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市近代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策略研究

2018-03-27王云竹

四川水泥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脉长春市长春

莫 畏 王云竹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 130000)

1 长春市近代公共空间发展历程

近代长春有“森林城市”的美誉,以高绿地覆盖率和完备的城市设施闻名。长春公共空间的景观建设是长春城市发展中重点和亮点。在长春的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随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定位,使城市的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伪满洲国时期,伪满政府为达到其政治目的对城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和建设,使长春的公共空间景观得到了系统的规划和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期间西方新的规划思想和新理论层出不穷,其中田园城市理论、巴洛克规划理论、城市美化运动等,日本殖民者将这些理论应用在长春的城市规划中,根据田园城市理论,以大同广场为中心,向外形成 5条放射型大道,笔直的大路两侧路树成荫,例如大同大街与顺天大街,是当时城市中两条重要的景观轴线。这一时期的公园绿地规划的特点是新街区内的小河和低湿地都被规划为公园。流经规划区域内的伊通河的几条支流,被改造成带状公园,即牡丹公园与白山公园。市区内的小河围堵后改造成人工湖,因而近代长春的公园多数是拥有大面积水面的“亲水公园”,如大同公园、顺天公园、黄龙公园。伊通河沿岸两侧及环状道路两侧规划绿化带,以及各个街区内、呈楔形的绿地与环状绿化带构成近代长春的公园绿地系统。据1940年统计,公园绿地总面积累计为10.8平方公里你,人均31平方米,这一比例远超于当时的日本国内水平,可以与欧美先进城市的水准媲美。这些城市公园与城市林荫大道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景观系统。

2 长春市近代公共空间景观特点及现状

在长春市近代城市规划中,大同大街与顺天大街两条笔直宽阔的林荫大路成为了城市景观中两条轴线。两侧依次布置主要建筑以及城市公园。同时,公园的选址合理利用地形,将地势高的地方修建为广场,地势低的低洼地区以及原有小河流的地区通过人工改造,近代公园的特点是大多为亲水公园,利用原有伊通河的支流,将引伊通河的河水进入城区,修建堤坝围堵沟渠形成人工湖。长春市区内的公园大多以此改建,充分利用了城区内头道沟、黄瓜沟、老虎沟、兴隆沟这四个原有的支流,形成了独特的亲水公园,改善城区内干燥的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同时拥有蓄水功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用水需要。白山公园(现杏花村公园)、牡丹公园(现牡丹园)与传统的公园形式不同,采取楔形公园的设计,与城市道路绿化形成了完整的带状公园绿地系统。这种公园形式,与当时设计的林荫大路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景观流线,使整个城市处于一个“大公园”的环境下,相对于传统形式增加了公园的开放性。

对于城市特色的认知,往往第一印象是从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开始的。随着长春城市的发展和民众生活习惯的改变,其近代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使用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近些年,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扩张,不断占用原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没有注重对城市景观的维护,使得许多景观逐步消失。长春市区内城市中原有的小沟渠,例如二道沟,头道沟等,从原有的天然河流变成了暗渠或者消失,仅剩下几个公园内的水体,主要用于游憩、观赏,失去了原有的调节生态以及收集雨水功能。近代城市建设时期所设计及修建的道路成为了长春城市发展的基础框架,其中主要的几条大街仍然是城市中的交通干线。道路周边的一部分网格状的街区肌理得到了保留。近代修建的几个城市广场,目前主要作为城市交通枢纽的交通岛,景观以单一的绿色植被为主。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对于“您认为目前长春市存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问题?”的回答显示,居民普遍认为长春市目前的景观可识别性差,没有鲜明的城市景观特点。各公共空间中相似的单一的景观设计不能体现出长春城市特点以及保留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

3 长春市近代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的策略

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进程过快,破坏城市文脉、占用城市公共空间、大面积开发住宅区等城市开发活动,许多城市问题不断显现,城市内交通拥堵、城市风貌日趋同化、城市景观丧失地域特色等等,盲目的城市建设不仅让历史在空间是将造成了断层,也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日渐陌生,个人记忆、集体记忆都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建设中消失。同时,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问题,也使城市居民的满意度降低。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保护城市特色,同时解决一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是目前城市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更新是城市更新中的一部分,景观更新不是对原有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拆建,以及单一的复原保护,而是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新型城市生活的需要的改造。

