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策略

2018-03-27和牧川宁夏日报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贴近性时政党报

和牧川 宁夏日报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报时政新闻面临的困境

(一)报道方式缺乏贴近性

党报的时政新闻一般比较内容比较重要,其重要性也往往成为新闻的落脚点,但是往往忽视其贴近性,显得过于严肃。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多元化,对严肃新闻多是敬而远之,时政新闻贴近性不足的缺陷被放大。

(二)传播方式缺乏互动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是单方面的信息传播,媒体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读者的反应或者对读者的反应进行反馈。但是,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人们随时获得信息,可以快速地进行反馈。网络的双向传播的特点,使单单依靠报纸传播的时政新闻传播力大大受限。

二、党报时政新闻在新传播环境的变身

(一)改变视角,实现“贴近性”

党报的时政新闻之所以贴近性不足,主要是其对报道内容的落地性体现不足。一件看似很大的会议,时政新闻记者往往将笔墨落在对会议内容的介绍上,忽视了这一会议内容对本地老百姓的影响,即使有所论述,也只是点到即止,不深入,不贴切。因此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尽量采用地方视角,将大的方针政策,结合地方民生实际加以探讨,内容选择上要有重点地偏向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实现较强的贴近性。

内容的贴近性还表现在对资讯的重新解读上。比如,就“取消机场建设费改征民航发展基金”这一消息来说,单单发布一个消息意义并不大,关键是读者对新的民航发展基金存在很多疑惑,这笔钱该由谁来收?用来干什么?它是不是只是机场建设费换个名称呢?这个消息,北京很多报纸都进行了报道,但是只有《北京日报》等少数媒体进行了解读,贴合了读者的需求。

除此之外,党报时政新闻在写作风格上,也要多尝试口语化,多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尽量避免过于严肃、循规蹈矩的套路,增加画面感、语言的趣味性、可读性等等。

(二)调整结构,用“细节”感染受众

新媒体语境下,受众的阅读喜好是“故事讲得好才行”,追求有细节的报道。对于时政新闻来讲,也应该用故事和细节来吸引读者,虽然传统的时政报道也讲究故事化和细节化,但是新传播语境下,这方面的诉求更强烈,也更具民众视角。

美国新闻学教授梅尔文·门彻在论述新闻的表现手法时曾说,要表现,不要陈述。新闻细节是新闻事实中生动、传神、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细微断面。对时政新闻来说,除了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主题报道,也就是所谓的“规定动作”,这类报道多是宏大的叙事,更加要注重细节化和故事化。以综述为例,时间跨度长,事件比较多,要写得耐看好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很多时政记者比较头疼。常见的问题就是,选择一个小切口进入主题之后,往往就是材料的堆砌,表政绩的数字的堆砌。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是没有吸引力的。综述类报道,必须用细节去充实,用故事去“盖房子”。故事不仅仅是开头,而是贯穿始终,而且要讲究“套路”,平铺直叙也是乏味的。

以扶贫报道为例,除了精心选择故事典型外,记者写作时应注重在文本的构建上,尽可能多地运用细节和场景的再现,使文章有更多的画面感,注重使用直接引语,运用官方文件、账本、日记等,尤其是要设置一个软化文章的“主人公”,使文章更具触摸感。

(三)拓宽渠道,走“融媒”之路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途径发生根本性变化,受众对信息平台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这为党报的时政报道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带来了机遇。习近平同志提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强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这是党报时政报道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新媒体阵营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可以更便捷地让政府与民众之间面对面交流,拓宽了交流新渠道,通过新媒体网站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方式,倾听百姓的心声,根据民众的建议提升服务能力。时政新闻通过党报的客户端、公众号进行传播后,可以及时搜集民众的反馈和意见,可以进一步进行深化报道等等。比如电视问政是一档比较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但是党报限于纸媒的形式,无法引入这种形式,有了新媒体APP,则可以尝试视频采访实现直播。

以《宁夏日报》新闻客户端为例,尝试过“两会直播间”“我给两会心愿”等等直播活动,观众可以进入客户端的频道进行观看留言,这种信息交流促进了媒体与网民之间的交流,实现了时政报道的创新。两会期间,还依托宁夏新闻网开设党代会专题网页,充分应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及时更新报道,通过微信推送、新闻跟帖、分享微博,让网络媒体独有的新闻传播优势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拉近重大时政报道与普通人的距离。

其次,新传播语境下,时政新闻的创新最终要通过记者的自我提升来实现。在进行采访时,记者要有意识地进行视频、音频和图片的采集,形成丰富的报道素材,以备新媒体报道使用。这也对新时代的时政新闻记者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媒体形式的堆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也不是表现形式越多就越能实现创新。文字、视频、照片、动图各有所长。文字的优点在于直接,又留有想象的空间;视频的优势在于画面呈现,有冲击力。在时政新闻媒体融合的尝试中,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三、总结

总之,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党报的时政报道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实现自我突破,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新的阅读需求,实现内容、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创新,切实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1]王新名.时政新闻的转型略谈[J].新闻传播,2014(09):123-124.

[2]刘伟.从新京报看时政报道的创新[J].北方传媒,2015(12):134-137.

猜你喜欢

贴近性时政党报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电视社教节目分析之《健康之路》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