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构建的核心问题例析

2018-03-27任碧凤西昌学院图书馆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个性化数字化数字

任碧凤 西昌学院图书馆

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形成,既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带来了新挑战。因此,探讨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构建的核心问题尤为具有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面对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有数字图书馆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理念:

未来数字图书馆要跳出传统资源建设的框架,树立全方位服务的理念,提供全资源服务,拓展服务方式和传播形式,数字图书馆馆员应该立志成为数据分析家。[1]从引文中可知,数字图书馆应该跳出传统资源构建的框架,但它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基于传统资源进行了一次创新性构建。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构建的核心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传统资源的数字化构建;服务理念的创新性实践、服务模式的借鉴式发展、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构建。下边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此进行逐一的例析与说明:

一、传统资源的数字化构建

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之本。虽然数字化图书馆使资源的存储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对于传统资源而言,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中,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始终都是数字化图书馆构建者关注的焦点。

首先,传统资源的数字化构建需要坚持需求性原则。虽然数字化图书馆拥有与众不同的服务方式,有着个性化的资源存储方式,但是,如何运用传统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丰富馆藏资源,提升数字图书馆的竞争力却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在传统资源的数字化转化过程中,需求性原则最为关键。所谓需求化原则一般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者的需求,另一是数字化图书馆构建的需求。对于前者而言,由于时代的不同,由于读者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他们的阅读需求也是迥异有别的。因此,数字化的转化应该体现出这样的不同,从而提升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对于后者而言,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应该在其馆藏文化的层面上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因此,相对于传统资源的转化而言,它也应该根据自己建馆特色,考虑并选择那些能够彰显自己馆藏特色的资源进行优先转化。

其次,传统资源的数字化构建需要坚持重点性原则。在传统资源的数字化转化过程中,转化的内容应该坚持重点化的原则。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资源,由于读者对其需求的差异,我们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读者迫切需要的资源进行转化。但是需要注意,这里所提及的重点化应该是面向大多数读者需求的重点化。如果把重点集中于特定的阅读群体层面上,相应的转化就会失去图书馆的服务意义。

再次,传统资源的数字化构建需要突出地方性原则。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应该体现出地方性的特点,不同地域的图书馆拥有不同的资源,拥有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群体,因此,为了更好兼顾这些内容,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应该坚持地方性的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地方性原则既是体现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个性化特点的前提,也是实现其需求化的基础。

数字化图书馆的地方性原则可以结合其构建的主体与拥有的馆藏资源两个方面体现:对于那些由特定高校主持构建的数字化图书馆而言,它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来彰显数字化图书馆的地方性。因为,由综合性大学所创建的数字化图书馆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综合性办学特点。对于由地方构建的数字化图书馆而言,他们的构建应该突出地方的特色。例如,不同地域拥有文化资源是不同的,因此,在突出这些资源同时,数字化的图书馆就会自然而然地彰显出地域性特色。

二、服务理念的创新性实践

数字化图书馆具有传统图书馆不可比拟的特点。因此,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它必须创作自己的服务理念。“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以人为本用户至上为宗旨,以海量有序的数字信息为基础,以网络传递、分布存取、电子商务管理为依托,实现了不受时空限制、智能全准检索、全球资源共享的大文化系统。[2]根据这样的界定,我们可以探讨其服务理念的创作性实践:

首先,服务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读者的阅读需求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馆藏资源的构建,另一是读者的阅读方式或者说是其阅读途径的选择。对于前者而言,由于在前边的资源数字化转化中已有过多的论述,故在此暂不提及。对于后者而言,读者的阅读方式是需要在此给予特别的关注。由于数字化存储的诞生,移动阅读方式的产生,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拓展传统的服务渠道。特别是对于智能手机为阅读终端的读者而言,数字化阅读途径的拓展尤为重要。

其次,创新服务途径。创新服务途径可以从多个层面上理解:首先,创新服务途径是阅读方式的改变。对于数字化图书馆而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阅读方式是最为值得关注的方式之一。其次,创新服务的范围。从资源的检索,到资源的运用以及阅读需求信息的反馈都应该体现出数字化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阅读需求的信息反馈而言,它是决定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再次,拓展服务的类型。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类型应该坚持传统的无偿式服务和有偿服务并存的服务方式。这既是源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也是基于馆藏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

再次,研判读者的阅读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研判读者的阅读信息,这其中包括读者阅读需求的发展方向。而这些阅读需求信息的反馈,既可以使构建者思考优先选择需要转化的资源,又可以使构建者探讨在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中重点收集哪方面的馆藏资源。

三、服务模式的借鉴式发展

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是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或者更确切是说,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是传统图书馆的转化发展。而且,各地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发展现状也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因此,服务模式的借鉴式发展也是本次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借鉴式发展一般要思考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模式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借鉴。在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是并行的。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中,也出现与之类似的服务模式。两者之间稍有不同之处则在于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群体比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有了较大范围的拓展。其次,数字化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借鉴。由于数字化图书馆在其构建发展中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因此,彼此之间的相互借鉴就成为了可能。在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奥巴马竞选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来预测选民的结构组成、政治需求、社交关系、行为特征、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制定出基于大数据驱动的资金筹集和竞选决策,筹集到历史最高的10亿美元竞选资金,并最终获得竞选胜利。[3]这个案例提示我们,既然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对总统竞选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运用大数据就可以分析阅读的需求,从而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或者说创新我们的服务模式。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奥巴马竞选团队对选民的分析也提示我们应该在数字化图书馆的使用中保护阅读的隐私数据。特别是对于那些由高校构建的数字化图书馆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到敏感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而言,读者信息的保护更为重要。虽然这看似与服务模式的构建无关,但它在信息泄露复杂化的背景下,在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中谈及读者信息的保护问题,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话题。

四、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构建

正边如前边提及的那样,运用大数据可以分析与数字化图书馆构建相关的诸多内容。因此,在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中,应该坚持数据分析的个性化。

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数据采集的个性化。数据的采集是数据分析的前提,因此采集哪些信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采集,都能够彰显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其次,分析方法的

个性化。在大数据时代,分析的方法也呈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获取不同的分析结果,也可以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因此,选择个性化的分析方法也是彰显个性构建的必要手段。最后,数据分析结果的个性化运用。对于分析的结果,不同的数字化图书馆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例如,这些具体的分析结果,既可以决定传统资源的转化,也可以影响到传统资源的转化方式,甚至还可以用来作为完善现有服务模式的依据。因此,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构建也非常重要。总之,大数据背景的构成,既是数字图书馆构建的前提,也是数字化图书馆构建的基础。因此,我们确定了上述四个核心问题并进行了具体的例析。

[1]苏新宁.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06):4.

[2]王琳.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轨迹研究[J].学周刊,2016(01):214.

[3]马晓亭.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读者隐私保护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34(02):85.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答数字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