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灵辩证法看奥列宁的思想转变

2018-03-27刘华荣空军工程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哥萨克高加索上流社会

刘华荣 空军工程大学

托尔斯泰在创作中善于关注人物的心理过程,以内心独白、分析及对话的方式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车尔尼雪夫斯基称托尔斯泰的这种心理描写技巧为“心灵辩证法”。创作于1852-1862年间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充分体现了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不仅清晰地呈现出主人公德米特里·安德烈伊奇·奥列宁的贵族思想与平民思想相互斗争,展现出其交替变换的自由观、爱情观及幸福观,更表现出其在高加索之行前后两次的思想转变。

第一次转变:从压抑精神到追逐自由

如同《战争与和平》中的列文一样,主人公德米特里·安德烈伊奇·奥列宁本身就有别于贵族社会的其他人。他认为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他并不拒绝爱情,相反他内心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的恋爱的欲望。因此,他想要摆脱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枷锁,去寻找真正的爱情与自由,最终,奥列宁决定以士官生的身份去高加索。此时的奥列宁追逐的是自由——爱情的自由,事业的自由,乃至生命的自由。这种青春的力量是一种不可再现的精神奋发,是人的一生只能得到一次的权利,这种权利可以把一个人塑造得象自己所想的那样。利己主义的思想使得他为拥有这个意识而自豪,因为这个意识而不自觉地感到幸福。直到离开之前他仍然只爱自己。因为他只往好的方面期待自己,并且没有对自己失望过。

初至高加索是奥列宁情感放逐的过渡时期。越接近高加索,奥列宁的心境就越畅快,他想“完全离开,永不回头,永不在社交界露面”这是他的自我内心放逐,他的精神枷锁的解脱,是全新的自由感觉。他厌烦代表上流社会的法国招牌,身穿外套头戴礼帽的过路先生都会给他一种痛苦的感觉,他拒绝接触这些代表上流社会的事物,同时他也在恐惧他们的召唤。

奥列宁在对于幸福的界定中首次提到幸福在于自我牺牲。打猎过后的奥列宁躺在鹿窝思索自己的生活,回忆起从前的生活让他对自己厌恶起来:“为什么我现在是幸福的?以前我为了什么而生活?我为了自己曾是多么苛求,曾是如何挖空心思而一无所得,得到的只是耻辱和痛苦!而我现在并不需要什么却得到了幸福!”此时的他意识到幸福在于为他人而生活。因此,奥列宁把自己的马送给了卢卡什卡,帮助他娶亲,帮助他当护兵,在这一过程中,奥列宁为他人自我牺牲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思想转变产生的效果也令人雀跃。他对玛利亚娜的爱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他看玛利亚娜,就像他爱群山和天空的美一样,并不想跟她发生任何关系,奥列宁认为他对这个姑娘做了一件使他得到极大乐趣的自我牺牲的功绩。

第二次转变:从妄图融入平民世界到无奈重回上流社会

第二次转变的转折点是别林斯基的出现,由于别林斯基的鼓动,奥列宁心中被道德观念压抑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开始热烈的追求玛利亚娜,利己主义的信念又一次占了上风,资产阶级思想卷土重来,奥列宁身体远离莫斯科,但是体内上流社会的血液却已再次复活。他逐渐地偏离了自己初来到高加索地区时萌生出的为他人而自我牺牲的想法。

一开始奥列宁羞于自己对玛利亚娜的爱,他为自己的举动感到羞耻,然而聚会中与玛利亚娜的亲密接触让他幡然醒悟:幸福才是唯一的,谁是幸福的,谁就是对的。爱情、自我牺牲、卢卡什卡,全都被他抛之脑后。奥列宁在村子里面生活依然如故,但是心中的一切却翻转了,在奥列宁心中关于幸福如何界定,两种思想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两种思想焦灼在一起,不分上下,他一面祝福卢卡什卡订婚成功,一面在心底不断的呐喊自己对玛利亚娜的爱,他被两种思想异常痛苦地折磨着,最终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思想打败了幸福在于为他人牺牲这一思想,他开始热烈的追求玛利亚娜,随后奥列宁甚至有了自己入哥萨克户籍的想法,因为尽管玛利亚娜是他所钟爱的美人,但是把一个哥萨克人,一个乡土气息十足的野性美人提高到自己的水平,那是不可思议的,对他来说,贵族的原则仍然是永恒的。在最后奥列宁出于个性的本能,非但无动于衷,反而还不识时务地向玛利亚娜祈求爱情,因此暴露了他灵魂中最丑恶的那一部分,最终他似乎醒悟了,在高加索,在哥萨克,在平民们中间,同样没有他生活的位置。奥列宁重归上流社会,思想转变的历程也就此终结。

结语

在《哥萨克》这一作品中,托尔斯泰将心灵辩证法体现得淋漓尽致。俄罗斯社会中典型的贵族青年主人公奥列宁厌恶着挥霍、空虚的莫斯科上流社会生活,但是由于他不懂如何去爱,最终只能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和“不被人爱的人”离开高加索。两次思想上的动摇最终只体现为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奥列宁所有改变都以自身的资本主义社会贵族阶级的身份为基础,所有的这些改变都只是浮于表面,因此奥列宁的思想没有也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

[1]徐慧萍.从《哥萨克》看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和思想矛盾[J].武汉大学学报,1983.

[2]徐励.一个“多余人的”的剪影--《哥萨克》中奥列宁性格简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88.

[3]闫吉青.析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哥萨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猜你喜欢

哥萨克高加索上流社会
哥萨克与1917年俄国革命
高加索山的英雄
“棋子”的无奈:哥萨克国覆亡记
消失中的哥萨克:土匪还是游侠?
高加索的摩登时代
艺术收藏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俄罗斯文学中的高加索形象
俄罗斯作家笔下哥萨克形象管窥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穿越千年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