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8-03-27于彤政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脑梗死

于彤政

【摘要】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86例脑梗死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作为抗血小板组, 另选取同时期92例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作为未抗血小板组,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再发腔隙性脑梗死及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抗血小板组合并冠心病和吸烟患者再发腔隙性脑梗死率高于未抗血小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抗血小板组合并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再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率高于未抗血小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心病和吸烟为导致脑梗死使用抗血小板后再发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低密度脂蛋白为脑梗死使用抗血小板后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冠心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吸烟可直接影响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是否再发腔隙性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

【关键词】 脑梗死;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类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19

脑梗死抢救后复发率以及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而临床研究发现, 长时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复发脑梗死几率, 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再发脑梗死。本次研究排除血小板药物对脑梗死抢救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作为抗血小板组, 另选同期92例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作为未抗血小板组, 抗血小板组中男55例, 女31例, 年龄48~72岁, 平均年龄(65.8±11.83)岁。未抗血小板组中男54例, 女38例, 年龄51-73岁, 平均年龄(66.1±10.9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血管成像(CTA)以及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患者该病灶无血管狭窄及斑块形成;②患者近1个月内未参加类似调查;③患者和家属详细了解知情同意书内容, 同意并签署;④患者无心房纤颤、感染性心内膜炎、血管炎、血管支架术后、免疫系统性疾病等因素引起非动脉硬化导致脑梗死;⑤患者通过全面检查无疑似肿瘤;⑥无先天性肝肾不全以及颅内出血等[1]。

1. 3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血症以及吸烟史等信息, 且患者住院期间定时检查血压(连续监测血压48 h, 每2小时监测1次, 若连续6次或累计

6次以上舒张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收缩压>140 mm Hg, 即可判定患者控制血压不佳)、血脂(甘油三酯>1.7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36 mmol/L以及总胆固醇>5.17 mmol/L, 即可判定为高脂血症)、血糖[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以及血红蛋白>6.0 mmol/L, 即可判定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4.0 g/L,

即可判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检查(>20 μmol/L, 即可判定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以及吸烟>10支/d, 时间长达5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再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抗血小板组86例患者中33例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其中年龄>65岁有21例(63.64%)、男性25例(75.76%)、高血压28例(84.85%)、糖尿病19例(57.58%)、冠心病21例(63.64%)、高胆固醇血症25例(75.76%)、高甘油三酯血症10例(30.30%)、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13例(39.3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9例(57.58%)、高纤维蛋白原血症6例(18.18%)、吸烟者29例(87.88%);未抗血小板组92例患者中39例发生腔隙性脑梗死, 其中年龄>65岁16例(41.03%)、男性14例(35.90%)、高血壓21例(53.85%)、糖尿病11例(28.21%)、冠心病11例(28.21%)、高胆固醇血症25例(64.10%)、高甘油三酯血症5例(12.82%)、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12例(30.7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5例(38.46%)、高纤维蛋白原血症8例(20.51%)、吸烟9例(23.08%)。抗血小板组合并冠心病和吸烟者患者再发腔隙性脑梗死率高于未抗血小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抗血小板组86例患者中53例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分析, 其中年龄>65岁有47例(88.68%)、男性44例(83.02%)、高血压49例(92.45%)、糖尿病44例(83.02%)、冠心病46例

(86.79%)、高胆固醇血症29例(54.72%)、高甘油三酯血症29例(54.72%)、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31例(58.4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9例(54.72%)、高纤维蛋白原血症14例(26.42%)、吸烟42例(79.25%), 而未抗血小板组92例患者中63例, 其中年龄>65岁有45例(71.43%)、男性39例(61.90%)、高血压45例(71.43%)、糖尿病19例(30.16%)、冠心病35例

(55.56%)、高胆固醇血症33例(52.38%)、高甘油三酯血症24例

(38.10%)、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13例(20.6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5例(39.68%)、高纤维蛋白原血症11例(17.46%)、吸烟40例(63.49%), 抗血小板组合并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率高于未抗血小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在紧急抢救后发生危险因素可得以控制。而由于患者定期随访不及时, 可导致患者对危险因素动态监测无效。而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血糖和血压异常为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因素[2]。查阅相关文件发现, 脑梗死患者合并冠心病增加脑梗死复发率高达3.775倍, 而若患者既往有吸烟史, 可再次增加复发率3.024倍[3]。观察本次数据发现, 抗血小板组合并冠心病和吸烟者患者再发腔隙性脑梗死高于抗血小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足以说明脑梗死率患者合并冠心病和吸烟所致心脑血管疾病为再发重要因素。同时查阅相关文件发现[4], 脑梗死合并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可增加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3.288倍, 若合并糖尿病使得复发率增加2.805倍以及合并冠心病使得复发率增加2.403倍, 观察本次数据发现, 抗血小板组合并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高于未抗血小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为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 使得动脉内膜增厚, 且长时间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可增加血管炎症反应, 进而发生脑梗死[5, 6]。

综上所述,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主要由于各基础疾病水平控制不佳, 建议梗死抢救成功后出院患者应定期复查, 调节患者药物用量, 纠正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张晓丹, 姚源蓉.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 2014(21):3415-3418.

[2] 孟志刚, 李茂荣, 佘瑞芳. 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血栓与止血学, 2015(6):400-402.

[3] 甘紅梅.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分析. 安徽医科大学, 2016.

[4] 李新萍. 脑梗死患者经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研究. 医学临床研究, 2015, 32(9):469-472.

[5] 刘大军.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医药前沿, 2015(13):155-156.

[6] 胡蓉蓉.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脑梗死复发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7(16):

20-21.

[收稿日期:2018-12-19]

猜你喜欢

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保守治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对于脑梗死,你必须知道的
脑梗死怎样治疗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儿童与成人外伤后脑梗死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