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

2018-03-27于鹏亮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心理

于鹏亮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随着互联网的渐次普及和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和深化。特别是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从单纯的网络空间扩展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其功能也从网民的自娱自乐到部分反映出公众的某种集体情绪和心理,进而对公共舆论产生了影响。作为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范畴,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意义。

一、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现状

首先,国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自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至今仍然是较为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但从总体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文化现象,不仅研究论文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的文献只是一些初步的语料收集和立足于单独一类或某一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动态的。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影响力加大,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许多网络流行语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目前学术界对这些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的探索仍然是滞后的,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充分地解释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再次,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网络流行语现象不仅引起了语言学研究的兴趣,也激起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以至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几种观点:刘伟民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空间生成(包括由网民赋予新意的现有语汇)、传播并最终风行的流行语现象。[1]陈一民则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随着社会新闻事件发生而产生的,迅速风行于网络内外、短期内生命力强大却并不持久的热门词语,亦称为网络雷语或网络热词语。”[2]虽然研究者在定义网络流行语的概念时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即在网络空间生成,由网民普遍使用的沟通语言;网络流行语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能够被更多的用户接受并迅速传播;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不仅可以表达思想,还可以传播文化;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互联网上交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经过不断地发展进化,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现象、找到语言规律,并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结构,预测汉语语言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从网络流行语的分类中可以发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网络沟通和人际传播的语言,具有其独特的语言属性。网络流行语作为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与现实世界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它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优势,如注重创新、简洁、形象、娱乐性强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国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创新性。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可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它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网络流行语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如“马甲”、“MM”等能够带给早期网民一种新奇的感受。因此,创新是网络流行语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创新精神与解构传统的精神始终贯穿于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之中。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流行语包含着不同的形态,不仅使用了古语、方言、缩略语、象形文字、符号语言,还吸收了许多外来语汇和次生文化等。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现有语言形式的突破和颠覆,体现了语言的包容性,也体现了互联网用户的创新精神、丰富的灵感和卓越的智慧。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网络流行语的需求也是如此。在不影响沟通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简化的键盘操作、用最少的符号来表达最大程度的意义成为互联网用户新的要求。因此,将汉语语言简化为字母、符号、单词和短语,就形成了早期的网络语言现象。

第二,生动性。网络流行语中不同地域方言的使用,同音异义的符号,象形符号,汉字拆分和充满想象力的词语组合增加了语言社会化的色彩和情感,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表达力和吸引力。例如“额滴神呐”、“扎心了,老铁”等流行语增加了网民交流的形象性和谐趣性,“Orz”、“囧”、“城会玩”等语汇则提升了网络沟通过程的新鲜感和乐趣。这样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克服了网络环境中文字交流的局限,拉近了沟通双方的人际距离,从而能够满足主体社会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娱乐性。网络流行语体现了娱乐,而娱乐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诉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表达是匿名的,网民可以在网上以戏访、拼贴等方式解构现实秩序、发泄不满,如“我爸是李刚”、“俯卧撑”、“躲猫猫”等语汇即反映了网民对于现实社会不公的嘲讽和怨气,而这种情绪又在流行语的造句热潮中被消解,形成了一场全民语言游戏。此外,网民也可以采用活泼、风趣的语言或者采用狂欢化的语言来达到放松、消除疲惫和紧张情绪的目的。如“皮皮虾,我们走”、“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等流行语是其典型代表。社会现实环境和网民的心态创造了幽默风趣的、具有娱乐性的网络流行语。

三、我国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心态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3]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社会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与社会存在着“共变”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并制约。[4]因此,从语言变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昭示出社会生活变化的图景,同时也可以对一段时间内社会的群体心态有总体的把握。所谓社会心态,即社会成员对现实社会所抱有的宏观的、较为普遍的社会心境状态、情感体验、社会共识等,它以群体的形态存在,并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行为方式产生着影响。网络流行语能敏锐地反映出一定时间内语言的最新进展,同时也往往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在我国,网络流行语产生的主要社会心态为求简心理、求新与求异心理和模仿从众心理。

