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上)

2018-03-28董燕翔

陕西档案 2018年1期
关键词:诸葛刘备诸葛亮

文/董燕翔

到勉县,总归要到武侯墓园走一遭,借以凭吊一番“其犹龙乎”、“代仰清高”的诸葛亮。

据称,武侯墓所在地点为诸葛亮自己选定,坐落于定军山麓。三面环山,一面俯瞰整个勉县县城。植被林立,绿野苍茫。我因接近闭园时方到,所以进入墓园,空寂无人。只有一些汉柏古松挺立其间,仿若一群忠勇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园区。此外,还有两株据说已有上千年的桂花树,树干粗壮,浓荫如盖。询问工作人员,告知这叫“护墓双桂”。因守护执着,备受人们喜爱。每当开花时节,都会花气袭人,十里飘香。走过大殿,便看见状若覆斗的墓冢。冢高数米,绿草覆盖,但修葺却略显简陋。即如诸葛临终遗言所云,“因山为坟,冢足为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没有充足的椁室空间,也没有高贵的华裾鹤氅,更没有众多的随葬器物。这与汉代权贵时兴的下葬时动辄黄肠题凑,要则金缕玉衣相比,反差巨大。看到这里,我不无感慨:一代名相,生而“报先帝,忠陛下”,叱咤风云数十年,左右三国历史走向,被民间称作智慧使者;死则“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完全没有封妻荫子、光耀门庭的打算。如此人物,真可称作光明而来,磊落而去。

凭吊结束,走出园门。原本以为了却了一桩多年心愿。却不想,又萌发出一个新的念头:我凭吊的是诗、赋、小说、评书、戏曲等手段加以渲染,官家、甚至皇帝利用题词、题字大力褒扬,致而被鲁迅称作“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诸葛亮,还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呢?念头一出,我便不禁哑然失笑:现如今人们传颂的诸葛亮,已经成为一种范式。无论是演绎的事略,还是铺陈的神奇,早已被人们了然于胸,视若真谛。这种情况下,我又何必辨识真伪呢。但转念又想,我到武侯墓,看到真正的历史遗存,不正是为了坚守我心中那个原本诸葛亮的形象么。一个真切的诸葛,应该远比一个神话的诸葛更让人感到亲切,也更容易根植于众生之中。于是,踌躇之后,我还是拿起了笔。

我眼中的诸葛亮,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人品趋于至善,观念趋于保守,至于能力与效果么,外交强于内政,内政强于识人,识人强于征伐,征伐最不成功。

何谓人品趋于至善?诸葛亮之人品称道者至少有五。

其一曰“淡泊”。诸葛孔明自己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并把其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纵观诸葛所处的年代,黄巾军大起义,十八路诸侯逐鹿中原,曹操南征北战,各州相互厮杀。整个华夏大地狼烟四起,地动山摇。社会动荡,必然英雄辈出。这一点,自比管、乐的诸葛亮当然清楚。而且他也知道,“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如果不能及时登上这个历史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随着时光流逝,怕是真要在“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中度过余生了。不过,尽管有时不我待的形势催逼,他仍然我行我素,“抱膝长吟”,隐遁草庐。按照他自己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既然不想“闻达”,当然也就只剩冷眼旁观了。他在一首诗中说道:“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觉都睡不够,哪有心思过问人世间的个人荣辱。只是后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没办法,刘备到门上走了三遭,再不应命,就显得矫情了。而此时,“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觉也睡足了,可以过问一下世事了。这才领命出山。

