩带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教师问:红彩带几米?黄彩带几米?红彩带和黄彩带哪个长些?……学生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让思维“零价值”。

由此,数学课堂必须与积极有效思维联姻,让思维生长,为思维插上翅膀,让思维产生生产力,而我们的教学也要革新,要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预设和组织教学。

三、慧心巧思:打开顿悟思维之门

下面以儿童数学由“浅表性思维”到“思维翻转”的样态研究为例进行阐述。

浅表性思维如昙花一现,不能催发思维翻转,不能产生顿悟思维,作为数学教师,不妨在“善教”与“善学”之间假借问题桥搭桥,让学生能够成为善思的人,并能时常享受顿悟思维的快乐。

1.为“顿悟思维”把一下脉

顿悟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如教学五年级数学第111页,涂色部分是正方形,你能求出图中最大长方形的周长吗?学生分析:用转化的策略思考,给出的两条线段长度之和正好是长方形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说白了“27+19”就是把两条标注的线段合在一起就多出了一条正方形的边长,这条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因此要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只要(27+19)×2=92(厘米)即可。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顿悟思维应该:

对问题本质有悟性。首先对于数學问题有良好的认知积累,对解答数学问题有悟性基础,方能催发顿悟思维。

有良好的思维品质。遵循思维特性,长期进行逻辑思维,才能“瞻前顾后”,才能思有因、思有序、思有悟,有助于点燃思维顿悟火苗。

有积极的数学情怀。积极思维才能让思维有劲,有快感,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有活跃的思创欲望。思维有疑,没有疑问的思考缺乏思维穿透力。

2.为“顿悟思维”找到一条路

灵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灵感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维认识的整体性创造过程。

“曲”思:用迂回之“战术”。当我们分析问题不能直捣黄龙时,不妨来个“曲线救国”。已知右图正方形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圆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学生若“一门心思”想求出半径,根据已有知识肯定不能解答,使得思维困顿。那么,就要回想圆的面积公式S=πr2,只要知道r2即可,而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圆的半径,正方形面积是r2=30,那么圆的面积即30π平方分米。

“理”思:有依据入“题中”。数学思维就是彰显核心素养的文化图腾,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有深度的判断和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比如教学:张大伯用31.4米的篱笆靠围一个半圆形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看到要求“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分析说: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长度,题干中说明“用31.4米的篱笆靠围一个半圆形养鸡场”,可以先把31.4×2变成圆的周长。根据圆的周长公式求出半径,然后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求出面积即可。可谓环环相扣,丝丝入理。

3.为“顿悟思维”搭一个窝

好的问题情境是顿悟思维的一个窝,它能让学生顿悟思维有生命、有活力、有歌声……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设计“围标自探”环节,这就是给“顿悟思维”搭了一个窝,让顿悟思维能“下蛋”。

延展:如果让你求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侧面积,你会求吗?可以怎么求?(化曲为直)只要像下面这些规则的结合形体,都可以采取化曲为直的方法,用“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的方法求出侧面积。分别说说看,如何求?

顿悟思维需要有问题凭借,需要生长地,所以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我们需要精心设计问题,从而为顿悟思维创造一个窝,让问题有所延展,让顿悟思维能够实现萌发。

总之,思维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学教师要借助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使每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小数学人,一个善于思维的数学爱好者。

猜你喜欢

彩带浅表性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眼花缭乱彩带舞
需要多长的彩带
让句子变成彩带
巧用面积求坐标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