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库总目》“五经总义类”补正五则

2018-03-27马奔啸

文教资料 2017年33期

马奔啸

摘 要: 《四库全书总目》中《程氏经说》《六经图》《五经说》《六经正误》和《七经小传》五篇提要在书名、版本、卷数、作者、材料引用等方面均有漏误。本文攀爬资料、核实文献,对其进行纠正和说明。

关键词: 程氏经说 六经图 五经说 六经正误 七经小传

《四库总目》卷帙浩繁,补订虽多,不免有所疏漏。今撰补正三篇,求教于方家。

一、《程氏经说》

(一)此书不著编辑者姓名。《论语说》后附有按语称:“按时氏本,伊川先生作《论语解》止此,然以《大全集》校之,合本详略不同。后人又自‘子绝四以下至‘尧曰纂集《遗书》《外书》之有解者以附益之,今因重出,故从合本云”①,与《经义考·程子论语说》②所载康绍宗语相同。康绍宗所编《二程全书》在弘治十一年(1498)刊刻,为65卷,称为弘治本,其《孟子解》《中庸解》与《论语说》均有按语,认为《孟子解》是纂辑《遗书》《外书》而成,故删去原文,仅存其目,《中庸解》是伪书,乃“朱子所辨蓝田吕氏讲堂之初本改本”,为八卷③。此本无《孟子解》《中庸解》,应是按其康绍宗所言删去,分《诗说》为二卷,是为还七卷本之旧。故此本虽删定者不详,然源于弘治本则无疑。

(二)《总目》:“皆伊川程子解经语。改定《大学》兼载明道之本,或以兄弟之说,互相参考欤?”

伊川长子端中为《伊川先生文集》作《序》(政和二年壬辰七月作)称:“先生有《易传》六卷,《系辞说》《书说》《诗说》《春秋传》《改正大学》《论孟说》各一卷,别行。”④可知《经说》中各本最早均为单行。后朱熹汇总刻印,编入明道《改定大学》。《朱文公集别集》卷六“林择之”书四云:“《经说》依后书所定,甚善。但止谓之‘经说,不用同诸字尤好。又‘春秋传序四字不须别出,但序文次行,不须放低,则自然可见。《论语说》下不须注‘孟子附字。又欲移《礼记》作第七卷,而第一行下着‘二先生三字,其后却题‘眀道先生改正大学‘伊川先生改正大学,其小序则仍旧附于第六卷尾《论孟说》后。盖此六巻乃其本书,而后一卷今所附者,使不相乱乃佳也。”⑤这是朱熹干道六年⑥刻印《程氏遗书》《文集》《经说》后,与相关人员讨论刻印问题的信。这是首次将程颢、程颐《改定大学》编入,定为七卷本。朱熹编《经说》等书,意在保存二程著作,明道著作传世者唯独改定《大学》,《提要》所谓以兄弟之说互相参考是臆断。

(三)《总目》:“《书录解题》谓之《河南经说》,称《系辞》一,《书》一,《诗》二,《春秋》一,《论语》一,《改定大学》一。又称程氏之学,《易传》为全书,余經具此。其门目卷帙,与此本皆合,则犹宋人旧本也。”

如上所言,此本为还宋本之旧,删改弘治八卷本。且按朱熹与林择之信,“《论语说》下不须注‘孟子附字……其小序则仍旧附于第六卷尾《论孟说》后”,宋本《论语说》后应附有论说“孟子”的内容。所以非宋人旧本。

(四)《总目》:“至《系辞说》一卷,《文献通考》并于《易传》,共为十卷。《宋志》则于《易说》九卷之外,别著录一卷。然程子《易传》实无《系辞》,故吕祖谦集十四家之说,为《系辞精义》以补之。此卷疑或后人掇拾成帙,以补其缺也。”

