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的考古价值

2018-03-26李瑞英

魅力中国 2018年31期
关键词:龙虎蚌壳图案

李瑞英

1987年,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四组蚌砌龙虎图案。第一组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长1.84米,仰卧,头南足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作摆动状,似遨游苍海。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二目圆睁,张口龇牙,如猛虎下山。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在此墓东、西、北三小龛内各葬一少年,其西龛人骨长1.15米,似女性,年约十二岁,头有刃伤,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距45号墓南20米外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头部,在鹿与蜘蛛之间有一精制石斧。再南25米处第三组是一条灰坑,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飞禽、蚌堆和零星蚌壳散布其间,似日月银河繁星。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第四组图案为晚期灰坑所打破,剩下的迹象,“似日,似月”;居于同一地层,前三组彼此相距约20米,以子午线方向一字摆开。在地层年代文化类型均确凿的前提下,学者们试图从历史、宗教、美术、天文等不同角度对蚌图进行解释,虽然见仁见智,也形成了某些共识。诸如蚌龙是中国传统文化龙的祖型、墓主人身份特殊、蚌图为原始巫术宗教活动的遗迹等。即如此,造型生动的蚌塑图案,我们先民如何用艺术造型来概括对宇宙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以后龙的造型产生的影响,在艺术上又有哪些价值,笔者试图从这些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的龙源价值

由于龙这一神异动物自古以来就和宗教崇拜、艺术创作、科学认识等诸多文明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所以,西水坡蚌图的发现,首先为龙文化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宋兆鳞先生认为:“龙的形象在中国史前时代是多源的,但是,以西水坡的蚌龙为最古老,可以称为‘中华第一龙。从这一点可以证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所以说龙的主要故乡在黄河流域,在濮阳。”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先生也对这一点作了肯定:“中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有关龙的原型为何物的争论并没有因此而结束。部分学者仍然坚持闻一多的图腾组合说,由此否定龙的存在。从艺术创作的角度,龙的原型很多,“三停九似”已经说的很清楚。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古代是有龙的,只不过史前时代的龙和后来的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西水坡的蚌龙是真正的龍——鳄。在很早的时候,祖先是把鳄称作龙的,由于历代艺术家在载体上进行表现和艺术加工,才失去了原来的真貌,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艺术“九似”龙。笼统地称龙的原型为“闪电”、“蛇”、“猪”,都只是抓住了后来龙的局部,未能触及龙的实质,历代龙的形象彼此不同,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怎么会有一个统一的“原型”呢?西水坡蚌龙遗迹有三点被学者们关注:一是蚌龙的时代和地域。蚌龙发现于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下游、古史传说中“颛顼之墟”(春秋时被称为帝丘),而且,碳十四科学测定其年代为仰韶时代早期距今6400+-135年,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地也相继出现了不同造型的“龙纹”。二是西水坡蚌图第一组出土于墓葬中,而且作为随葬品龙虎相伴随。第三组又有人骑龙形象。三是在塑造蚌龙的时代,这里气候湿热,水域广阔,水草茂盛,有所谓雷夏泽、大野泽、菏泽,最适合鳄的生存。而“雷泽”即传说中华肯履大迹孕伏素之处。以上三点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起源的早期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之根,黄河流域仍然是最先进、最发达的地区,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主根之一。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在西水坡找到了最为有力的注脚。有的学者,从濮阳龙产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这一独特视角,比较了商代龙与濮阳龙造型上的传承关系,认为“濮阳龙与鳄的‘亲缘关系,以及濮阳龙作为后世‘中国龙的直系祖先的观点,可以从商王朝礼器上已趋于定型的龙纹中得到证据”。“以濮阳龙为主根系,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吸收各区系‘龙的‘神与‘形,融合而成的‘商代龙是为中国龙的祖型。

