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曲传承中的本土语言研究

2018-03-3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歇后语方言戏曲

张 璐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地方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俗来讲,地方戏曲就是在某一地区流传甚广,且集当地文化、人文、语言等特色于一体的戏曲剧种。人们熟知的黄梅戏、晋剧、秦腔、豫剧等都属于地方戏曲。本土语言指在一个特定地域或者民族范围内使用的沟通工具,亦可称为“方言”“地方话”。各地语言是本地戏曲传承的肥沃土壤。可以说,如果没有各地方言,各大地方戏曲必将逐渐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土语言作为地方戏曲最具有标示性的艺术特征,不仅成为中国各地戏曲常存于世的保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丰富内涵之一。

1 地方戏曲传承的本土语言研究意义重大

地方戏曲来源于地方,发迹于民间,蕴含着深厚的汉语价值及地域文化内涵。

1.1 深厚的汉语文化研究价值

首先,本土语言是中国汉语文化重要的史料补充者。本土语言承载着地方戏曲的发展,而各地戏曲中的方言和口语化文字表述蕴含着丰富的汉语文化精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文化逐渐发展演变,使官方记录的很多文字遗失了许多用法和含义。而由于剧目创作的需要及本土语言的相对封闭性,地方戏曲中许多文字的用法和含义得以保留。全国地方戏曲中本地语言的原始含义和用法,极大地补充了中国汉语文字发展的缺失,成为中国汉语文化重要的史料补充者。

其次,完善和丰富了地方文化研究的内容。地方戏曲是在本土语言的框架内构建起来的,但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间、社会发展以及自身演变规律而不断向前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语言文字逐渐脱离了人们常用的口语使用范围,一些文字含义也被淘汰。但戏曲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某一历史时期内文字的特定用法被永恒地镌刻在剧本之中,深深扎根在地方戏曲的传承之中。这样,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的文字语言就为研究各地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最后,扩展了汉语发展以及中华文化传播路径。地方戏曲中传承的本土语言文字既是本地方言口语化的凝聚,又受到其他地方语言文字以及官话的影响,是多种语言文字融合的“大熔炉”。在长期的对比和融合过程中,汉语文字的发展路径变得更为广阔。而且,地方戏曲剧本大量借鉴了中国历史故事、典故等,使中国传统文化以戏曲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1]。

1.2 重要的戏曲研究价值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内容,其中“唱”和“念”与语言有着直接联系。戏曲的语言直接影响“唱”“念”,从而形成各地戏曲的独特语音艺术特征。

首先,本土语言对地方戏曲的发展和传承研究有重要意义。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并非固定于某一特定区域。在其向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戏曲方言与传入地的语言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声调及语言,产生不同的戏曲流派。对戏曲语言演变及各地方言进行研究,可以清晰地整理出地方戏曲的发展和传承脉络。

其次,地方戏曲中的本土语言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地方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地方戏曲中的语言表述,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戏曲中的汉字发音、语调声腔等内容,这些全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了解、欣赏、分析地方戏曲、戏曲语言是学习和领悟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涵。

最后,地方戏曲传承中的本土语言是现代戏曲发展的重要参考。本土语言是地方戏曲的土壤,不论是剧本的文字创作还是曲调、声调以及音乐编排,都是在这样的语言土壤下孕育的。深刻领会地方戏曲中本土语言在各个环节起到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戏曲的发展及传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微观视域下地方戏曲传承中本土语言的使用技巧

地方戏曲的语言既包含普通话,又有其他地方语言,但地方戏曲的独特之处归根结底在于其使用了大量本地语言,包括本地的方言、歇后语、口语化的粗俗秽语,此外还包括部分富含诗意的高雅之言。极富地方特色的语言形式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地方戏曲。

2.1 方言和歇后语的恰当运用

地方戏曲承载着丰富的方言,如南戏以温州话为代表,元杂剧中掺杂着部分蒙古语,昆剧内有苏州话,豫剧、河南坠子有丰富的河南声调韵味[2]。这些土话方言不仅深受百姓喜爱,而且使戏曲的表演更加生动传神。比如在《西厢记》中,红娘用方言“撺断得上竿、掇了梯儿看”形象传神地表达了莺莺害得张生得了相思病的场景,让人浮想联翩。豫剧中的河南本地方言使用甚多,比如《穆桂英挂帅》中方言的使用不仅传神,更惹观众喜爱。《七奶奶》中的“恁”“黑答答”“黄答答”(河南方言,表示说得热火朝天)都具有鲜明的河南特色。

除了方言土语的使用,歇后语也大量存在于地方戏曲中。歇后语具有准确传神、幽默诙谐、耐人寻味的特点,成为创作者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而且深受观众的喜爱。它往往以谜面和谜底来组合,有时仅仅以谜面的形式出现。如《西厢记》中红娘把张生中看不中用比作“银样镴枪头”,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觉着十分契合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实现了表达与塑造完全契合的效果。这种谜面形式的表述给观众留下了猜谜时间,从而增加了戏曲语言的趣味性。此外,还有将歇后语的“谜面引子”和“谜底后衬”全盘托出的情况,川剧《荷珠配》中赵旺与荷珠的对话中提到“螃蟹上树——巴不得啊”即属此类。全盘托出式的歇后语既保证了人物的生动形象,又让观众感觉通俗易懂。