按程端中《序》,《系辞说》为程颐之书无疑,非“后人掇拾成帙”。

(五)《总目》:“明徐必达编《二程全书》,并《诗解》二卷为一卷,而别增《孟子解》一卷,《中庸解》一卷,共为八卷。”

弘治本《序》称:“天顺间,国子监丞洛阳阎君子与求得四书(《遗书》《外书》《经说》《文集》)及临川谭元所搜辑遗文遗事合为一书,太师南阳李文达公题曰‘二程全书而为之序,后学士泌阳焦君为编修时,尝为校正,南阳知府阳曲段君可久实刊行之,今参议康君孝隆重为编辑,佥事彭君性仁复从而校正。”⑦八卷《经说》早在天顺间已存,后由段可久刊行,弘治时康绍宗重编,附按语,删去《孟子解》仅存其目。徐必达《二程全书》为万历三十四年(1606)编,故八卷本《经说》不始自徐必达。

二、六经图

(一)此书《总目》为六卷,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书前提要为十卷

《天禄琳琅书目》载宋版《六经图》六册不分卷,分别为“大易象数钩深图”、“尚书轨范撮要图”、“毛诗正变指南图”、“周礼文物大全图”、“礼记制度示掌图”、“春秋笔削发微图”。按其题跋所称,此本宋时即入中秘,又入明文渊阁,后散落民间为吴继仕购得。吴继仕依此本摹刻⑧。《后编》亦载一宋版,册数名称与前书相同,题跋记载卷数,为三百零九卷⑨。《浙江采辑遗书总录》载:“《六经图》六卷,刊本。右宋杨甲撰。顾元起曰,干道初,知抚州陈森属教授毛邦纶等补而刻之,为图三百有九。今本为新都吴氏购得宋椠重为摹刻者。”⑩吴刻六卷,共三百二十一图,增补二十二图。吴氏后增《仪礼图》为《七经图》,其序云:“得旧本摹校,旧图三百有九,今加校正为三百二十有一。又增《仪礼图》二百二十有七,共为图五百四十有八。所谓旧本卽毛邦翰之书。”{11}

所录十卷本,为明南京户部刊本,时户部郎中方应明见吴继仕所得宋本,即与同僚刻于本部官署,共三二二图,校吴氏三二一少一图{12}。提要均称:“此本惟《易》《书》二经图与《馆阁书目》数相合,《诗》则四十有五,《礼记》则四十有一,皆较原数少二。《周礼》则六十有八,较原数多三。《春秋》则四十有三,较原数多十四。不知何人所更定。”合其图数位三二二,故书前提要编订所依据的版本为十卷本,更定者即为户部郎中方应明。《总目》著录六卷,是依《浙江采辑遗书总录》记载的吴继仕重刻本,然提要内容直接录用书前提要。

(二)《总目》:“甲字鼎卿,昌州人。干道二年进士。《成都文类》载其数诗,而不详其仕履。邦翰不知何许人,尝官抚州教授。”

《六经图》作者杨甲,字鼎卿,昌州(今四川大足)人,约生活在两宋之交,未入仕。另有杨甲数人:一人字嗣清,遂宁人,《宋史杨辅传》所载杨辅之兄,孝宗干道二年进士,历官国子录,曾任知县,《成都文类》载有《修学记》及诗集《棣华馆小集》,《仪顾堂书目》所载即是;一人生平不详,淳熙间人,游于范成大之门,作《縻枣堰记》{13}。《提要》称“干道二年进士”以及“《成都文类》载其数诗”,是根据《宋荟要》选举二之二〇以及雍正《四川通志》卷九上,非《六经图》作者杨甲。毛邦翰,生卒不详,《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五《选举三》列有绍兴二十七进士毛邦翰,称“江山人,判官”,或即为此人,终转运判官。

(三)《总目》:“考《书录解题》载有东嘉叶仲堪字思文,重编毛氏之书,定为《易》图一百三十,《书》图六十三,《周礼》图六十一,《礼记》图六十三,《春秋》图七十二,惟《诗》图无所增损。其卷则增为七,亦与此本不符。然则亦非仲堪书。”

