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骨折恢复的作用

2018-03-27吴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四肢骨折中西医结合

吴涛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四肢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56±1.12)周、(9.25±1.01)d, 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65±2.45)周、(14.67±1.25)d, 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缩短治疗时间, 加快愈合速度, 值得应用。

【关键词】 四肢骨折;中西医结合;骨折恢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63

四肢骨折作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骨科疾病,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快, 各种机械的使用, 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已成为了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患病后, 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应给予重点关注, 对该疾病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后, 患者的药物治疗非常的重要, 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恢复和疗效,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 效果显著[1]。本文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的应用效果, 特对比常规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 女10例;年龄18~76岁, 平均年龄(53.62±11.88)岁;疾病类型:上肢骨折患者12例、下肢骨折患者1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53.72±11.58)岁;疾病类型:上肢骨折患者11例、下肢骨折患者1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依据临床诊断, 确诊为四肢骨折患者, 均属自愿参与,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器官功能不全者;②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实施手法复位后, 对骨折部位实施塑形石膏固定, 然后给予患者抗炎、改善微循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规西药与对照组一致, 中药的药物组成为骨碎补30 g、生地黄15 g、当归15 g、红花10 g、断续10 g、白芍10 g、没药8 g、乳香8 g、三七2 g, 针对上肢骨折患者, 加用桂枝8 g;针对下肢骨折患者, 加用牛膝10 g, 清水煎煮, 1剂/d, 2次/d, 早晚各1次, 连续治疗20 d。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判定标准[2]:显效:经X线检查, 骨痂形成, 恢复良好;有效:经X线检查, 骨痂部分部位形成, 恢复状况一般;无效:经X线检查, 未形成骨痂。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56±1.12)周、(9.25±1.01)d,

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65±2.45)周、(14.67±1.25)d, 觀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四肢骨折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 也为典型骨科病症, 近年来, 随着各种机械的大量使用, 发病率明显提升, 针对该疾病的治疗, 前期实施手法复位, 复位完成后, 患者的康复非常的重要, 这与给予患者的药物治疗有着紧密的连续,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好, 能加快患者的愈合速度, 应给予重点关注[3]。

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后, 骨折患处的恢复与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患者的年龄、体质、性别等均有着一定的联系, 这些因素会导致患者骨量产生差异性, 骨量的多少与骨折部位的恢复有着密切的联系, 骨量越高, 骨折部位恢复的速度越快, 骨量越低, 骨折部位恢复的越慢, 这与骨折部位的供血有着联系, 应给予重视[4]。

骨折在中医学上属于“伤骨”的范畴, 患病后, 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为肿胀、疼痛、瘀斑的产生, 中医学上, 对该疾病进行治疗, 主要方向为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在此基础上加用补益药物, 加快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本文中的中药药物组成为骨碎补、生地黄、当归、红花、断续、白芍、没药、乳香、三七;这些药物中, 主药为骨碎补, 有续伤止痛、补肾强骨的功效了;生地黄具有凉血的药效;当归具有活血、养血的功效;红花具有散瘀、凉血的功效;断续具有强筋骨、续折伤、补肝肾、调血脉的功效;白芍具有缓中止痛、养血柔肝、敛阴收汗的功效;没药、乳香具有行气止痛的药效;三七具有散血、凉血的药效;针对上肢骨折患者, 加用佐药桂枝;下肢骨折患者, 加用佐药牛膝;这些药物清水煎煮, 制成的汤剂, 具有缓急止痛、凉血散瘀、补肾强骨的功效, 针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后的治疗, 效果非常的显著[5-8]。本文中, 通过对比对比常规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的应用效果, 发现, 观察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56±1.12)周、(9.25±1.01)d, 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65±2.45)周、(14.67±1.25)d, 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 通过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康复速度加快, 缩短了骨折的愈合时间, 进而使得患者早日出院, 缩短了住院时间, 因此, 针对四肢骨折患者, 实施手法复位后, 在选择治疗方案上, 在中西医结合方案存在的条件下, 应优先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缩短治疗时间, 加快愈合速度, 中西医结合值得四肢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东, 吴云起. 浅谈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加速疾病痊愈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2): 138-139.

[2] 王明娜. 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骨折恢复的作用. 饮食保健, 2016, 3(24):51.

[3] 刘红财, 郝霜霜, 曾桂林,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四肢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 内蒙古中医药, 2017, 36(10):58-59.

[4] 宛长亮. 闭合复位穿绞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2):57.

[5] 邓周武, 杨梓华, 郑南翅.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17):40-41.

[6] 伍星. 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骨折恢复的作用. 中医药导报, 2013(8):58-59.

[7] 刘济峰. 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骨折恢复的作用. 医药卫生(引文版), 2015(9):00175.

[8] 吴荣光, 向贤桃, 刘艳辉. 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14例分析.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10(5):18-19.

[收稿日期:2017-10-31]

猜你喜欢

四肢骨折中西医结合
民间疗法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初探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40例临床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四肢骨折合并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骨折内固定手术时机探讨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