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编校人员成长随谈

2018-03-28严永欢云南大学出版社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编校年轻人出版社

严永欢 云南大学出版社

年轻编校人员已经成为出版社编校工作的主力,这是目前许多出版社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在地方出版社或中小型出版社较为普遍。出版社的转企改制,改来了出版的生力军,改来了一批又一批年轻鲜活的面孔。但随之而出现的却是老中青编校青黄不接,人才断层严重,编校质量大幅下滑;甚至出现有的出版社在进行较大、较复杂项目时找不到水平过硬的编校人员来承担的情况;还有就是出版行业人才流动性整体加剧,一些出版社很难留住人才;等等情况,不能不让人焦虑。当然,这些情况的存在既是改革过渡期的调整所致,也有传播手段变革与传统出版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在此形势下,结合我社编校人员培养、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简要谈谈目前出版社在年轻编校人员成长方面值得注意的几点意见。

我们长期以来苦于很难找到真正适合编校工作的年轻人才,很多年轻人有优秀的履历,有专业特长,语言文字功底扎实,综合素质也很全面,但是进到出版社后,受编校岗位特殊性的影响,要么不习惯工作方式的枯燥,要么无法集中精神于长时间阅读,要么因看不出书稿错漏而导致不自信,等等,难以满足编校岗位的实际需要。但是,即便有这种种短板的存在,我们也应该看到年轻编校人员优长的方面。

第一,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学习力强。

年轻人是朝气蓬勃的象征,他们涉猎广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思维活跃,时常是新事物的创造者和引领者。他们有旺盛的精力去学习尝试,去了解正在发生的信息,去了解出版行业的动态、规范。他们能及时知道什么是“姐妹淘”“互联网+”“推特”,他们还知道高铁最新时速达到多少、中美贸易争端的最新情况、新华社又发布了哪些禁用词等等。而对中老年编校人员来讲,这些前沿咨询的获得总是慢年轻人半拍的。尤其一些最新的出版规范,若没有及时了解,就有可能在书稿编校过程中发生本可避免的错误。而年轻编校人员在这方面是很有优势的。

第二,年轻编校人员长于信息查找。

目前出版社新进的编校人员一般来讲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这批人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练就了良好的信息查找能力,他们掌握多种搜素信息的方法,网络、工具书、师生交流、调查归纳等等,在解决一般性问题方面很有一套方法,尤其在编校工作中出现知识盲点时,这套方法是很有效果的。而相对来说,中老年编校人员在信息获得方面手段比较单一,效率相对低下,是无法与年轻人相比的。

第三,年轻编校人员社交广泛,行业交流较多。

长期从事编校工作的同志,已经习惯于固定的工作模式,不愿意做出突破、改变,同行之间除了极少数好朋友偶尔见一面外,很少会聚在一起交流讨论。而年轻人则不同,尤其刚入职的新人,喜欢找人聚餐,喜欢了解行业情况,喜欢打听各个社的运作、薪酬等等,从而也带回了不少其他社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其他社目前在做些什么项目、员工薪酬水平如何、日常工作采取何种模式等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参考来优化本社的运作方式。可以说,年轻人的社交从侧面起到了收集情报的作用,对于出版社的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年轻编校人员的到来,给出版社增添了活力,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在看到年轻编校人员优长方面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发现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知识储备单一,尤其传统文化根底偏弱。

新进社的年轻人,大部分人除了在自己所学专业方面有一定优势,专业之外的知识掌握极为薄弱。尤其一些理工科背景的年轻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相当欠缺,对语句缺乏最起码的判断,甚至一些学文科的年轻人,同样存在传统文化根底浅,文史常识匮乏的情况。这是不利于编校工作的。

第二,经验缺乏,解决问题能力弱。

大部分新进年轻人缺乏社交经验。在学生阶段他们习惯于网络交流,什么东西都是网上来网上去。进入工作单位后,环境变了,虚拟与现实间的巨大转变一时间无法适应,遇到长辈、领导、同事不会主动打招呼,接待作者不周到,工作出现失误不汇报,简单问题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等等,在为人处世方面十分不成熟,需要用人单位花大成本去培训教育才能有所改善。

第三,年轻人缺乏耐性,活泼有余而沉稳不足。

编校工作需要耐得住枯燥,是一份体现责任心的工作。大部分新人进入出版社后,发现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烂漫,相反,工作死板、枯燥、流程化,从开始的期望满满变成心灰意冷;有的人进入出版社后,急于了解出版工作的整套流程,干着编校,想着发行、策划,没有沉下心来先干好一个岗位的决心。这样的心态是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第四,不愿意精于业务,缺乏奉献精神。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想法也在随之改变。过去人人乐于奉献、付出的精神,如今已经变得极为珍贵。现在很多年轻人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对生活的珍惜感,导致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凡事先讲条件、讲回报、讲舒适,不愿讲奉献;准时上下班,基本不加班;宁愿把精力花在游戏、电影上,也不愿在业务上下功夫;工作中出问题首先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先推卸责任,没有担当……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中缺乏奉献精神的人怎么能说是适合出版工作的呢!

所以,年轻编校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工作中想方设法,利用和创造条件不断学习,成长,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编校人员。

第一,扩充自身知识面,做到“一专多能”。

年轻编校人员应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依托,在工作之余勤学苦练,博采广读,精深专业和业务,勤于积累总结,做到“杂中有专、以专带杂”。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涉猎范围更宽广,知识储备更精准。通过多种途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持续地学习、积累,这样才能不断地成长成熟。

第二,对业务有匠人精神,愿意付出心血。

没有付出,何来回报?编辑和校对从事的是打磨精品、装裱华丽的事业,没有艰辛的付出,没有心血的投入,怎么会有精品的诞生。所以每一本书稿都需要我们编校人员如匠人般细细雕琢,逐字逐句逐点,小心翼翼。年轻的编校人员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就应该树立“匠人”的自觉,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不畏艰辛,乐于为他人做嫁衣。

第三,熟练掌握出版规范、标准。

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急于在工作中出成绩,却忘记了在规则中行事的原则。出版有其特殊性,我们有大量的出版法规、编校标准,不掌握这些规范、标准,工作就不能做到位,就容易出错。所以年轻人走上编校岗为后的首要工作,就是熟悉和掌握出版法规和编校规范,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轻装上阵,少出不必要的错误。

第四,积极参与培训学习。

积极参与培训学习是年轻编校人员较快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出版行业内每年都会有很多次有针对性的出版培训,年轻编校人员应该积极准备、积极参与,通过培训结交同行,学习专家的经验,弥补自己的盲点,为是自己的编校经验尽快得到积累、丰富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

第五,加强自我责任意识。

编校工作是非常讲求责任意识的工作,它要求编校人员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作者的书稿负责,更要对传承中华文化的这份重担负责。因此,作为年轻的编校人员,不应该妄言责任,应该切实行动到工作中,本着对读者负责、对工作负责、对文化传承负责的态度,务实求真,不误人、不负人,这才是一个编校人员该有的职业态度,也是一个年轻编校人员应该树立的职业信念。

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年轻的编校人员,除了向前辈们学习取经外,还应懂得:眼及之处是知识,耳闻之处亦学问!有了这样的意识,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就不是空话,成为合格的编校人才也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编校年轻人出版社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我等待……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年轻人如何理财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年轻人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