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0-1990年中国皮影艺术风格美术电影研究

2018-03-30常皖娟冯白帆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铁扇公主皮影戏皮影

常皖娟,冯白帆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1 中外皮影艺术风格美术电影发展概况

皮影艺术风格美术电影,通常被称为皮影动画(Shadow Play),它是制作者利用中国皮影戏当中的灯光投影幕布的原理制作的美术电影。1926年,德国女导演洛特雷妮格(Lotte Reiniger)与丈夫卡尔·科赫(Carl Koch)共同完成皮影动画《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第一次尝试以皮影戏艺术为表现手法拍摄皮影动画电影。这部作品对后来的欧洲动画产业影响颇深。

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是随着20世纪初西方电影技术向中国传播而产生的。在当时,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形式,美术片最先应用于商业传媒领域。1922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美术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这是一部典型的商业广告美术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和新奇的方式有效地吸引了观众,从而达到商品营销的目的。之后又推出了《味精》《利益汽水》等商业广告美术片,这种营销方式结束了中国传统广告的叫卖宣传方式。此时的美术片在公众领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力,但其本身的风格属性还未形成。万氏兄弟在这三部美术短片完成后,开始专注于美术电影的制作。

皮影艺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对传统的表演方式进行了多方位的延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内涵,最早被纳入万氏兄弟创作的中国美术片中。

2 中国皮影艺术风格美术电影作品分析

2.1 取材策略

中国美术片早期作品《铁扇公主》是第一部带有皮影艺术特征的国产美术片。与《铁扇公主》传统皮影戏中的经典剧目相比,该片取材于中国古代名著《西游记》第六十一回“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将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情节描绘得惟妙惟肖。配音配乐参照传统皮影戏曲中的乐器节奏韵律,赋予了该部美术片中国民间戏曲艺术的风格特征。此片还将中国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搬上了银幕,并吸收了中国戏曲艺术造型和配乐的特点,赋予剧中每个重要角色鲜明的个性,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955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的《东郭先生和狼》是完全运用皮影戏表现形式来制作的皮影动画片,里面的人物形象、布景等与传统的皮影表现形式十分吻合。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节选自明朝马中锡主笔的《中山狼传》,有艺术创作改编的痕迹。从原著中可以推断东郭先生的形象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并无此人。影片中故事的叙事结构采用了“三段式”分法。第一部分,东郭先生遇狼,狼向他求救,东郭先生编谎话骗了猎人,救了狼。第二部分,狼获救后,恩将仇报,想要吃东郭先生。第三部分,东郭先生向老农求救,老农机智解救东郭先生,杀死了狼。而美术片将故事情节分成三段,层层递进,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在形象设置上,狼始终是凶残、狡猾、忘恩负义的形象,而东郭先生是富有同情心、善良、正义的正面形象。

80年代,皮影美术片代表作《张飞审瓜》带有鲜明的中国戏曲特征。美术电影《张飞审瓜》的故事取材于京剧《张飞审瓜》的桥段,剧中人物形象和戏曲借鉴了传统戏曲中的老生、旦角、丑角形象。该片主人公原型来自于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一角,张飞性格粗中有细、有勇有谋、除恶扬善等性格特征映射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保留了原著或戏曲的主题精神和部分人物事件,但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将其内容的精髓和优势发挥到最大,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再创新。

2.2 主题走向

《铁扇公主》明确了全民族抗战的时代精神,将批判和隐喻的方法融入美术电影创作内容当中。它奠定了皮影美术片后来发展的基本模式,即挖掘本民族艺术文化的特点,赋予美术电影新的表现形式。此时的皮影美术电影已经开始走上民族艺术文化的探索之路。《铁扇公主》影片摄制于抗战时期,片中结尾“孙悟空号召人民大众起来反对牛魔王”的旁白原话,婉转地表达了全国人民统一抗战的隐喻意义,这一口号在1941年美术电影上映后具有很强大的号召力。

《东郭先生和狼》在主题走向上,和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一样,宣扬善恶有报的道德观念。在影片中,狼忘恩负义的形象刻画深入,而东郭先生和老农在这里被塑造成善良、正义的形象。影片强调了中国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思想。影片最终以东郭先生获救、农夫杀死狼为结尾。这种讲因果、辨善恶、谈报应的内容,形成了故事情节内在的逻辑,起到了警醒世人、除恶扬善的目的。同时,影片主要站在儒家的立场,弘扬和宣传了儒、释、道的传统价值观念,对墨家“兼爱非攻”的道德观念提出了质疑。

在《东郭先生和狼》影片中,东郭先生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生性狡猾凶残的狼,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即使在狼背信弃义想要吃掉东郭先生的情况下,东郭先生也因为品性善良而不敢亲手杀狼,直到猎人为了伸张正义而帮助东郭先生杀死了狼,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正义”与“守信”。这部影片充分弘扬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仁爱”的思想。

