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忙类节目的现状和创新

2018-03-27留恋王军杭州西湖之声广播电台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类节目内容

留恋 王军 杭州西湖之声广播电台

帮忙类节目指面向大众,以服务大众、为大众办实事为宗旨的广播节目。帮忙类节目具有本土化、接近性等特点,它是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产物。我国帮忙类节目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在融媒体环境下,观众对广播节目的要求不断提高,帮忙类节目隐藏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促使帮忙类节目创新发展,就成为民生新闻努力的新方向。

一、帮忙类节目兴起的环境和原因

帮忙类节目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节目形式,这类节目基本上都带有鲜明的公益性,以为民排忧解难为宗旨,在社会调节、民众服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例如北京电台直播互动节目《京城帮帮团》,廊坊电台的《有事大家帮》等,而现在全国各城市频道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帮忙类节目。帮忙类节目的出现,是广播台关注民生、聚焦百姓生活的体现。它的出现有特定的原因,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人口迁移而导致的就业难、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做出努力,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媒体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必须要担起为民服务的重任。其次,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广播台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广播台必须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关注社会变迁,关注民生。再次,帮忙类节目以家长里短等内容为主,它本土化,接地气,易于在民众中间引发连锁效应,所以许多广播台都将之当做提高收视率的法宝。

二、融媒发展环境下帮忙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一)内容单一,题材范围狭窄

如今,几乎所有的广播台都有了自己的帮忙类节目。整体来看,国内广播台的帮忙类节目都是以“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为基础的,关注的都是些街头巷尾的小事,如婆媳问题、消费维权、家庭暴力、情感纠纷等。刚开始,因为传播方式本土化和内容的可看性较强,所以许多帮忙类节目刚开始都深受欢迎。但是,长此以往,节目选材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品质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过于琐碎、雷同的内容,使得许多观众都失去了兴趣。如许多帮忙类节目会多次报道一些停水停电、情感纠纷问题,这些内容,刚开始可能会吸引受众,但是时间长了就会让人产生认知疲劳。

(二)角色错位,报道失当

帮助他人,服务公众,是帮忙类节目的出发点。在帮忙类节目报道中,一些记者为了促进事件解决,经常会在主观愿望支配下直接介入相关事务,干扰执法部门的工作等。为了吸引眼球,一些记者可能还会僭越社会分工,用主观思想去取代客观现实,去制造虚假新闻。这些,都是媒体角色错位、报道失当的体现,它会破坏新闻的真实性,会侵犯公众权益,可能还会给广播台带来官司,使广播节目遭到非议,进而损害广播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如某广播台曾经播出了一个“保险公司终止贫困保险客户的保险合同”的报道,在没有深入调查的情况下,记者就对保险公司进行了谴责性的报道,其实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保险客户。报道失当,给保险公司带来了不良影响,后来广播台只得为此而向保险公司道歉。

(三)传播内容和传播水平有待提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许多广播台在节目制作上都愈加关注观众的感受。为了激发、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一些广播台在帮忙类节目制作中,一再放宽对内容的限制,节目中的许多场景、台词、对话都很不讲究,一些不适合公之于众的内容在稍加遮掩后也会出现在屏幕上,这种做法,是对观众的不尊重。而在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广播帮忙类节目内容水平不高,只能将观众推向其他别人。再则,在融媒时代,广播帮忙类节目内容和形式老化,缺乏创新,使得广播帮忙类节目的吸引力和收视率都不断下降。

三、融媒发展环境下推动帮忙类节目创新发展

(一)站在社会高度,推动制度完善

美国学者杰伊.罗森教授指出,新闻记者作为重要的信息报道者,应该关注信息与公众的对话质量,要致力于帮助人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告诉公众如何有效解决公共性的问题。当前,我国帮忙类节目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节目局限于个体困境或大众困惑的披露和展览,节目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观众的围观和猎奇心理,却很少会从更深的角度去引导观众关注困境背后的政府职责,不会带领公众从法制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原因,这样的新闻报道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在融媒体环境下,帮忙类节目要想走的更远,必须摈弃传统的“博眼球”、“求出位”的观念,积极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强化节目的公共性,并在公共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报道中,全方位揭示导致困境的问题,引导公众从制度安排、政府管理等视角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去进行深层思考。如此这般,帮忙类节目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才能不断扩大其覆盖面。

(二)创新内容和形式

在新媒体环境中,帮忙类节目尤其是帮忙类广播节目,必须要与时俱进,创新内容和形式,走创新发展之路。确切来说,在新媒体传播生态环境下,帮忙类节目要借助互联网进行节目内容和形式改造,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渠道搜集各种新媒体时代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关注一些融媒话题,关注新媒体时代才有的一些问题,如微信支付问题、网络交友问题等,丰富帮忙类节目的内容。一方面将各种媒体融合到一起,改变单独的媒体形式单打独斗的状态,建立公共网络平台和互动社区,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来传播信息,吸引全民参与到社会互动中去,努力关注和解决一些政府管理和市场行为都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借助融媒拓宽民众的参与度,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进而彰显新媒体强大的能力。

(三)认真选题,进行品牌推广

前面已经说过,内容雷同,题材单一,是帮忙类节目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那么,在融媒体环境下,帮忙类节目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笔者认为,很简单,在选题方面,建立节目数据库,做好节目数据提炼和整理,,有目的地的进行题材控制,避免节目在短时间内出现题材相撞、内容雷同等问题。然后,根据公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情感需要,进行策划选题,或者找出、抓住那些有代表性的选题,围绕那些广泛性的事件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和问题,紧贴民众生活进行节目报道,发掘节目的亮点,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在媒体融合时代,各种媒体形式在受众注意力争夺方面已经趋于白热化,帮忙类节目要想赢得更大的优势,必须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明确节目定位,整合内部资源,打造独具个性的主持人队伍,要求主持人以客观记录者的身份参与到需要被帮助的人和事中去,确保节目的亲民性和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将帮忙类节目与其他节目进行差异化管理和合作推广,以强化自己的品牌效应。

(四)提高记者的法治理念,避免越位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今,各行业的法律体系建设都逐渐完备,媒体行业的从业制度也日趋完善。作为历史潮流的见证者,大众信息的主要传播力量,帮忙类节目的记者要坚决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宣传国家的法律政策,致力于从法律层面瞭望和解决社会难题、民众法律意识的提升,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日常工作中,广大新闻记者要认真领会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的精神,遇到不懂或把握不准的法律问题,要认真向法律工作者请教、学习,不要凭感觉做事。再则,在新闻报道和社会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恪守使命,在深入调查、积极沟通的基础上解决相关问题,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越位监督、干扰执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工作的事情,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1]雷少军,刘文祺.帮忙类节目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前哨,2018(01):13-14.

[2]张艳双.浅析广播帮忙类节目的发展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8):149.

[3]邵鸣钢.帮忙类节目创新策略研究[J].视听界,2017(03):108-110.

[4]沙丽.广播帮忙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规划建议[J].新闻研究导刊,2015,6(06):43.

猜你喜欢

类节目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主要内容
新闻类节目的采访技巧研究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浅谈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编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