其二曰律己。诸葛亮本人非常看重自我修养。他曾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从其一生表现来看,修身几近于无以复加。比如永安托孤后,刘禅作为皇帝年轻暗弱,诸葛亮作为丞相,已是乾纲独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所肆意,恐也无妨。但他总怕“以伤先帝之明”,时刻警醒自己。虽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但他却把监督自己的大权主动转交给刘禅:“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当马谡丢失街亭、致使北伐失败以后,诸葛亮并不委过于人,而是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要知道,这种表态,政治风险极大。既会直接殃及自己的名誉、地位、政治抱负、政策实施,也会招致阵亡将士家属的怨谤,连带产生出征将士家属的非议,不明真相者的聒噪,甚而至于出现别有用心者的蛊惑。但诸葛严于律己,苛责于心,坚持有责必问,有错必究。仅就这一点而言,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其三曰廉洁。在诸葛亮看来,“俭以养德”。廉洁属于修行的一部分,要想德操超群,励精图治,勤俭则必为要务,绝不可在物质上有所觊觎。他曾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刘备曾经赏赐他八十万斛的粮食,但他全部入库充公。以至于家中并无多余财产,连妻妾都没有可换洗的衣服。一位堂堂丞相,家境居然如此寒酸,实在匪夷所思。单就勤俭而言,有人说,“侯之妾尚无副服,其俭德可师矣”。但诸葛亮自己却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勤俭的问题,“不负陛下之托”才是根本。既然“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那就要把心事用在“大事”上。私积财物,必误所托大事,也一定有负陛下。此等操行,确实令人嗟叹。我们再看一例。诸葛亮临死时,曾公布了自己的家产:“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妻妾没有可换的衣服,自己也只有一套官服。至于子女么,也都饿不着。一切都以刚刚能够维持生计为前提。舍此,便“无别调度”,更无需“以长尺寸”。再联想到刚刚看过的墓冢,“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其规模与一般百姓毫无二致。这样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从一而终,不改本性,真可说是做到了“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增色,陋室何妨”。

其四曰勤勉。说起诸葛亮的勤勉,恐怕无人不知。他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已成为世代相传、激发斗志的座右铭。事实上,“及(刘)备殂没,嗣子(刘禅)幼弱”开始,诸葛亮便“将相兼权”,内外一统,把整个蜀国的江山都扛下来。又由于他本人在性格上心思缜密,举轻若重,所以最终“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这其中,内政、外交、军国大事自不必说,就连非常具体的事情,诸葛亮也要亲自过问一番。比如官员犯错,需要施以军棍处置。这种事情,不入流的监刑官就可办理。但诸葛亮非要亲自监刑,直到数够惩罚的板数方肯罢休。再如各地呈报的上计簿书,身为丞相,观其大略即可。但他却要逐笔核对,干起了一般会计的营生。有人劝他“为治当有体,上下不可相侵”。“今明公为治,乃躬亲校书簿,汗流终日,不亦劳乎”。但劳则劳矣,诸葛就是要事必躬亲、身体力行。我们比较一下汉初名相陈平的做法,就可看出同样为丞相,诸葛亮与陈平执政风格上的差异了。汉文帝曾经问陈平,每年断案有多少,粮食收成如何。陈平答道,这种事情别问我,你去问管刑狱的廷尉和管粮食的治粟内史去。汉文帝说,这些事我问他们,那你干什么?陈平答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抚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作为丞相,我只负责辅佐天子,管理国家大事。至于那些具体事务,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我又何必插手呢。正因为诸葛亮“事无巨细”,“皆专之”,才会最终积劳成疾,终致英年早逝。对此,他的对手司马懿早有预料,“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饭都顾不上吃,却无休无止地办事,谁人能够扛得住,又如何能够长寿呢?