《张飞审瓜》引导人们一要学习张飞除恶扬善、明辨是非、伸张正义的大义精神,二要弘扬为官清廉、公正执法、依法办案、不向权贵恶势力低头的主题走向。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观看美术片的群体大多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制作者在美术片的题材选择上,注重“寓教于乐”,向青少年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

2.3 改编幅度

《铁扇公主》融入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包括戏剧、文学、皮影、水墨等,具有民族化艺术特征。《铁扇公主》的对白更加口语化,满足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观看。铁扇公主是皮影戏人物造型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美术片当中。

《东郭先生和狼》中,围追狼的对象由赵简子改编为狩猎的猎人,改编的主要目的是烘托东郭先生和狼的主角形象。在《东郭先生和狼》制作完成之后,1957年上海美术制片厂还推出了另一部皮影美术片《会摇尾巴的狼》。在这部片中,狼的形象深受之前《东郭先生和狼》的影响,呈现出忘恩负义、狡猾凶残的反面形象,教育意义十分明显。《会摇尾巴的狼》在制作手法上延续了《东郭先生和狼》的制作特色,利用皮影戏动静相结合的艺术特征进行故事情节的开展和铺设。

《三国演义》小说中并没有“张飞审瓜”这一情节,而戏曲《张飞审瓜》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制作者钱运达、葛桂云等人巧妙地将这一故事搬上了荧幕,故事片长24分钟,将花花公子姚得富丑陋、滑稽、好色,小娘子奚秀蓉不卑不亢,张飞爱打抱不平、除恶扬善等形象描绘得丝丝入扣。

中国美术片的改编形式更多的是对现有的内容进行影视艺术化处理,对原著的主题精神、叙事结构、重要情节、主要人物等进行少量改动。在现有的故事内容基础上进行改编,既可以保留原著的精髓,又能够拥有很好的观众基础,从而将内容的精髓和主题思想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和补充,以新颖的动画形式呈现,迎合观众的观赏体验。

2.4 技术应用

在传统皮影戏《铁扇公主》里,铁扇公主的人物造型风格有传统戏剧人物脸谱化的特征。美术片里,铁扇公主的面部也是如此,柳叶眉、吊稍眼、樱桃口面部特征与皮影戏的道具十分相似。在衣饰和发髻上,传统皮影戏的造型影响了美术片的人物造型塑造,且皮影艺术在操作上具有可借鉴性。《铁扇公主》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元素,贴合传统戏剧中铁扇公主的形象。影片中铁扇公主的衣饰、妆容与皮影戏中的铁扇公主旦角人物造型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技术处理上也有新的突破,如制作者在放映的胶片上做技术处理,将火焰山用颜料染成红色,突出熊熊燃烧的火焰。这种做法不停留于当时西方动画电影的绘制拍摄方法,在题材上结合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进行创新。

在《张飞审瓜》中,人物道具选取了皮影艺术中人偶不同关节部位相连来进行平面位移活动的经验,创造了平面化的可活动的关节纸偶,是皮影元素风格化的另一里程碑。张飞的平面形象更加贴合中国传统戏剧里老生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制作者在创作中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来展现人物形象和动画情节,使故事情节具有戏剧化的效果。影片最大的特点在于颜色的运用不受传统皮影人物绘制色彩的局限,颜色更加鲜明。这部美术片在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人物角色绘制、人物形象设置、故事情节铺垫和转折,美术电影制作者在该片里将皮影艺术风格元素运用得炉火纯青。

3 结语

皮影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民间艺术,是十分具有文化竞争力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将地址迁往上海,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建立了美术片组,1957年又成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此时,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重获新生,出现了《东郭先生和狼》《会摇尾巴的狼》等皮影美术片作品,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精神导向。

改革开放之后,国产美术片受到美国迪士尼动画和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与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动画形式,逐渐被新的艺术形式取代。中国皮影美术电影的叙事结构来源于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方电影中所运用的“三木架构”“平衡模式”等不同。中国美术电影的叙事结构模式参照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艺术。中国美术电影制作者不光要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也要加入一些发人深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升华电影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旨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中国美术片风格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影响,美术片的创作风格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囊括了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皮影、木偶、水墨、剪纸、雕塑等艺术形式。皮影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继承了传统民间戏曲表演艺术皮影戏的内容,在技术应用上对传统皮影艺术进行艺术元素的简化、提炼、杂糅。对当今的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来说,我们既要看到皮影艺术在这段时期璀璨的内容,也要挖掘和探索皮影艺术在当代动画电影市场的发展空间。

[1]潘一平.南宋古迹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殷福军.万氏兄弟早期动画作品《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创作时间及相关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2013(1):96-102.

[3]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6):21-23.

[4]陈建君,李明.万籁鸣与《铁扇公主》[J].电影文学,2008(10):40.

[5]谢延楠.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的现状及发展探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6]张旭.传统皮影与现代动画的结合[J].美与时代,2011(11):68-69.

猜你喜欢

铁扇公主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我是小小铁扇公主
我是小小铁扇公主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