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话剧向电影的转型
——以《羞羞的铁拳》为例

2018-03-28陈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喜剧片铁拳剧社

文/陈曦

话剧与电影二者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两种艺术形态在岁月的洗礼下不断冲击与碰撞,话剧影视化的案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龙须沟》。电影较之话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时空调度自由的优势使得话剧影视化逐步成为话剧创作者在剧本创作时就会考虑的问题。

开心麻花剧团就是如此。开心麻花剧社成立10年,以舞台剧见长,在2012年实现话剧向影视的转型,电影《夏洛特烦恼》 与观众见面,虽然褒贬不一,但其为之后开心麻花剧社的影视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国庆档,开心麻花推出喜剧片《羞羞的铁拳》,电影一经上映好评不断,较之前《夏洛特烦恼》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开心麻花是目前话剧影视化的制作较为成功和成熟的,今天以《羞羞的铁拳》为案例浅析话剧影视化转型的优劣之处。

一、《羞羞的铁拳》影视化发展的优势

《羞羞的铁拳》讲的是因打假拳爆出丑闻的艾迪生与拳王未婚妻马小因为意外而交换身份,随着拳王吴良精心策划的阴谋被拆穿,马小想用艾迪生的身体报仇,随后两人及其师傅上山闭关修炼,艾迪生获得拳王金腰带又抱得美人归的故事。节奏紧凑、剧情跌宕、反转不断,以及互换身份的亮点使得电影广受好评。从《羞羞的铁拳》我们看到了由话剧改编电影的优势之处。

(一)自由的叙事结构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话剧要求严格按照“三一律”的原则编排,同一个时间里,同一个地点下叙述完成一件事情,这样的结构严谨而完整,却给剧本编排带来极大的限制。虽然当今话剧已经不再严格按照规律行事,但舞台的局限相较于电影艺术,后者的时间与空间调度显然是更胜一筹。

1.灵魂交换

在《羞羞的铁拳》马小和艾迪生因为“被雷劈”交换了身体从而展开一系列的故事。灵魂交换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都有呈现,灵魂互换之后,人物性格的表现往往需要大量情节与场景展示。在话剧版《羞羞的铁拳》里这部分主要是靠演员通过言行举止的刻画来实现,在电影版中,通过大量场景调度和演员表演,与蒙太奇叙事技巧相互配合,观众很快能明白二人身份互换,并且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话剧中对于类似的内容需要很长时间来解释,而观众所接受的信息过少未必可以一下子理解,影视语言和对场景自由的调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将剧本的这一幕可以更加简练高效的精彩呈现。

2.重复叙事

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正因为电影具有时空上的自由性,有非常多的导演通过对时空调度的玩味去表达内容。《羞羞的铁拳》在叙事上采用了重复叙事。当卷帘门的弟子和熬鹰死去的时候,副掌门用同样的方法来祭奠一人一鹰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表达,副掌门的情绪表达是建立在自己的主观情绪之上的,而他的情绪的实体是一张黑白照片,所以当听到自己的师兄失踪时,他把早已准备好的师兄的黑白照片拿出来的过程就是对重复叙事的回应。所以我们看到副掌门拿出师兄马东的黑白照片时,其实正好对应了我们心中所想,这样的重复不仅深化了主题,更能够达到启示主题的效果。影视化的表达使得前后重复之间产生微妙的联系,使得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其内核。

3.主人公视角

在话剧表演剧场里,观众坐在舞台下,演员在舞台上,对于观众而言是全知视角,人物的内心戏往往要通过演员的独白表达出来。而在电影里,视角是可以改变的,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的切换不需要语言的堆砌,镜头的转化代替语言显得更为自然而不易被察觉,影视语言的技巧使观众沉浸在剧情中,不再完全客观,而是与角色之间距离无限缩近,在艾迪生进入马小身体去澡堂洗澡以及片艾迪生与马小励志要打败吴良的高潮部分等等片段,情绪都被推向高潮。观众与角色距离越近,越能被人物的情绪感染,从而理解主题。

(二)默契的演员班底

1.原班编导人马

电影版《羞羞的铁拳》是由话剧版《羞羞的铁拳》的原班人马打造,由宋阳、张迟昱联合编剧并执导。编导和演员之间形成足够的默契,所以才能打造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喜剧。一场话剧从剧本的研读到在舞台上呈现至少经历几个月的时间。几十甚至上百次的演出更是使得导演与导演之间、演员与演员之间,创作人员和演员之间的默契度越来越高。

开心麻花拥有这样充足而稳定的人力资源,演员排演话剧,随着成员的默契度和对剧本理解的深入,再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更大的银幕上。不仅对电影的完成度有极大的优势,而且同一个演员班子甚至形成了一批稳定的粉丝群体,是开心麻花剧社的人力招牌。一看到沈腾马丽,就想到开心麻花,这种无形中的联想是整个团队长期磨练出来的。

2.演员精湛的演技

人们说话剧演员才是真正的演员,不是因为他们有多技高一等,而是他们对演员这个职业更加热爱。话剧演员记台词的功力,他们对剧情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舞台表现力都是十分出色的。在话剧演出里,演员与观众是面对面的,一场演出1时45分到两个小时不等,话剧又基本上靠语言去推动剧情发展,他们的台词功力可想而知。没有特写镜头,没有剪辑技巧,他们情绪感染力给到观众要百分之百还要多的,观众才能感受到情绪。

《羞羞的铁拳》马小和艾迪生灵魂互换的戏里,两位演员在开拍前用两个月的时间去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所以才能在电影中把二人的性格特点诠释出来让观众理解。开心麻花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演员可圈可点的演技绝对是观众买账的原因之一。

