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焊接方法与设备》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8-03-28曹梅青谢鲲夏鹏成岳丽杰

科技视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曹梅青 谢鲲 夏鹏成 岳丽杰

【摘 要】《焊接方法与设备》是金属材料专业(焊接技术方向) 的专业核心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文中针对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指出应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进行课程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焊接方法与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T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2-0113-002

【Abstract】“Weld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Materials processing engineering(welding technology direction).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has some disadvantages.In order to promote study interesting and obtain satisfied effect,it should be establish suitable content system,theories contact actual,intense practical teaching, improvement teaching method,adopt variety teaching means etc.

【Key words】Welding principle;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Education reform

焊接是三种连接工艺中结合强度最高的一种,材料之间为冶金结合,该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等制造行业,是一种精确、可靠、低成本的连接金属材料工艺方法[1]。《焊接方法与设备》是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材料专业(焊接技术方向)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既侧重理论知识也重视实践操作。《焊接方法与设备》涉及到了焊接电弧的产生、熔滴过渡、焊丝及母材熔化等电弧焊基础知识,也包含了传统的电弧焊、电阻焊及先进高能束焊、压力焊等焊接方法的原理、特点、设备及焊接工艺[2]。电弧焊基础部分内容抽象,学生反映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焊接方法、设备及工艺部分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践环节辅助。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授课初期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较少,通过两年教学,发现该方式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材内容多,授课学时少

《焊接方法与设备》共54学时,课程内容较多,涉及到了焊接原理,常见的电弧焊方法及设备,电阻焊方法与设备,及各种先进的焊接方法设备等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这些内容只能介绍重点、难点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1.2 实践能力不足,学生欠缺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课程共开设了4个实验,包括埋弧焊实验、气体保护焊实验、电阻点焊实验及先进焊接方法试验。由于设备台套数有限,学生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每组人数较多,无法每人都亲手操作,导致学生实验积极性不高,且有些先进焊接的实验设备没有购置,导致实验设置不全面。

由于实践学时不足及实验设备的短缺,学生在实践能力上严重不足,自己无法完整制定出焊接工艺卡片,欠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传统的教学是“传递—接受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过程完成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好。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最终成绩为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为出勤率和课堂发言情况且所占比例较少。由此出现学生不能融会贯通课程内容只是机械式地背考题,考前突击等情况。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能,使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一些未经消化的、没有理解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2 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根据目前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课程特点以及培养目标,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教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 丰富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原授课课件文字内容较多,图片、视频等较少,一些抽象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如焊接电弧、熔滴过渡、母材熔化等电弧焊基础知识,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手段学生很难理解,针对该问题,授课老师对课件进行了重新制作,增加了图片、视频等学生喜欢的教学载体,并给学生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链接,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声,文,图,像的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3]。通过丰富授课课件及网络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2.2 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授课方式上,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要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高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提高“抬头率”的关键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点头率”是指学生能够听懂老师的授课内容,对于老师提问的一种呼应,提高“点头率”就要求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了如指掌,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说法深入浅出的讲解授课内容,并注意和实际相结合,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提高和老师的互动率。

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上课过程中提出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或者教师自问自答,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布置题目,让他们自行分组、查阅资料、撰写报告,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选定内容准备素材、举办讲课比赛。例如可以结合电弧焊知识分别对埋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电弧焊、MIG焊、TIG焊等章节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对每种焊接方法都提出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比这几种传统电弧焊方法的特点、应用领域、焊接设备等,先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答案,然后进行讨论;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这种不断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让学生查阅有关激光焊、攪拌摩擦焊、电子束焊等先进焊接方法的资料,举办讲课比赛,通过该活动,锻炼了学生整理文献、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奠定了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

2.3 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将所学课程系统化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是大三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前期已经学习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材料连接原理》课程。该课程是前期课程的延续,在掌握了前期课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本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前期课程内容进行温习,在温习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识,并将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比如讲到焊缝金属的凝固和结晶时,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普通热处理条件下金属的凝固和结晶是怎样的?和学生一起回忆思考,如果回答正确,那么进一步引导学生。第二,焊接条件下加热和冷却的特点是什么?与普通热处理有何不同?在分析它们的不同点时,逐步得到所提问题的答案。以这样的思路讲课,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

授课过程中我经常跟学生说每门课掌握的知识就是一颗颗珍珠,等学完专业课他们应该有能力把这一颗颗珍珠串成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课程系统化,能够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及系统化知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在学习专业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2.4 增加实践课时,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实践课时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2个,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在30分的平时成绩中,考勤占5分,试验15分,撰写焊接论文和讲课(5-10分钟)占10分。实验课时中增加了一些先进的焊接方法及綜合性试验。并跟学院建议购买部分焊接仪器,提高台套数。通过增加实践学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期后期焊接工程师培训等奠定了基础。

3 结语

《焊接原理及工艺》是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方向)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课,原来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内容逻辑联系、增加实践环节和学生互动参与环节并加大平时成绩评定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元军.焊接工艺理论一体化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9(30):100-101.

[2]杨立军.材料连接设备及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范伟,曲建平.多媒体电弧焊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1999(6):196-198.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改革创新(二)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瞧,那些改革推手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