二、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的天文价值

西水坡M45中龙虎陈设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传统天文学四象体系。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准确的天象推算,发现M45所有迹象和M45时代的真实天象完全吻合。“四象”中只有“两象”是和当时只有冷暖两个季节相对应的,从而大胆地得出结论,M45是中国最早的天象图,这样就把我国传统天文学“四象”体系的起源提前了近4000年。在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中,“人文”和“天文”是两个十分重要、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结合“人文”研究“天文”,往往是破译考古之谜的一把钥匙。所谓“天文”,就是“天象”,即带有意志的天体变化;所谓“人文”,即人对自然的认识。在对M45进行天文学解释中,学者们已注意到了观象授时和司天祭天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即M45中东龙西虎二星象和北斗图案既是墓主人生前对天象观察成果的真实记录,也是后人对这位司天者,连同苍茫星空的隆重祭奠。学者们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发现M45第一组龙虎蚌图和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周代铜镜上的四象图,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漆箱上的星象图十分相似,于是猜测在蚌图祭祀仪式中是否包含着对天象的科学认识,经过仔细分析和准确推算,证实这一推测是正确的:M45中龙虎形象和勺形图案是中国天文学四象的滥觞。西水坡四组蚌图的天文学含意开创了中国传统星象学的基本框架,它伴随着原始宗教祭仪出现说明,在遥远的古代,科学和宗教相互杂糅。

三、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的历史价值

(一)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为追溯农耕历史提供了佐证

史前先民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形式是宗教的形式,这种在当时唯一可以称为人文的东西,是在人们改造自然、认识自我的最初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而这一认识成果只有在生产力获得初步发展并进入农耕定居社会的前提下,才能给予比较完整清晰的表达,因此,在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中,常常包含着与农业文明有关的科学内容。例如先民为安排农业生产进行天象观测所形成的“北斗、二十八宿”天文学体系就是这样。在先民的心目中,日月星辰、寒暑四季的变化规律由大的意志主宰,尊重自然规律,就是尊重天的意志。丰富的考古资料已向我们展示,在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黄河流域,其文明程度已具备了这一重要条件。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天象崇拜信念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水坡M45号墓把自己骨骸和龙虎埋葬在一起的做法,就是天人合一这一思维方式最早最生动的图解。数十个仰韶文化遗址中揭露发现的大型壕沟、灰坑、房基、陶窑、墓葬以及数量众多的制作精致,造型独特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无不向我们展示,这里的农业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五帝之一颛顼为改变“民神杂糅”影响生产的状况,大胆改革,“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人相分的结果,出现了专职的巫觋,司天祭天被垄断,虽然它不能再直接干预生产活动,但它代表着上帝的意志,观象授时,主持祭祀,占据着先民心灵的圣神位置。尤其是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包括人自身的疾病)威胁着部落的生存时,巫觋便是惟一有发言权的人,这种情况久而久之便形成传统被固定下来。西水坡所体现的天文观察成果是M45墓主人这一通天巫觋的天文巨著,其成就无疑是仰韶时代生产高度发展、人的思维水平大大提高的综合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则是天人相分的直接结果。可以说人类文明的每一进步都是人对天的胜利,人既要顺从其自然恒常的变化规律,又要利用这一规律改变自然。但自然界的复杂现象总有人类不能认识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仍制约于天。这种天与人的辩证关系,决定了直到今天宗教迷信在人类心灵中仍占据着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研究濮阳西水坡蚌图考古发现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二)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为研究宗教文化提供了实证

西水坡M45这一天文学内涵深深包裹在原始宗教的思维方式之中,既体现了宗教观念,又包含着科学认识。其宗教内涵的实质,就是以龙虎图案作为墓主人死后灵魂升天的媒介和天人对话的工具。史书所载“绝地天通”,“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是其改革的主要内容。这里所说的神,或许已如徐旭生在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对帝颛顼宗教改革所做的分析那样,濮阳西水坡M45的时代,已完成了“绝地天通”的伟业。与这些丰富的物质遗存相伴随的便是带有原始宗教意味的艺术作品和用以祭祀的礼器的出现。如甘肃大地湾房屋内发现的地画丧舞形象,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绘在瓮棺葬具上的“鹳鱼石斧图”,而西水坡遗址中出土的三组蚌塑图案,要算是场面最为宏大、完整,原始宗教意味最为浓厚的精神文化遗存。