第一,求简心理:寻求信息传播的直接便捷。

追求信息传播的直接和便捷性是网络流行语得以产生、传播和流行的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促进了网民沟通交流的效率。网络流行语作为在网络空间中交流的语言,满足了人们的求简心理和追求效率的需要。如互联网传入中国早期在网络论坛上盛行的“灌水”(指在BBS上大量发送无意义的帖子)、“菜鸟”(意为新加入某团队或刚开始接触某事物)、“拍砖”(以发帖和回帖进行争论或攻击)、“沙发”(第一个回帖的人)等流行语即遵从了语言的“省力原则”,用于网民间的相互交流。尽管对初入网络的人来说存在语言门槛,但这些流行语用简短的表述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也为彼此交流增加了乐趣。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给力”、用以表示赞同、喜爱的“点赞”、充满“正能量”的“最美XX”、“感动XX”等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求简心理,而且这些词语经由主流媒体传播和收编后,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话语体系当中。更为典型的是网民创造的一系列如“躺枪”(躺着也中枪)、“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等词语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以精炼的语言、游戏的心态,表达了自嘲、无奈、调侃、讽刺等心境。

第二、求新与求异心理:追求流行和彰显个性。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有想要表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愿望和需求,目的是让自己变得充满个性、与众不同。求新求异心理指的是人们希望通过不同于他人的言语和行为表达自己独有的想法和态度,以此博得众人的关注,进而通过被关注来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感。如早期网民以“青蛙”、“恐龙”来指代那些容貌平平的年轻男女,以“楼主”、“斑竹”来形容发帖人和论坛管理者,并在当时通过使用这种新词语在网络对话中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追捧,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再比如“被XX”和“XX控”系列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流行,使得“被自杀”、“被就业”、“被自愿”等明显与汉语语法相抵牾的语汇风行于网络空间,表达了使用者强烈的个人态度和情绪。“萝莉控”、“大叔控”、“女王控”等对于某类群体有着特殊偏好的称谓也在中青年群体中广为盛行。网民通过在不同时期对这些新鲜语汇的使用,打破了固有的、较为稳定的语言习惯,以“陌生化”的方式,带给他人以新奇的体验。

第三,模仿从众心理:寻求社会、文化认同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学习是模仿而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占有重要地位。[5]这里的模仿指的是个体对他人语言、行为举止等自觉或不自觉的模拟,这种模仿心理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往往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近年来各种“网络流行体”即是在模仿心理的驱动下风行一时的。如在每一件事情陈述完毕后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的“元芳体”,以文言或半文言对日常生活的琐事加以表述,并时常配以“真真”、“那便是极好的”等语汇的“甄嬛体”,以及“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的“hold住体”,每句话都带有很多感叹号的“咆哮体”等等,无不在网民的互相模仿和话语狂欢中推进了流行语的风行。

从众心理或称从众效应指的是个体由于受到外界或群体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原先的观点、态度或者改变惯常的语言方式和行为,从而表现出与群体或“多数人”一致或相近的一种心理现象。与求新求异心理追求个性、表达自我不同,模仿从众心理是人们寻求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当一个网络流行语刚开始出现并处于传播初期的时候,早期流行语使用者得到了他人的关注,也满足了自身个性表达的需要。而当这个流行语处于传播高峰期的时候,会吸引、带动甚至迫使周围更多人加入到话语传播和使用中去,并将这种话语狂欢带到顶峰。后期流行语使用者由于从众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挟裹进来。如“屌丝”这个词语,在初期使用的时候由于词源不雅仅流传于贴吧等网络虚拟社区,随着网络文化的兴盛以及《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传播,在年轻群体中广为流传,很多青年人主动将自己归类为“屌丝”群体。这种亚文化在话语传播中使得不少本来属于“高富帅”、“官二代”等群体的网民也言必称自己为“屌丝”。此种情况还出现在“很X很XX”,“宝宝心里苦”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中,网民在相互模仿和自我归类中努力去寻求一种社会从属感、安全感和文化认同感。

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环境中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与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一样,都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形式。它具有语言的功能,不仅可以用来交流情感、表达思想,达到交际的目的,还可以传递丰富的文化内容。它的产生具有语言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尽管有人担心网络流行语形式的特异会冲击传统语言的秩序和规范,但是语言自身的净化性使得那些遵守语言文字规则的网络流行语会延长它们的生命周期,并有机会进入日常社会生活语言的核心词汇。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新鲜事物,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社会学理论为实践指导,在努力使网络流行语贴近社会生活的同时,发挥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价值,弘扬文化传统,促进其理性发展。

[1]刘伟民.网络流行语研究与话语理论[J].编辑学刊,2009(6):55.

[2]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8(6):94.

[3]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C].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0.

[4]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心理感受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