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

2018-03-29凌丹丹中北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传者舌尖上的中国情结

凌丹丹 中北大学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今年的2月19日于中央电视台放映,并在中文国际频道放映,由于其沿袭了以前的纪录片传统,具有很高的话题性和收视率。受众从媒介中了解世界,在这系列纪录片中,受众通过对媒介符号的认识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所了解,并受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影响,给予纪录片中的饮食以特别关注。传播者在了解饮食的过程中,通过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把握,运用电视媒体特有的属性,即画面、声音和少量的文字对于饮食加以介绍,扮演“把关人”角色的同时讲好中国饮食的故事。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法分析受众心理和行为形成的机制,从而探究《舌尖上的中国》自播出以来的高评价和高收视率的合理性。

一、潜意识与传者理论在《舌尖上的中国》的运用

潜意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由弗洛伊德提出。它是人们经验的贮存库,由许多被遗忘的欲望、知识经验组成。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中,传者通过展示饮食来激发人们对于味蕾的迷恋。这种由食物所带来的回忆,进一步引起受众对于食物的探寻和购买,是潜意识被提取后外化的行为。从传者与潜意识的关系来看,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探究:

(一)潜意识与传者的情结

情结,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能吸附许多经验,使当事者的思想行为及情绪易受这种情结的影响而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

情结由于遵循每个人的个性,在表现上各有不同。《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最能体现的情结是“乡土情结”。无论是出于大众传播中的新闻工作人员,还是位于人际传播中的传者,他们对于饮食的热爱,对于家乡的热爱,都可以体现。四川的泡菜闻名中国,但是每家的泡菜腌制方法都不同,源于对美食的热爱发展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左邻右舍之间相互讨教,相互讨论,这是人际传播中传者信息的沟通与传播。

(二)引发受众的潜意识

媒介宣传意在吸引受者,进而引导受者采取符合传者意图之行为。受众在观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以后,会从自己的记忆库里检索出已有的知识,加深对传媒信息的理解。在纪录片中呈现了对章丘铁锅的介绍,受众了解后纷纷求“代购”。这样的现象背后代表了受众联系生活的实际,意识到了章丘铁锅纯手工技艺的益处。同样地,章丘铁锅代表的是一种工匠精神对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购买欲会不断增加。通过激发受众的潜意识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价值,既扩大了媒介影响力,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集体无意识理论在《舌尖上的中国》的运用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里活动。”人类活动基于受到传统文化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地,这对媒介传播的内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展开:

(一)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人类的共性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饮食,因此饮食是一个全世界都会去关注的问题。如今地球村的出现,更是为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从媒介角度看,电视的“视觉性”语言最为突出,因而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会更便利。《舌尖上的中国2》在戛纳电影节上映,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广到中国以外的地方,再次说明了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二)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民族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与某一民族种系的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积淀于该群体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再经外化则表现出该民族自己的个性,即民族性。中国人重视四季,重视时间的变化。因此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的第三集命名为《时节》,通过时令的变化来展现四季饮食的转变。“春江水暖,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日最爱,必是那热腾腾的火锅。”这样的描述是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独特的感悟。中国人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

(三)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地区(地域)的特点

同在中国,南方与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异明显。南方人以米为主,而北方人以面为主。这对媒介信息的传播有了一定的要求,既要展现整体的饮食风貌,又要强调各自的差异性。陈晓卿导演说:“我们拍了食物的差异性,也拍到了它们的共通之处。比如说北方有凉皮,南方有米粉,这是稻米粉食的不同变种。像桂林米粉的出现,可能来自于秦始皇命军队修筑灵渠,北方的面条于是在桂林有了一种新的形式,就是米粉。”面条与米粉在不同地区的做法不同,会导致形式不一,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食物的变种差异。

三、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从播出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可见媒介信息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媒介不仅引导受众对饮食进行探索,还将美食背后隐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在受众面前。食物作为全世界人们关心的话题,一个具有话题性的素材,是媒介内容选择的正确体现。作为受者,在接受媒介通过符号传递信息时,对信息进行译码,达到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并且从信息中获得的对饮食的看法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比如“章丘铁锅”的走红,其背后的工匠精神促使许多受众产生了“求购欲”。该系列纪录片的成功对于媒介信息的传播和研究受众心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1]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传者舌尖上的中国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新媒体时代传者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
人人皆“传者”,练就一双慧眼吧
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线性模式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