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一个女孩子”

2018-03-27张园媛

中小学德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裙子李老师

张园媛

【案例描述】

女生小怡一头短发,活泼好动,说话时常带脏字,喜欢和男同学打架,甚至掀女同学的裙子,行为表现极像男孩子。从读一年级起,小怡就非常喜欢教音乐的李老师,放学后经常不是马上回家,而是非要等到李老师下班;她还常送给李老师一些小礼物,甚至还会在洗手间等李老师如厕等。据家长反映,小怡在家里也经常提起李老师,且多次向父亲表示长大后要娶李老师。而对于其他一些相貌“好看”的女老师或女同学,小怡有时还会亲吻她们。原因是她“非常喜欢”这些老师和同学,经常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亲吻她们的渴望。

尽管小怡表现像男孩,但她头发上也经常夹有各种饰物,在家时还会偷偷涂脂抹粉。在问及她是否喜欢此类打扮时,小怡却又表现出一种厌恶的态度,且对于姐姐和妈妈的这种打扮,小怡也会觉得恶心。小怡的这些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

【辅导过程】

经过与家长沟通后了解到,为了就近上学,小怡从上幼儿园起就和父亲住到了爷爷家(奶奶已过世)。父亲为了方便照顾小怡,从小就给她理“板寸头”,并极少让小怡穿裙子。小怡母亲工作忙,又要照顾姐姐,导致小怡每隔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见到一次母亲和姐姐,也因此与她们关系较生疏。如此成长环境下,小怡既感受不到母爱,也感受不到母性的温柔、细腻等特质,导致她偏离正确的性别角色,造成其性别认同混淆障碍。遗憾的是,小怡家长对此浑然不觉。

另外,小怡姐姐出生后,她父母一直很希望再生一个男孩,而小怡却是个女孩子,这让他们感到遗憾,潜意识里总是把小怡当成男孩子来教养。比如从不让她留长发,也不买头饰和裙子,为了省钱,甚至把小怡表哥的超人、汽车等玩具留给小怡玩。夏天时,还常让她和表哥一起光着身子玩“打仗”的游戏。如此造成小怡的认知错觉,认为自己和表哥是“同一种人”。

研究表明,孩子从三岁左右就开始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即所谓性别自认),而这个过程是在缓慢而时有混淆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学者指出,如果爸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因某些因素无法陪伴孩子,或给予了不当的管教,孩子便可能因此把投射在爸妈身上的反感,转化成对于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在小怡的幼儿及儿童初期,其母亲极少陪伴在她身边,即使偶有陪伴,也常因一些小事而对小怡又打又骂,因此造成小怡对母亲的某种畏惧和憎恨;其姐姐因在外地读书,极少与小怡相伴,因此小怡对姐姐的感情也非常淡薄。在小怡心目中,只有爸爸对她最好,因此也造成对父亲的过分依赖。但父亲为图省事方便的照顾方式,造成小怡不愿接受应有的性别角色行为。根据小怡的这些情况,学校和家长及时制订了有效的教育转化措施。

一、改善亲子关系,重建性别认知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起开始建立,而真正形成是在进入青春期后。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性别偏差,就应及早加以引导,尽力在孩子4至12岁这个性别意识潜伏期内,矫正其性别偏差。在此期间,父母要做好性别角色教育分工,创造两性平等的性别角色模式。为此我建议,脾气暴躁的母亲要控制脾气,多讲道理少打骂,创造条件多与女儿相处,让母亲成为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小怡在言谈中开始常常提及母亲,比如“周末妈妈带我去玩了”“老师,这条裙子是妈妈送给我的”等。从孩子不经意的话语中,我感觉到小怡对妈妈的恐惧感逐渐消除。

二、借助同学力量,悦纳自身性别

成长阶段,孩子总会在身邊寻找同性作为榜样来效仿。而小怡的童年缺少同性玩伴,这无疑对其性别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此,我觉得必须让小怡尽快和班中的女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让其在潜意识中受到正确的性别意识影响。为此,我告诉班上几个乖巧的女孩子,小怡之前掀她们裙子的行为只是小怡想和她们玩,却不知该如何表达,让她们不要介意,且平时游戏、聊天时尽量叫上小怡,和她成为朋友,以帮助她改掉说粗话和打架等缺点。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怡的言行慢慢发生改变。

在此基础上,每次发现小怡有进步,我都在班上表扬她,借此在集体中帮她树立正面形象,同时创设一个友爱、团结、互助的大环境,使小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乐于接近老师并接受教育,乐意参与同性(异性)同学间的活动。

此外,我还利用班会和品德课时间,适度安排课本剧表演,让孩子们通过表演童话故事,加深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悦纳。活动中,“假小子”小怡穿起了漂亮的裙子,表演了一回小公主,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三、巧用奖励机制,强化性别行为

为强化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我和小怡父母一起制订了一个分数奖励的日程表,对小怡在班级和家庭里可能出现的种种行为做出规定:假如小怡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和老师就予以加分奖励;反之,老师、家长根据其行为原因和情节轻重,让她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并予以适度的“惩罚”。为了鼓励其积极性,还规定每天由小怡先自评,再由家长老师为其评分。分数足够时奖励各种“礼物”,如做值周班长、与父母一起去公园玩、买一本好看的书等。在此期间,老师和家长都注意观察其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并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在矫正过程中,我告诉家长要善于了解小怡的内心世界,而不能逼迫孩子,也不可恐吓孩子,让孩子循序渐进,慢慢改正行为。结果表明,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惩会给孩子以心理支持或压力,促使孩子改变相应的行为,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

当然,小怡的转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过各种情绪波动。为此我常常和她谈心,耐心教育鼓励她,也建议小怡父母多与孩子相处,在循循善诱中帮助小怡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小怡父母的全力配合下,尽管小怡的表现还时有反复,但仍然在往正确的方向转变。这些转变,让我倍感欣慰。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广东广州 51003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裙子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花裙子
宠物难伺候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千变万化的裙子
裙子
夏天,我有花裙子就够了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现象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