2.2 粗俗化口语的运用

地方戏曲传承于民间,大量使用本土语言,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秽语也出现在舞台上,使戏曲表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灰阑记》进行人物刻画时大胆使用“茅厕”等词,客栈跑堂跟客人一边说“酒缸在茅厕边埋着”,一边强调他家酒干净。元杂剧《降桑葚》以“粪坑、屎尿”等不堪词汇描绘厕神;《西厢记》中同样有类似表述,如红娘认为张生主意不可行时将其说成“放屁”。

各地戏曲语言文字中还存在性和色情一类的表述,如《西厢记》中将莺莺和张生约会写成“女字边干”(奸)。这类粗俗化口语大同小异地存在于各地的本土语言之中,而且广泛地运用于地方戏曲中,虽然低俗,但也更具市井生活气息。

2.3 富含诗意的雅言运用

本地语言中不仅有歇后语、粗俗秽语的“下里巴人”,也有诗意、雅言的“阳春白雪”。这些雅言在地方戏曲中流传甚广,被人们广泛使用。如京剧改编的《穆桂英挂帅》中“气宇轩昂”“婀娜刚劲”等高雅词汇语句的使用明显将整个剧目的格调提升。此外,昆剧中大量使用富有诗意的高雅之词,其中不乏古代暗典,追求戏曲的极致宁雅之境。可见,在一些地方戏曲的传承历程中,有些雅言已经深深地融入本土语言之中,并借此构建属于本地区的语言特色。

3 宏观视域下地方戏曲传承中本土语言的艺术特征

各地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本土语言的影响,而且由于地域、环境、社会等因素,本地戏曲中的语言也受到外来戏曲的影响。大体而言,各地戏曲的本地语言在发展传承中主要形成了通俗性、乡土性、地域性以及雅俗共融的艺术特征。

3.1 通俗性

整体来说,地方戏曲的语言都具有通俗性特征。即便是晦涩难懂的昆剧,其中有些剧目也兼顾通俗性和高雅性。越剧更是将自己打造为兼顾通俗易懂与高雅语言的戏曲。此外,豫剧、评剧强调以质朴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表述追求“高雅之境”。

口语化的语言是各大戏曲的通俗性表现。各剧种尽量摒弃较为晦涩的词语,使用亲近观众、浅显的语言,将口语与方言高度融合。由于戏曲内容源于生活,地方戏曲也逐渐向生活化、大众化发展,许多高雅晦涩的戏曲内容逐渐被淘汰。既贴近群众生活又能突显本地语言艺术的戏曲被广大群众接受,使通俗性更加成为地方戏曲发展的主流趋势。

3.2 乡土性

乡土性是作为各地戏曲的本源属性而存在的。地方戏曲来源于乡土,使它必然带着乡土属性,并以独特的乡土视角进行传承和发展。各地戏曲对本地居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地观众对本地区的方言、歇后语有天然的亲切之感[3]。本土语言能够直通观众心底,以接地气儿的方式,通过乡土大地的纽带将戏曲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乡土气息真真切切地赋予了各种地方戏曲强大的情感支持,使其得以承载厚重的艺术魅力。

3.3 地域性

地方戏曲由于地域性差异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语言,从而形成独特的剧种。地方戏曲凭借本地土语及方言的大量运用,使戏曲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戏曲人物和事件更加鲜活。此外,地方戏曲大量使用歇后语及当地口语化的俗语,使戏曲故事和人物形象传神、到位,极具艺术表现张力。

3.4 雅俗共融

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艺术文化形式,在乡土俗气中生根发芽,在高雅之风中成长。地方戏曲的俗和雅已经融为一体,俗为雅之基,雅为俗之升华[4]。在戏曲的表现手法中,既有以俗为美的民间小戏,也有俗中见雅的剧种。总之,一味追求雅与俗的分界,势必造成剧种的没落。昆曲正是由于一味攀附风雅,导致渐失群众基础而走向没落;反观河南剧种的欣欣向荣,在保证“接地气儿”“乡土味道”的俗之下,让观众感受到“俗中向雅”的追求。如河南曲剧《阿Q与孔乙己》中就出现了雅与俗的对比,孔乙己将两人比作寒暑不可同时、冰炭不可共器的存在,小D则以“两人尿不到一个壶里”来解释。这种“俗”运用得不仅恰到好处,而且传神地将剧目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孔乙己形象展现出来。雅与俗的共融,让人得以在“低俗”中欣赏高雅。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作为传统文化的地方戏曲的受众群体范围越来越小,有些剧种甚至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纵观现代整体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地方戏曲走向没落不仅是因为受到多元文化形式的冲击,而且与内部发展有着很大关系。首先,地方戏曲的创作和发展中的本土语言特色缺失。传统地方戏曲的辉煌是建立在各地语言基础上的,一旦丢失了语言的土壤,地方戏曲的“味道”就会随之改变。此外,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发展,方言逐渐趋同于普通话,使许多戏曲在本地语言和声调缺位的情况下不仅丧失了本地受众,更掐断了走向外部市场的根本动力[5]。当前在地方戏曲发展遇到困境的局面下,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曲艺文化传承下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1]王艺玲.谈谈地方戏的语言研究[J].东岳论丛,2007(6):78-81.

[2]王建浩.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5.

[3]郭克俭.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0(4):122-129.

[4]徐芳丽.戏曲写作如何把握“雅”与“俗”的度[J].戏剧之家,2015(15):44.

[5]李首明.论方言与地方戏音乐的互动关系[J].中国音乐学,2007(4):77-80.

猜你喜欢

歇后语方言戏曲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一起来说歇后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歇后语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