观象授时既是科学活动,又是宗教行为。在先民看来,星象的分布变化是神意志的体现,墓主人脚边用人胫骨和蚌壳组成的勺形图案,以及M45周边三个殉人,无疑是祭天的牺牲。类似的遗迹在连云港将军石刻岩画上也看到过。其内容是以人为牺牲的祭天场景,牺牲者的人头插在直立的木杆上,而木竿代表人的身体,即侧影所用之表。显然,M45中人脛骨组成的勺形图案和这一祭天场景中的木竿人首,具有同样的意义。早期的圭表叫做“髀”,基本义就是人骨,早期所谓八尺圭表恰当于人的身长。“M45中以人骨作为斗柄的北斗形象,体现着斗建授时与度量日影的综合含义”。至于第二、三、四组蚌图,显然和第一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几组蚌图和天象间的真实联系,但它们都和先民这次祭天仪式有关,并且是这一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对比一下临汝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就会发现二组中蚌图右上角摆放的石斧与前者具有同等宗教内涵,即发挥着原始礼器的作用,并在祭天仪式中表达M45墓主人司天祭天的圣神权力和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二、三组图案中龙虎鹿,及四组中的日、月图则和第一组中的龙虎一样,既是天人对话的工具,又是天象变化的真实记录。四组蚌图构成一个完整的祭天场景。

科学每一个进步都和宗教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讲,宗教情感是远古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的艺术价值

一般地讲,宗教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是对立的,与艺术则十分相似。艺术和宗教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宗教题材和教义每每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绘画是最主要的一种)来表现。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渲泄宗教情感,表达神学思想的载体和手段,而其中并不包含科学认识的内容。但在史前仰韶时代,由于没有文字,记录科学知识,传播生产经验,惟一所依靠的是带有符号性质的绘画作品。又由于先民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常常夹杂着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内容。所以,艺术、宗教、科学在当时是混而为一的。西水坡蚌塑遗迹就十分清楚地显示在对宇宙自然的认识非常幼稚的状态下,艺术和宗教的相互渗透。

无疑,蚌塑图案首先是一种艺术创作。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从美术史角度把这种充满神话色彩的艺术构思称为“人兽母题”。祭祀仪式中所蕴含的宗教情感是通过构思奇特、造型生动类似连环画形式的四组蚌塑形象来表现的。四组蚌图中都表出了人与天、人与神灵世界的交往,第二组蚌图中虽然没有人或人的形象,但构图中的真实石斧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显然包含着人的构思,表现特定的宗教情感,它既是祭天礼器,又是审美工艺品。第三组人骑龙摆砌图案,更生动地说明史前神话题材所包含的真实历史素材。蚌塑龙虎鹿是帮助M45墓主人上天入地的三跷形象,这一“巫跷”相伴的艺术构思一直发展到商周时期,成为器物纹饰和造型的主要形式。如张光直先生列举的“伏兽玉人”、“乳虎食人卣”“龙虎尊”等。在中国遥远的传说时代,人文先祖曾被描述为动物形体的拼凑或半人半兽的组合。这应该说是含有宗教意念的人兽艺术母题的最初形式,人兽分开但仍相伴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思维进步的结果。结合M45中所包含的科学认识可以看出,这种人兽相伴的艺术形式,正是人类社会即将摆脱蒙昧走向文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那么,具有宗教崇拜内涵的蚌塑艺术品在祭祀仪式和现实生活中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我们不妨假想,在这几组蚌图创作完成之后,接着便是隆重的舞容,大地湾地画可以作为间接的佐证。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死者的灵魂并未死灭,仍旧发挥着生前观象授时职责。M45宛如一本教科书,通过艺术葬仪这一课堂将天文知识传递给活着的人,并渲染司天职责的圣神。另一方面,作为原始艺术的蚌图所发挥的认识功能中,包含着虚幻的宗教观念,即在原始人的想象中,神与人可以直接交往并互相影响。学者们多称之为原始艺术亦真亦幻的特性。纵观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艺术和宗教的这种天然联系若隐若现地贯穿在整个艺术史和宗教史中,成为神权政治的标志。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正是看到了来自原始时代这一艺术题材的特殊功能,才把它培植成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所不同的只是艺术作品所包含的宗教成分或多或少而已。

猜你喜欢

龙虎蚌壳图案
河边寻宝记
泰国是拉差龙虎园宣布永久停业
章宏伟
蟋蟀争霸赛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关掉白天
它们的壳一样吗?
挖蚌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