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2018-03-28李波李友子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工匠应用型素质

李波 李友子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2015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

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方面[2,3]。要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还要具有全面过硬的非专业素质。本文所述的综合素质主要指的是非专业素质。

据有关报道,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内离职率高达三分之一左右,离职人群中绝大多数系主动离职,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薪资福利、工作压力等所致,本质上还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和现代企业所需的“工匠”精神,缺少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强非专业素质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综合素质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优秀企业人;三是培养传承优秀大学文化的传播人。

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高校做好思政工作比其他组织更具特殊重要性[4]。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及课程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二、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优秀企业人

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除要具有合格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做事要有信心,完成任务要有决心,遇到困难要百折不挠不灰心。

(一)要培养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出生的,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且社会比较富裕的时期,他们的成长,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精心培养,知识面和爱好都非常广泛,能力得到充分挖掘。

但很多成长环境,是家长根据其性格而量身定做的,一切为了学习成绩,一切以其为中心进行保障,这样就会出现自我意识膨胀,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有一定的欠缺。大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一个企业就是一个高度独立的集体,企业要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要成功,就需要整个集体团结合作,就需要企业中的员工具有很强的集体意识,常需要员工收起个自己个性,而服从集体大环境,需要员工热爱这个集体,对集体忠诚,对集体有奉献精神。在企业内部,又会分成多个工作团队,由团队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团队中的每个员工需要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需要员工相互合作,具有合作精神。

(二)要培养顽强的抗压能力和积极的心态

当前在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家长承担一切社会压力,学校也尽其所能减轻学生压力,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社会上盛行鼓励教育,家庭和学校很少用批评,多用鼓励,这样家庭和学校都在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都努力不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任何作害,这样的成长环境,故然能让其高效的学习,得到好的成绩,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就是学习就如同在温室成长的花朵,少了风吹雨打的洗礼,也就少了人生中的面对压力和挫折的锻炼。

而当他们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后,都需要过承受压力这道槛,社会是大家的,是所有人的,有竞争的,有压力的,不是为某个人量身定做的。任何人都会犯错,而犯了错就要承担犯错的后果,一旦犯错,都会受到领导批评,这本身是成长的必修课,而学生一直是鼓励伴随其成长的,在面对批评时,就需要调整心态,这对一些温室成长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有些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可能就因此而被淘汰。

面对压力和挫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包括现在非常成功的人在内,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工作中和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挫折与困难,在挫折与困难面前,如果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无疑工作和生活都不会成功,而相反,如果能做到百折不挠,积极面对,把挫折和困难当作磨刀石,当作成长的阶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样的人必定会走出失败,走向成功。社会和企业肯定都需要自己的员工具有很强的承压能力,具有积极的心态。

(三)要培养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企业要发展、在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有优于同行的高品质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和企业员工具有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各大媒体也在不断宣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神”“工匠精神”,这些已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工作报告,这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在企业中,不是只要求总工程师、总设计师要具有工匠精神,而是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具有工匠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每一名员工,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三、培养传承优秀大学文化的传播人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长期的提炼,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大学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秀的大学文化需要大学培养的学生去传承和发扬,同时,随着学生走向社会,在传承大学文化的同时,融合地方特色文化,这些大学优秀文化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反过来也会进一步促进大学文化的发展。

四、综合素质培养措施

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要有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综合素质培养主要途径还是要落实到课程中来实施,要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渗透力[4]。要针对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综合素质培养还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培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做作业过程中、在参加的比赛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能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团体活动中,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在生活中,还要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各项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等;加强辅导员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加强党组织的关于党的教育。

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建好新媒体平台,使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活起来。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多开辟微电影、社会实践、文艺活动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和主流思想融入其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与优秀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参观,与企业优秀员工面对面交流,企业优秀员工进行企业文化讲解等形式,加强企业文化教育,以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和现代企业所需的“工匠”精神。

五、结语

要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还要具有全面过硬的非专业素质,对社会和企业来说,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同样重要,应重视和加强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猜你喜欢

工匠应用型素质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风采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工匠神形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工匠赞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