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亢奋:解读社交媒体时代的“迷因”

2018-03-27钱璐重庆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互文性段子社交

钱璐 重庆大学

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亢奋的迷因论”逻辑所驱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几乎主要的公共事件或者某种流行趋势都会生长出“迷因流”。我们如今津津乐道的表情包、流行语、段子、以及第一个在YouTube点击过十亿的视频《江南Style》,都有一个共同的概念——迷因。迷因通过人们的复制、模仿、传播,获得生命力。当我们打开微博微信,看到诙谐幽默的段子和魔性十足的表情包,都会不自觉的转发、评论或者再创造。迷因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已经逐渐包围着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状态,而你,也不得不受影响,从而加入迷因大军。

本文以利莫·士弗曼在2013年出版的《Memes In Digital Culture》为理论框架,尝试通过一些网络现象从而对迷因这个概念进行解释。但笔者观察到,迷因当今所呈现的特征已经不能用道金斯的理论来解释,而是要将其放入新的大环境,即社交媒体的环境下进行考量和解读。所以笔者选择在新的语境下,一方面尝试理清社交媒体时代下保持生命力的迷因特点;另一方面尝试分析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于迷因的意义,以此探析迷因传播背后价值的一些思考。

一、什么是迷因

所谓迷因,即meme。“meme”又被译为模因、谜母等,最初来自希腊语mimema,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及并将之简化成了和基因音律相似的词“迷因”。并将“进化论”运用到“文化变革”的研究视角下,将迷因正式定义为:一个类似基因的,人与人之间的不断复制和模仿而传播开来的小的文化单位。

二、社交媒体时代的迷因

笔者认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促使“迷因”成为了一个对社交媒体上的流行文化传播现象具有较大表达力和解释力的概念,并且有以下下新的传播特性:

(一)共享性—迷因的病毒式扩散

学者Nicholas John在2007年将Web2.0时代的本质定义为:共享。“共享”一词可以用来解释当下互联网上的一系列如“上传照片”“更新朋友圈状态”“在微博上发表评论”等活动。共享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流行词汇这么简单了,它已经慢慢成为一个“中心文化”,人人都在共享,随时随地共享。比如,当我在微朋友圈上发布一条剪辑好的视频,并配上我自己对视频的感受文字,常常在发布后我会期待看到视频的其他人也会继续传播(转发或者评论)这条我感兴趣的视频,所以,对于迷因传播来说,重要的必经之路就是由个人传播至大众,然后迷因得到扩散传播,得到共享。

(二)异性—迷因传播中的“再生产”

在当今的数字传播时代,人们无需再对迷因进行重组加工,他们可以选择将其转发,发送链接或者复制粘贴。但是快速浏览下就会发现,在Web2.0大环境下,人们却选择模仿、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版本的迷因,且量大得惊人,所以迷因的传播过程中就会出现“重组再包装”的变异特征,而这种特征大多是以“模仿”的再生产形式呈现。

(三)互文性—迷因的混合再造

如果说“变异性”是以模仿为主要特征去创造迷因的话,那么“互文性”就是以混合为主去创造迷因。“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的是迷因会经常和其他相关联的迷因被网友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混合再造,产生新的变种。2016年中国首富王健林火了,他在接受鲁豫采访的时候,以自身经验谆谆教诲年轻人:“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方向是对的,但要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一个亿。”王健林的“小目标”此言一出,立刻引爆社交网络,网友们纷纷使用“小目标”进行造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先瘦他个100斤;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涨个一亿个粉……“小目标”这个迷因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大红大紫。这就是迷因的混合再造。

三、迷因生产的文化背景和技术语境

(一)恶搞文化的流行

“恶搞文化”作为大众传媒时代典型的文化现象,凭借着另类在网络世界里上冲下突充斥着大众的视听。恶搞在当代流行文化中很常见,甚至成为了我们时代的表征,而表情包的流行就是这种文化的表征之一。

(二)传播门槛低

我们在社交网站上选择分享迷因,不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也没有发布负担,也没有任何需要去维护的一个所谓的形象,一切转发和分享来得自然而然,重在参与过程。可以说,社交媒体时代就是迷因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一桩公共事件和一种流行趋势几乎都催生了一批迷因。

四、结语

笔者认为,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已经进入了消费的范畴,且社交平台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沟通的便捷隐蔽更是极大的刺激了互联网迷因的出现和传播。

面对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好的坏的,互联网迷因都会在第一时间将其纳入麾下,并且传播开来。互联网的各种特性(匿名性等)让人们在减轻了社会规范的压力后,借助互联网迷因所产生情感,流露得更加真实和自由。从这个层面来讲,互联网迷因的背后则是:大众的表达渠道和话语权的出口以及社会心态的呈现平台。所以人们沉溺在刷屏的快感里无法自拔,迷因带给他们的是一种参与感和做主角的感觉,随着迷因表情包和段子的盛行,大家作为娱乐的快感也随之而来。因为迷因段子和表情包中也包含着很多对生活无可奈何的感受,是一种自嘲、一种宣泄、一种释放。但迷因背后也不仅仅停留在大众娱乐的表面和一种颠覆权威的快感,更重要的或是一种多元价值体现的长远娱乐。

猜你喜欢

互文性段子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嘻哈段子铺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段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