《玉海·艺文志》录《绍兴六经图》{14}及苗昌言《序》,所述经图数与《书录解题》合。然《总目》与各库书提要引《直斋书录解题》{15}均有误,今核对原文为:“《易》七十,今百三十;《书》五十五,今六十三;《诗》四十七,今同;《周礼》六十五,今六十一;《礼记》四十三,今六十二;《春秋》二十九今七十二。”《总目》载叶仲堪重编《礼记》图数为六十二,少一。文渊阁、文津阁《提要》载叶仲堪所编图数则为:“《易》图六十三,《周礼》图六十一,《礼记》图六十三,《春秋》图七十二,惟《诗》图无所增损。”《易》图数误,《书》图数缺。

三、五经说

(一)此书文渊、文溯、文津三阁书前提要题“经说”,《总目》题“五经说”。

《元史》称熊朋来有“家集三十卷”{16},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熊豫章集》三十卷{17}。今国图有明刻本《豫章熊先生家集》两册七卷,四周双边,黑对鱼尾,中题页数,页十一行,行二十六字左右,卷首题“豫章熊先生家集卷之某数”,次行题篇名。卷次与今四库本相同:卷一《经说易》,卷二《经说诗》,卷三《经说书》,卷四《经说春秋》,卷五《经说仪礼周礼礼记》,卷六《经说大小戴记》,卷七《杂说》。书前有序,称“家集三十卷”,可知此书实为熊朋来《家集》前七卷,析出后单行。崔富章《补正》认为此书涉《易》《书》《诗》《春秋》《仪礼》《周礼》《大小戴记》等七经,称“五经说”名不副实,应作“经说”。案其《家集》中篇名,似称“经说”更妥。造成崔富章《补正》认为,《总目》题“五经说七卷”著录自《江苏采集遗书目录》。查《江苏采集遗书目录》,称:“辩说五经疑义,共六卷”,可知崔说不确。吴慰祖《四库采进书目》所收《遗书目录》作七卷,盖崔书以吴慰祖《书目》为本,以至误作论断。

(二)提要称:“朋来字与可,南昌人,登宋咸淳十年进士,仕元,为福清县判官,事迹具《元史·儒林传》。”福清县,《元史》、《江西通志》作“福清州”。案《元史·地理志》载:“福清州:唐析长乐八乡置万安县,叉改福唐,又改福清。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州。”元代福清为州,不为县,应作“福清州”为是。《元史·儒林传》,殿本《总目》为“元史儒学传”,案《元史》作“儒学传”,应以殿本为是。

四、六经正误

(一)《总目》:“杨万里为作序,述其始末甚详。”

今四库本前序为魏了翁作,未见杨万里序。魏序所言成书经过与《提要》相同,提要盖以其为据。落款乃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冬十二月,居正应朝廷刊正经籍在嘉定十六年(1223年),则魏了翁作序或在《正误》刊行之时。

(二)《总目》:“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其唯讲偏旁之疑似。今观是书,校勘异同,订正讹谬,殊有补于经学。”

《直斋书录解题》称居正所校勘“大抵多偏傍之疑似者也”。按,居正书中论及的问题,一些确实很有价值,而《书录解题》所言也是确论。张富祥《宋代文献学研究》{18}论及此书,认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区分清楚校勘学与文字学的范围。校勘的重点在纠正文本的错误,而此书则把重点放在了规范字型上,如“恒”字缺末笔,“笑”字下部作“犬”,“休”字右邊作“术”皆属误写之类。当然,旧时文字学一直依附于经学,学者并没有区分的意识,所以今天也不能因此而过分指责居正。

