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综艺节目个性化展示与大众化推广的融合
——以《中国有嘻哈》为例

2018-03-27马宇坤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马宇坤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我国网络视频的发展起源于2006年,同年各视频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据凤凰网报道,截止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为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爱奇艺自制网综《中国有嘻哈》播放量达26.8亿次,成为现象级综艺。曾经小众的“嘻哈文化”经过网络综艺节目大众化手法的包装之后于今年夏天悄悄走进大众的视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跃成为今年的现象级综艺。

一、求新求异:网络综艺节目的现状

(一)网络视频的娱乐偏向

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不是通过严谨的、具有思维深度的内容来提供一种文化,而是以娱乐方式传达偏离思想的内容,娱乐偏向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导致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等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网络视频传播完全继承了电视传播的感情化与娱乐化,消解了传统的、严肃的、权威的传播形态,它的诞生即为了填补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这就要求其传播的内容多偏向于娱乐休闲。这种娱乐偏向使得网络视频趋于个性化与私人化,网络综艺节目正是抓住了网络视频的这种娱乐偏向,在节目的制作中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部分,并且以尽可能娱乐化的方式将节目内容展现在大众面前。

(二)网络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与传统综艺节目相比,网络综艺节目具有互动性强、内容灵活等多种形态特征。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节目收看者与节目制作者之间的直线互动,即受众在观看视频时,可就视频的内容、形式、话语等,在下方的留言区域进行留言和评论;另一方面体现在节目收看者之间的交叉互动,由此来寻找网络空间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一种“集体的狂欢”。内容灵活是网络综艺节目的另一形态特征。较之于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网络综艺节目的灵活性也是广告主们青睐的地方,不同于拘泥的电视节目,广告主们可以根据灵活的网综来制作精准的营销方案,从而使品牌效应最大化,如《奇葩说》中就经常对“金主”们进行调侃,也因此收获了不俗的广告效益,这是节目组和广告主的双赢模式。

二、不破不立:《中国有嘻哈》的生成

(一)破:个性化的小众选题

在观众诉求之外,从市场方面来说,选择嘻哈这个选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嘻哈歌手粉丝黏性强。在《中国有嘻哈》播出之前,一些地下嘻哈歌手的粉丝量大都在十万以下,而粉丝留言数量每条大约在500-800之间。地下嘻哈歌手的粉丝黏性较强,这就确保了节目在播出之后会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

二是嘻哈之风肆起。近一年多来,摩登天空成立新晋厂牌MDSK,签下大批嘻哈歌手;在各大音乐节上,嘻哈歌曲越来越多;主流歌手李宇春也开始主打嘻哈曲风的《西门少年》;张杰在湖南卫视《歌手》首秀就玩起了RAP说唱。

三是我们处在嘻哈环境下。陈伟表示,其实无论是中国本就拥有一大批在‘“地下”成长了十几年的优秀 rapper,还是大家爱去买椰子鞋,在潮品店门口排队抢购,或者国内很多小孩爱听BigBang他们的音乐,这些都是潮流文化的泛嘻哈文化。

(二)立:另类的节目创意

《中国有嘻哈》之所以成为2017年爆款网综,将嘻哈文化推进大众视野,离不开以下四点节目创意。

一是剧情式真人秀。《中国有嘻哈》采取叙事的方法,以“剧情”吸引观众;除此之外,节目组将整个十二期节目用一条叙事线串联起来,像一部小型电视连续剧,而非一期一叙。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增强了观众的黏性,观众会期待下一期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是竞争脚本升级。媒介事件的素材可以划分为竞赛、征服和加冕三大类,这就是构成媒介事件样式本体的“脚本”。观众在收看了这么多年的温情式选秀节目之后,早已厌倦,《中国有嘻哈》“简单粗暴”的竞赛模式反而让观众觉得酣畅淋漓,不管选手们的嘻哈地位高或是低,都要严格遵循比赛规则,这种单一的竞争脚本,可以极大聚集起观众的目光。

三是节目形态多样。作为一档说唱类音乐选秀节目,言语的表达和肢体的互动是该节目的主体所在;名人这一要素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三组明星制作人即为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名人,二是部分rapper在嘻哈领域已经小有名气,拥有自己的粉丝群;生存状态是竞赛类节目中观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视觉形象是娱乐节目的重要构成要素,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十足的选手形象,以及选手们的造型。

四是平等的狂欢。身为网综的《中国有嘻哈》打破了选手与制作人之间的级别壁垒,即使双方地位不同,但也要说出“真情实感”。网综本身就带有互动性与开放性,这就使得制作人与选手之间存在的矛盾愈加发酵升级,它创造了巴赫金笔下的“狂欢”,在狂欢中双方处于无差别平等状态,节目关键词之一“Diss”即是双方的互怼。

三、结语

如果能用一档综艺节目撬开中国嘻哈文化的时代入口,让更多的年轻人找到自己,并与时代沟通,那无论成功与否,它都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有嘻哈》不仅是Rapper们向大众展示嘻哈魅力的舞台,更是青年个性文化的推动者。这条将个性化与大众化融合的道路无疑是正确的,但一片繁荣的背后到底是经久不衰还是昙花一现,这都是在节目结束之后,嘻哈推广者们着重考虑的问题。

[1]陈敏,中国嘻哈文化的本土化及其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2013(7):162-165.

[2]迟婧婧.选秀网综爆款的“反套路”——《中国有嘻哈》的破局之法[J].南方论坛,2017(0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