3.1 更新策略一——城市历史文脉的重塑

一个城市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的不同,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历史标志和元素,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以及历史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加入到公共空间的景观的设计中,城市历史文脉的要素提取和应用,在公共空间中的组织方式、景观元素的布置、材料、色彩等细节都有影响。城市文脉是城市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发展形成的包括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景观特性的氛围和环境。是城市历史和历史文化沉淀。城市文脉中包含显性形态及隐性形态。显性文化形态中主要由那些可见的要素构成,例如人、建筑物、景观等等。而隐性文化形态要素主要指城市发展中的潜在因素,例如政治、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等。

谈及老长春的城市风貌,“宽马路、圆广场、四排树、小别墅”这是老一辈对于长春风貌的生动描述,体现出老长春的城市特色。相比较于历史建筑,这些城市广场、街道、公园更多的为市民所使用,给长春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近代时期所建设修建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原有的多重功能也逐渐消失。留下几条林荫大道,散落在城区中的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曾经完整的城市景观结构断裂。1949年后,长春在近70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角色转换 。对于城市景观的更新改造,对于这些遗留下的“城市记忆”,需要着重保护及恢复。再提到这座城市,人们联想到的有饱受屈辱的伪满洲国、长春第一汽车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等。根据走访以及问卷调查,对于“您认为目前长春市公共空间景观中应增加哪些因素?”的答案回收中显示,长春市民对于曾经的长春一汽以及长影制片厂时期的历史印象最为深刻。而长春目前对于遗留在城市中的部分废旧工厂没有进行开发利用,城区内保留了长影制片厂的历史建筑作为展览馆。而这些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历史标签,在公共空间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城市的发展中没有保留完整的城市记忆,相似的城市景观使城市居民没有强烈的认同感,应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增加对于这些重要历史时期中提取的历史元素进行运用。

3.2 更新策略二——海绵城市技术的引入

长春在近代规划中,建设了具有存蓄水的亲水公园以及连续的城市景观体系,这些为更新原有的公共空间景观,形成城市海绵体提供了的基础。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参考以下两种具体方式,通过“渗”、“蓄”、“排”这三种技术途径,结合景观更新设计,满足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1)透水砖的铺设

目前市区内保留下几条近代修建的城市道路,例如新民大街(原顺天大街)、人民大街(原大同大街)等,两侧以及道路中间都设有绿化带,道路两侧以及中间的人行步道铺装仍采用传统的硬化路面,阻碍雨水的下渗,影响水文循环过程。在满足交通安全及使用的情况下,使用透水砖以及草坪砖、碎石。以及根据情况加设下沉式绿地系统。连接这些放射状城市道路的城市广场,可以根据实际地形高差以及地下水文的情况,对于这相对宽敞的区域设计进行更新改造,形成独立又与周围道路相联系的“生态岛”。

(2)“雨水公园”的建设

原有城市中近代遗留下的城市公园共有9个,这些历史公园在原有的设计中,根据原有的水文条件,均设计成亲水公园,共有三个目的,第一是为了解决市区内供水问题,作为城市的蓄水池,并增加城市中空气的湿度。第二是解决市区内下雨时的内涝问题,第三是为了增添市民娱乐休闲乐趣,提供不同的观赏景色。这些功能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而仅存留了观赏功能。在对于城市景观更新中,结合海绵城市中雨水公园中的做法,进行更新改造,并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合理设置一些下凹绿地,用于调蓄和净化雨水,同时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景观需求。

4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等力量共同作用的物质载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物化表现,它直接影响城市整体面貌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对于公共空间景观的更新,恢复城市共同记忆的同时,体现出长春市独有的城市特色,结合海绵城市的技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的问题。

[1]莫畏. 长春近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1932—1945)[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刘亦师. 伪满“新京”规划思想来源研究——兼及城市规划思想史探述[J].城市规划学刊. 2015(04)

[3]曹艺凡. 基于文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D].重庆大学,2011.

[4]孔俊婷,刘菲.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城市中心区河流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11):68-70.

[5]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06):26-36.

猜你喜欢

文脉长春市长春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登泰山
初夏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印语长春
文化九台 幸福绽放
——长春市九台区首届全民艺术节
走进长春净月潭
长春——我热爱的森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