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创新高职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研究

2018-03-28夏箐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广播电视理论

夏箐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当今,伴随日新月异的社会飞速发展,传媒体呈全球化传播趋势,传播应用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变革中,导致传媒竞争更加激烈,以广播电视为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业已然挤身于高效发展的鼎盛行列。相应之下,国内媒介传播职业教育已经从初创中艰难的走过来,进入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阶段。以新闻传播为主的高职院校传播专业秉承满足社会需求的办学导向宗旨,坚持校内教学结合校外实训的治学思路,注重于培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突显出重在实践的教学特点。

一、避虚就实,基于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来说,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多为报社、电台与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当然,伴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介入,也有部分专业人才跻身网络新媒体浪潮当中,作一名互联网传媒编辑、幕后制作人员等。通过对数所高职院校广播电视专业的课程安排了解,发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大致相同,基本存在两层面的共性。一是“艺考热”导致各职业院校艺术类考生人数急剧增加,因该专业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并不高,致使各高职院校将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重点大多落实于理论知识的普及架构上。开设课程基本可归结为电视节目与频道策划、视听语言与影视鉴赏等;二是,侧重于专业人才技术素质培养,向社会输送出大量的技术型专业人才,如录像与摄像以及后期制作类人才。尤其课程安排上也重点向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倾斜,普遍开设了3DMAX与PS、非线性剪辑与音视频制作等一系列数字化制作专业课程。但总的趋势是理论先行,至于教学实践能否跟得上来,实际状况则不容乐观。

二、追根问底,基于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问题剖析

(一)急剧膨胀的办学规模,形成供需不均的瓶颈。鉴于文化事业的高效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为社会人才培养大开绿灯,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出来,全面推行大众化教育机制。很多高职院校设置了广播电视新闻及艺术编导专业,可以说,一瞬之间如雨后春笋般从各地冒了出来。迅速扩大的办学规模有利也有弊,利在短时间内便扭转了人才紧缺的被动局面,弊在办学大呼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随着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市场与人才供需矛盾马上得以化解,市场对人才的用人需求很快呈现饱和状态,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以突出。此时,各地高职院校由于盲目扩招,办学规模仍在持续膨胀,处于市场日渐饱和容量面前徒增了太多尴尬与无奈。

(二)师资力量相应不足,导致办学质量难有新气色。就目前而言,各地高职院校相继遇到这样的问题,尤其在师资建设上举步维艰,纠结不断。一是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堪忧,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大多专注于理论的前期讲授,往往对后期的技术实践不求甚解,要么一知半解,要么模棱两可,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二是相对生源的增长速度,师资队伍远远落伍于后。要知道,广播电视新闻与艺术编导专业的时代性较强,相较其他专业特殊性也较为突出,若不尽快提速知识更新与传授的节奏,落伍市场发展的教学内容,不仅会与市场用人脱节,而且将逐渐为市场与时代所抛弃。

(三)不均衡的课程比例,导致人才培养进程步履蹒跚。相对而言,广播电视传媒作为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把握时代脉搏,贴紧市场需求做文章。但近几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大量扩招,导致学教学硬件断档,教学设备建设止步不前,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对实践应用型培养只是喊在口头上,专注于理论教学不撒手,大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当然,并非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如此,有些学校重视了实践教学,结合市场形势就需求专注技术教学,又忽视了理论框架的系统构建,结果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做法也不可取,试想,离开理论基础的纯技术性的东西会有多大的生存空间,既然缺乏有深度的艺术创作,更别说如何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广播电视人才。

三、拓展思路,基于广播电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探究

(一)师资队伍优化为先,落实专业结构保证。目前各地的高职院校中,师资中坚力量基本定位在硕士研究生身上,尽管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保证,但实践经验相应匮乏的问题令人堪忧,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弊端频现,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用人需求。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应当痛定思痛,及时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议事议程上来。有道是:打铁先得自身硬,过硬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才是治学保证,才是专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基础,有了这样的师资基础,才能实现理论传授、实践结合双管齐下。各高职院校应系统增加有从业经历的教师比例,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投身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兼职,全面培养执教队伍传播意识与实践经验。同时,也要向社会招贤纳士,吸收优秀专业人才进校园,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学生现身说法,为强化师资建设、打造应用型执教队伍多策并举,不遗余力。

(二)以考核评价为本,完善特色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离不开系统到位的管理制度,更离不开合理而科学的综合评价机制,如此才能于教学中及时找不足,拾遗补缺,同时能够有的放矢,随时掌控大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效。可将考核分做两步走:一是落实常规考核,系统摸排大学生的课程理论掌握情况,确保学有所长;二是完善实践考核,全面促进大学生专业课程的技能实践,确保术有专攻。同时,基于常规考核与实践考核呼应结合的形式,整体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并结合阶段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完善课堂内容,确保教学实效。

(三)以校媒培养为准,创新建构合作模式。相对来说,媒体传播对理论与实践的结核性要求非常强,要求人才既要理论有所长,又要操作技能有专攻,校媒合作培养人才正是结合这一特点创新出来的。重在强调实践教学与媒体机构强强联合,以全面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头等要求,切实通过院校与媒体机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的差异性展开因势利导,让大学生进一步做活、做好实践文章,尽快培养出上手快、拥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后备人才。在这样的培养人才模式中,学生将以院校与媒体的双重身份接受双重导师的综合管理。由校内导师负责理论基础的系统培养,系统负责落实大学生课程规划、创业设计等理论指导性工作;由媒体导师结合“一对一”的实践方式,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新渠道,让学生和实践导师结成媒体搭档,一起进行采访与创作,并结合实时编辑与评论的合作形式,让媒体导师手把手地传授专业技能。如此一来,既使大学生得到理论的系统灌输,又强化了实践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四)以拓展专业为要,开辟“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渠道。伴随时代的进步发展,对媒体专业人才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不仅成为学有所长的专才,而且也是术有专攻的通才,除了具备专业基础,还应系统掌握一门学科知识,为以后独立探索某项专业领域夯实基础。“新闻+专业”所指“专业”便是新闻专业之外的某领域专长,如财经新闻、体育报道等。总之,高职院校要借助外来学科系统设置人才培养渠道,引导大学生结合自我优势定位自我,为促进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以实践应用为重,打造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式媒体人才培养,直接着眼的是市场应用需求,瞄准特殊性人才的具体需求,要求各高职院校审时度势,切实做好市场调研文章,结合人才需求展开订单人才培养新思路,为启动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战略在创新途径。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广播电视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