(三)成熟的IP产业链

话剧在无数次演出中积累了大量的粉丝,为将话剧改编成电影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观众群体,剧本有无数种形式的诠释,剧本本身就形成了一个IP。话剧影视化项目的落实不论对于话剧还是电影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话剧《羞羞的铁拳》全国巡演于9月28日在北京开启,途经成都、重庆、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共22场演出。此时,电影《羞羞的铁拳》于9月30日正式上演,观众能在电影院和剧场同时看到艾伦。

尽管《羞羞的铁拳》话剧版和电影版在内容和桥段上都有出入,但同一个IP的影响下,电影与话剧是相互成就的。上百场话剧演出,留下的包袱和桥段都是精华,电影里也有话剧很难实现的场景。这样的IP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创新,碰撞出崭新的火花。

话剧影视化可以丰富原来话剧的剧本,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丰富多样。影视化的表达技巧可以精巧地完成话剧所不能实现的情节,提高电影的完成度。

二、《羞羞的铁拳》影视化发展的不足

《羞羞的铁拳》在豆瓣评分7.1,总体来说观众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作为喜剧的类型,《羞羞的铁拳》在抖包袱和幽默桥段上十分成功,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但作为电影来说,由于导演毕竟是话剧导演出身,在题材类型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同样,在镜头语言和场景调度上,《羞羞的铁拳》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沈腾出场这个经典的镜头,沈腾从二楼飞下来却跪在地上,本应引起全场爆笑的桥段,却因为镜头剪辑顺序以及摄影构图的问题没有把效果做出来。还有在马小和艾迪生在水里练习捕鱼那一场戏,多用固定镜头摄影,如果将镜头运动起来,配合演员的表演会十分精彩。在后期采访中,该片的摄影指导也表示因为景区道路狭窄设备进不来的种种客观原因,实属遗憾。

三、话剧影视化转型的定位精准

《羞羞的铁拳》是开心麻花剧社话剧改编成电影的第三部作品,相比目前同类话剧影视化的作品,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无论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还是观影效果上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三部作品的影响下,开心麻花的粉丝群体越来越壮大。有那么多话剧改编成电影,是什么成就了开心麻花剧社?

1.类型定位精准化

话剧的题材有很多种,电影也有多种类型,开心麻花剧社看到了话剧改编成电影的难度,将落点放在自己比较擅长的喜剧片这一类型。对较为熟悉的领域精准的定位对于创作人员来说驾轻就熟,在剧本改编,演员表演方面都游刃有余,并且有很大的再创作的空间;对于观众来说,国产喜剧片剧情多烂俗,大家对于喜剧片的期待值和要求没有那么高。经过上百场演出的话剧留下的搞笑桥段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包袱抖的新颖自然,许多观众在看过话剧的基础上走进电影院观看仍然百看不厌。开心麻花剧社出品的三部喜剧片都在搞笑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更为深层的主题含义,是目前国内喜剧片的一股清流。

2.品牌精品化

自开心麻花剧社将脚步踏入电影领域之后共出品了三部电影,每年一部电影的频率与观众见面,三部电影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话剧改编电影的版块尤其是喜剧片这个类型里已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而品牌是由一些固定的元素实现的。

开心麻花的演员是最夺人眼球的金字招牌,沈腾、马小、艾迪生以及一些每部电影都要露面的配角打造成相对稳定的演员团队,并且十分具有代表性,观众一看到这几个演员就会想到开心麻花剧社。

这三部喜剧片在音乐的运用上也有自己的风格。比如《夏洛特烦恼》里的《一剪梅》和《羞羞的铁拳》里的《好运来》。两首歌曲是观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但在电影里运用,音乐的情绪表达恰恰与剧情的内容与情绪截然不同,比如在《羞羞的铁拳》里马小威胁艾迪生要和主任睡觉,主任虽然躺在救护车里,但听到这句话立马爬起来做起了俯卧撑,这时背景音乐是《好运来》。两种看似相反的情绪意外的十分搭配,观众领悟到导演想传达的意思之后捧腹大笑,是整部电影十分精彩的段落。这样的运用在开心麻花出品的几部作品里都可以看到踪影,成为开心麻花这一标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羞羞的铁拳》最终斩获22亿票房,显示其超高的人气,开心麻花剧社的成功的同时也标志着国内话剧影视化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随着观众的观影水平提升,话剧影视化的发展对电影质量的要求应当是越来越高的,不论在剧本编排还是电影化手法的呈现上都应该千锤百炼,让观众耳目一新。我们也相信,随着电影工作人员以及电影环境的发展,话剧影视化的电影作品会越来越成熟,得到更多观众及电影同行的认可。

[1]刘夏.从“话剧电影”《驴得水》热映谈话剧与电影的形式转换[J].戏剧之家,2017(03):150.

[2]龚金平.“电影本性”的沉浮——新中国至今话剧的电影改编研究[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02):85-92.

[3]周斌.从舞台到银幕——论新中国话剧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2011(01):71-77.

[4]丁牧.关于话剧演员的电影表演问题[J].电影艺术,1986(07):50-54.

[5]李睿.浅析舞台剧改编电影的可行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7(19):87-88.

[6]蒋金津.是话剧也是电影——浅议电影《驴得水》[J].戏剧之家,2017(17):107.

猜你喜欢

喜剧片铁拳剧社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戏剧演出
冲锋剧社在唐县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湖南:铁拳治污,环境执法行走三湘四水
平度市环保局铁拳治污 严守“8小时”之外执法
《办公室的故事》叙事手段的戏剧化分析
《水浇园丁》的镜头韵味与表达趣味解读
《恶棍天使》一场草根的梦幻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