其五曰忠诚。诸葛孔明之所以为当世的敌人所钦佩,又为后世历代的统治者所颂扬,恐怕与他修行中忠诚的品格关系最为密切。这方面,我们可以永安托孤为例。夷陵败后,刘备自知来日无多,便在永安托以后事。他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我那个儿子,如果是块材料,你就帮帮他;要是不行,你就自己称帝好了。这是托孤时应该说的话么?封建社会,遗产传子是一条铁律,何况是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江山。那么,刘备为何如此遗言呢。显然是试探,不信任。但史书中明明说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怎么会不信任呢。在我看来,这只是表面文章,或者说是两人结交初期的情况。刘备落魄之时,得到孔明辅佐,当然感到“犹鱼之有水也”。但在相继得到庞统、法正二人后,情况就变得微妙了。赤壁战后,刘备已据有荆州。此时,曹操新败,无暇狼顾,孙、刘交好,互为犄角。在刘备看来,荆州已无战事。当务之急是攫取西川,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如此大事,刘备却仅带庞统一人入川争锋,而把诸葛亮晾在荆州留守。史书中说,刘备对待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而“大器之”。就是说,刘、诸葛关系依旧很近,但做事则刘备更加青睐庞统。所以在争夺地盘的关键时刻,自然会由庞统伺伴左右。庞统死后,刘备“言则流涕”。这至少说明,两者之间也可称之“情好日密”了。而法正继任后,情况更加明显。诸葛亮来到成都,看到的则是刘备“雅爱信(法)正”。所以遇到法正恣行不法之事,身为丞相的他也无法过问,只能退避三舍。庞统因器而重用,法正恃宠而恣为。可怜的孔明,这时也唯有尴尬相伴了。可惜的是,庞统、法正早夭,刘备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把后事交代给诸葛亮。这才有了上面那段诡异的谈话。那么,诸葛亮听到这些话,又是怎样回应的呢?“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非但没有责怪刘备对自己的冷落,反而表态誓死忠诚,绝无篡逆之心。此后则“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真正表现出了忠贞之士固有的品性。

有了此等品行,我把他称作“完人”,世人表率,不亦宜乎。

何谓观念趋于保守?诸葛亮虽然人品至上,令人称颂。但因其忠君思想浓郁,又是辅佐的刘备,所以,终其一生,都在为恢复汉室而奔波,去做连他自己都知道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就不能不让人唏嘘了。以当时情况看,首先,恢复汉室还有必要么?诸葛亮曾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一个皇帝昏聩、外戚弄权、宦臣当道、朝廷倾轧的局面,导致人怀危惧,天下汹汹,最终引发黄巾起义,诸侯割据,黎庶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样的政权还有留恋的必要么。其实,诸葛亮也曾说过“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表现出对东汉政权的极度不满。但既然痛恨桓、灵二帝时期的乱象,那就本该辞旧迎新,寻求新的大业才是。而他却依旧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只能归结为他忠君思想的不合时宜了。其次,恢复汉室还有可能么?既然天下已乱,人心思变,整个王朝人人唾弃,已是穷途末路。这个时候,再去“斡旋天地,补缀乾坤”,那不等于逆天么。这一点,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认识得就很深刻,“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远在江东的鲁肃在分析天下大势时,说得更加直白:“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只有等待时机,“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些有识之士都能看出复兴汉室已无可能,难道诸葛就不明白么。当然不是。面对兴汉,诸葛亮本人同样底气不足:“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但忠君在前,他也只好勉为其难了。其三,依靠刘备复兴汉室能行么?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皇族至亲,按其辈分,汉献帝也需尊称其为“皇叔”。这样身份的人,当然不愿看见自己的族群遭受厄运。本为布衣,却趁机出山,以正统自居,试图恢复汉室。但由于本领平庸,见识短浅,所以虽多处投靠,以图有所建树,却一无所成。及至遇到孔明,方才有了立锥之地。此时,如果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至少兴复汉室也有了少许资本。但实际上,他本人并不以此为意,也不关注大局。你看,为报私仇,刘备将自己的主张抛之脑后,极力要与本应为盟友的孙权交战。结果惨败,把自己兴复汉室的老本赔得精光。但在死前,他却又想起了这个主张,并把它传给孔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遇到这样败家的君王,纵使孔明之才百倍于曹丕,又何来胜算?

猜你喜欢

诸葛刘备诸葛亮
Design of Creative Incentive Contrac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from Dual Perspective
诸葛羽扇
读懂刘备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南征
诸葛亮隆中决策
相面
刘备的爱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