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话题的报纸呈现

2018-03-27郑彦常德日报传媒集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版面心理咨询心理学

郑彦 常德日报传媒集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重视起精神层面的需求。在“焦虑”成为网络流行词的当下,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和压力剧增的社会寻找自己的位置,安放自己的心灵?

今年1月份开始,常德晚报开设“心灵驿站”版面,每周一期,关注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科普”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为受众打开一个了解自己、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的窗口。组版几个月以来,收到一些积极反馈,现结合自己的思考谈几点浅陋的“经验”。

一、选题要注重新闻性,抓住热门事件“趁热打铁”

常德晚报是一张新闻纸,心灵驿站版面的选题亦要注重新闻性,抓住一些热门事件“趁热打铁”,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读新闻背后的故事。这样,内容的受关注度高,能满足受众更深一层和更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1月份,在读博士研究生杨某某自杀的新闻引起全国关注,其女友在微博上发长文,声讨杨某某的导师周某长期将杨同学当家奴支使,干预和控制杨同学的私人生活,给其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曝光了杨同学和周某的聊天信息。一些权威媒体的评论文章也由此展开了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的反思。

杨同学之死着实令人痛心。不过周某的众多学生中为何自杀的是他呢?笔者搜集了详实的新闻报道,转发给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龙湘沅女士,请她来还原和分析杨同学的性格以及自杀原因。龙湘沅认为:杨同学之前是有抑郁情节的,也不排除有“抑郁质”的人格基础。“有这种人格基础的人,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胆小、自卑、内向、敏感而经不起打击,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这样的孩子遇上一个喜欢使唤人的导师,发生悲剧不是没有可能。

接下来,三起杀子案件引起笔者关注。从相关报道的描述中笔者觉察到,三个母亲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事后反应,都不是正常人的表现。三起案件虽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不尽相同,但犯罪嫌疑人都是亲母、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具有高度相似性。龙湘沅对此的结论是:这三个母亲已经超出了正常心理的范畴,具有一个异常心理的共同特点——易激惹并失控到危及他人生命!在以《她们的心理都有病》为题的撰文中,龙湘沅分析了异常心理的形成原因,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该如何早发现、早防范、早干预的建议,让儿童远离不合格监护人的伤害。

这两期心理话题的策划既得到心理学界的认可,也收获了读者的点赞;体现出对新闻人物另类观察、对热点话题深入解读、将新闻专业与心理学科有机结合的能力,也表达了对个体和生命的普世关怀。

二、关注生活类话题,侧重实用性和服务性

类似博士生自杀、亲母杀子这样沉重的话题,尽管备受瞩目,但在版面上也不能频繁出现。否则,容易给受众造成“心理话题都是很灰暗的基调”的印象,又或者以为只有小概率的案例才值得我们从心理的专业角度来给与关注。其实,心理学,是一门涉面非常广的学科,关系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极端个案之外,我们还可以寻找很多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话题。

譬如,对工作的抱怨。生活中我们不难遇到这样的人:一方面发牢骚说工作累、薪酬少、竞争环境不公平、制度设计不合理等,一方面又安于现状、忍受或者习惯这一切。笔者以自己身边的一个典型案例为由头,引出了“不知不觉就成了怨妇,你有吗?”这一话题。

心理咨询师金莉女士分析道:抱怨是没有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总是围绕着自己的不满展开。抱怨的本质是在分配错误,是因为抱怨者的需求和期待没有被满足。她建议不用情绪传递的方式来缓解焦虑,先正视内心的需求,在勇敢表达自己需求的同时,用更积极的行动去响应这种需求。而当我们了解了抱怨者背后的心理机制后,便可以更清醒地对待他们的抱怨,不轻易响应、卷入别人的抱怨,同时多一重理解和接纳。

另外,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非常普遍、流行的群体行为,也值得从心理学角度来进行探讨。譬如,很多人对微信的“成瘾”,刷朋友圈刷到精力疲沓,不看完未读信息就像未完成工作任务一样百爪挠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对科技产品上瘾?如何从这种欲罢不能的无力感中挣脱出来?还譬如,今年一款没有打怪升级的放置类游戏《旅行青蛙》甫一面市就捕获了大量都市青年的心。为什么如此简单、甚少操作的一款养娃游戏能够爆红?背后折射出现代人的一种什么心态?笔者据此策划了两期话题:“是你在玩微信,还是微信在玩你?”“你心头有没有这样一只蛙?”话题源于虚拟世界,但内核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积极策划一些有时效性、服务性的话题。譬如,笔者了解到,高考前夕不少中学的心理老师接待做咨询的应考生猛然增多,这些应考生大多出现情绪波动大、脾气急躁、与父母关系变差、对未来感到迷茫、失眠等状况。于是,笔者通过采访梳理了几类常见的“应考症”,然后请资深的心理老师、咨询师来给高考生们以及考生家长们的精神松松绑,提出一些科学可行的建议,帮助他们缓解考前压力。

三、做心理咨询师的合作伙伴,做媒体人中的“心理专家”

虽然2017年9月国家人社部发布文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鉴定,但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行业会萎缩。相反,这是它走向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新阶段。因为,中国的心理学尤其临床心理学起步晚,它的巨大需求和潜力是仍然存在的。所以,作为版面责任编辑,不断加强学习,逐步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媒体人中的“心理专家”,是非常必要的。

这种自我学习,除了求助于书本、系统的课程,还要广交心理咨询师朋友,深入接触心理咨询行业,采访和参与一些实操活动。要了解每一位咨询师的工作特点和擅长领域,将其作为专业人才来储备,吸纳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并从中学习和提升。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年代,传统媒体编辑必须坚守新闻职业操守。有关心理话题的选择、采访、组稿,都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以牺牲公民个人隐私来换取阅读率。

猜你喜欢

版面心理咨询心理学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版面“三评”看得失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