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形象视角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2018-03-28于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人才

于波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实现“立体传播”,这一新特点给媒介工作者以及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国家形象意识培养可以有利于对外宣传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形象,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中开展舆论斗争,让世界听见真实的“中国声音”,看见真实的“中国形象”。

一、国家形象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对国家形象方面的研究就已广泛展开。国外学者倾向于从相关领域多角度地对国家形象做相对应领域的阐释。罗伯特·斯库勒认为国家形象的形成,乃是根源于历史及环境的因素,所产生对于某国人民或社会上某些组织、机构的态度。尼莫和赛维基将形象定义为:人们对客体事件或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可觉察的大量特征而形成的构想。而将国家作为形象的对象,国家形象则可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所表现或被认知的特征。[1]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推动力。[2]国家形象可以被细分为客体形象、媒介形象和认知形象。客体形象客观反映一个国家现实的情况,是“原态”的;媒介形象是通过媒体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所传达的国家形象,它是“拟态”的;认知形象是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而形成的对于国家形象的认知。认知形象包括自我认知和海外认知形象,而自我认知形象与海外认知形象往往存在差异,为了缩小这种差异,亟需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

二、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国家形象意识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国家形象的战略地位被凸显出来,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世界各国纷纷从战略高度对国家形象重新定位,大力调整或塑造国家形象。媒介形象的塑造与媒体报道都离不开国际传播人才,因此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国家形象意识。国际传播人才不仅仅需要熟练掌握对象国家的语言,更需要对对象国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全方面学习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传播人才深入地了解对象国家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环境等立体多维的层面,而这些立体多维的层面构成了他国的国家形象。同时,随着中国跨文化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国际传播人才还肩负着对外输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任。国际传播人才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使命,就是在目标国家的受众面前,展现我国立体的、全方位的完整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三、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国家形象意识的路径

(一)提高国际传播教师自身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

国际传播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对国家形象的敏感性决定了课堂的政治导向,教师应该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不编造、传播谣言丑化党和国家形象,以身作则,具备政治正确的国家形象意识,言教辅以身教,营造一个有利于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中外国家形象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国际传播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也要与时俱进,能够适应国际传播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要不断探索和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新的传播模式,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传播中国国家新形象和好声音。

(二)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形象战略意识

国际传播人才是国家之间跨文化交流的生力军,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外语以及相关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因为在跨文化的传播语境下,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相同或者截然相反的评价,“国家形象”的问题也恰恰属于解读问题,而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们交换彼此的“解读”,“解读”与“客观现实”有时是矛盾的,这就需要国际传播人才具有战略意识,即应该时时刻刻知道世界的格局、局势,同时掌握形象理论,即形象是虚幻多元的,也是存在矛盾的。只有具备了战略意识并掌握了形象理论,才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和分辨出接近真实的解读,从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通过国际传播实践向世界展示,国际传播人才是国际传播实践的主体,因此培养具有正确价值取向、较强国家形象意识、能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综合型国际传播人才是新时代的召唤。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素质也要强化学生的国家形象意识,为国家形象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跨文化意识人才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人才云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