五、七经小传

(一)此书《宋史》刘敞传不载,《宋史·艺文志》记载为五卷,《郡斋读书志》《中兴馆阁书目》同。欧阳修《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称有“《七经小传》五卷,今盛行于学者”{19}。欧阳修墓志铭作于敞去世后一年,按当时的传播条件,五卷本《七经小传》要“盛行于学者”,应在刘敞生前已刊行。三卷本见于《直斋书录解题》,但篇目似乎与《四库》本不同。《解题》称:“惟《春秋》既有成书,而《诗》《书》《三礼》《论语》见之《小传》,又《公羊》《左氏》《国语》三则附焉,故曰‘七经”。其所谓“七经”是指《诗》《书》《三礼》《论语》《公羊》《左氏》《国语》。《郡斋读书志》卷五《七经小传提要》称:“其所谓‘七经者,《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论语》也”,《中兴馆阁书目》作:“《诗》、《书》、《春秋》、《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四库》同《郡斋读书志》,《馆阁书目》将“公羊传”作“春秋”,应该是其中同时有《公羊》与《左传》的内容。《书录解题》称:“《公羊》《左氏》《国语》三则附焉”,内容与《四库》本《公羊》卷相同,可以推断,陈振孙所见三卷本内容与今一致,只是对“七经”的理解有异,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二)《文渊阁提要》及《总目》称:“盖敞本欲作七经传,惟《春秋》先成,凡所札记,已编入《春秋传》《意林》《权衡》《文权》《说例》五书中。此三条一校衍字,一论都城百雉,一论禘郊祖宗报,于经文无所附丽,故其文仍在此书中。”这句话源于陈振孙《书录解题》:“惟《春秋》既有成书,而《诗》《书》《三礼》《论语》见之《小传》,又《公羊》《左氏》《国语》三则附焉,故曰‘七经。”

两句话有两处差异:一是馆臣认为刘敞关于《春秋》的著作本是“七经传”的一部分,后化身为五部书。二是陈振孙认为刘敞《春秋》成书早于《七经小传》,而馆臣所谓“《春秋》先成”是“七经传”中本应作为《七经小传》内容的“春秋”,所指不同。陈氏与馆臣的推断或有所本,今材料不足,难以做出评价,但馆臣所谓“凡所札记,已编入《春秋传》《意林》《权衡》《文权》《说例》五书中”可以确定为臆断。刘敞“春秋五书”内容及体例迥异,陈振孙《解题》云:“始为《权衡》以平三家之得失,然后集众说断以己意而为之《传》,《传》所不尽者见之《意林》”。《春秋权衡》是分析传、注之得失;《春秋传》是自己的解说;《春秋说例》研究《春秋》凡例;《春秋意林》结合时势,以古讽今;《春秋文权》则不存,难以知其面目。比较看来,只有《春秋权衡》与之写法相似,但没有确凿材料证明二书有某种关系。因此“春秋五书”是在不同时间阶段形成的不同种类的书。《七经小传》应是刘敞读书札记的合集。其弟刘攽《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称,“其十七岁所著撰,至今存者尚多”,《七经小传》中应存有不少早年的文字。朱熹曾见过初成之本,并认为是少时作,应当可信。

注释:

①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183-136.

②同①:679-778.

③[明]康绍宗,彭纲编.《二程全书》[M].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十一年陈宣刻.

④[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24.

⑤朱杰人等主编.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A].朱子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4941.

⑥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441.

⑦同③.

⑧清人书目题跋丛刊:第十册[C].北京:中华书局,1994:18.

⑨同⑧:267.

⑩《四库全书》提要稿辑存:第一册[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306.

{1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一五〇[C].济南:齐鲁书社,1997:348.

{12}张富详著.宋代文献学研究[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509.

{13}李更.杨甲生平及著作考辨[A].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第一辑[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14}武秀成,赵庶洋.玉海艺文校正[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392.

{1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83.

{16}宋濂等.元史:卷一百九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6:4334.

{17}焦竑.国史经籍志[A].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印书馆.

{18}同{12}:132.

{19}同①:1102-282.

{20}同①:1096-339.

{21}同①:1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