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甲午战争史》

2018-03-26李晓春

魅力中国 2018年31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清军史料

李晓春

《甲午战争史》是“甲午战争研究第一人”戚其章先生的代表作。在《甲午战争史》中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后世影响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整合。书中引用的文献种类繁多,如《袁世凯致李鸿章电》等电报、《谢增口述》等口述型资料、《东乡平八郎击沉高升号日记》等日记史料、《沈阳县志》方志史料,不胜枚举。研究本书内容,能够对甲午战争有一个更加全面而透彻的认识。《甲午战争史》大致有如下几处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用事实说话

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史料的真实性将直接影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若想获得真实的史料,就必须保证“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的记录是正确的”,以及“对这些记录的理解是正确的。” 在日本战前的小学教科书中,就经常使用错误的史实误导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声称在清军在丰岛海面上向日军进行炮击,日军奋起还击最终得胜,将战争的责任推给中国。我国虽欲反驳日本的说法,但苦于历史研究力度弱,且证据不足。戚其章先生在《甲午战争》中,先引用了《中倭战守始末記》中丁汝昌的言论:“两国既未言明开战,岂有冒昧从事之理?若果倭国首先开炮,尔等亦岂有束手待毙之理?纵兵回击可也。”表明清朝海军不可能主动出击。他又在《济远航海日志》中找到了丰岛海战发生的确切时间:“(7时)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从而推翻了日本学者一直以来宣称的济远舰首先开炮挑起战争的说法,揭露的甲午战争的始作俑者。

二、详述战争,不乏生动

《甲午战争史》第一次尝试系统而详实地研究中日甲午战争,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细节处理上都十分严谨,向我们展现出气势磅礴的战争画卷。以第四章“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为例,用“鸭绿江岸清军布防”、“日本攻占安平河口”、“虎山激战”、“清军鸭绿江防全线崩溃”四个框题介绍鸭绿江防之战,用“日军登陆花园口”、“日军攻陷金洲”、“大连湾弃守”、“旅顺口的防御”、“土城子迎击战”、“旅顺口的陷落”、“旅顺大屠杀惨案”七个框题介绍金旅之战。仅从言简意赅的标题上,读者就可以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并且将战争进行的过程、日军侵略顺序表达出来。书中不仅对每一场战役的起因、经过、结局、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印证,更对作战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方针、成败原因进行了颇有见解的分析和论证。除此之外,戚其章对细节的刻画也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在“操江被掳和高升之沉”一节中,细致地描写了一起清军在信息传递上产生的巨大失误。“操江西驶约一小时,忽见济远由一海岛后傍岸驶出,向西北而行。11点30分,济远驶近操江,并超出操江船头驶过,此时两舰相距仅800公尺。” 而此时的操江号并不知道,济远号身后还紧紧地跟着日舰吉野号和秋津洲号,而济远号在仓皇逃跑之际,既没有悬挂示警旗帜,也没有任何通知的可能。操江舰作为一支木质旧式炮船,早已改装为运输舰,难以任战。所以当济远号远遁,吉野号出现的时候,操江号只能降下龙旗,表示并无战意。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高升号身上。逃跑的济远号全速驶近高升号时,悬挂日本国旗,经过高升号时“把旗降落一次,又升上去,以表示敬意。”结果高升号船长误以为济远号是毫无战意的日本军舰,对接下来的局势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不久,日本浪速舰发现了毫无防范的高升号,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高升号被日军击沉,245人幸免于难,其余871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文中虽然没有在叙述过程中直接评价济远号,但是,济远号向友军屡次发出错误的信号的种种事例,足以令人扼腕。清军在战术上的疏忽以及平时训练上的松散暴露无遗,充分地引起了读者的反思精神。

三、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原则。“我们知道了方法以后,必须带着方法钻进史料中间去,由简而博,由博而确,由确而约,最后又从史料中带着更正确的原理原则跑出来。不钻进史料中间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 本书前七章提纲挈领地展示了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甲午战争的爆发、中日正式宣战、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日军侵犯山东半岛与北洋舰队覆灭、马关议和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割占台湾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武装斗争等等一系列事实,最后又对战争的结局和影响做了认真的反思。他认为,在中国近代史的前80年中,甲午战争失败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深远。甲午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明治政府对外扩张政策的产物。战争共进行了8个月,中国虽然频频失败,日本也赢得十分艰辛。从中国方面看,虽然有爱国将领前赴后继,民众自发反抗侵略,但都未能挽回败局。日本方面则享受到了侵略战争带来的经济政治利益,促进了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军国主义的膨胀。第三,在三国还辽的过程当中,日本与俄国结下了仇怨,列强在远东地区的角逐愈演愈烈,时局动荡不安。戚先生的论述,为甲午战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甲午战争史》中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可以改进之处。例如,在一些事件的叙述上,文章采用了中日视角交替进行的方式。这样保证了论述角度的全面性,同时也难免出现一些思维上的跳跃,容易打断读者的思路。其次,全书对于战争事件结果的描述令人稍有困惑。尤其是在描述陆战时,有时仅仅描写了“清军败退”,而败退的具体原因并没有体现。笔者尝试在书中寻找答案:“与其说是败在力量不敌,不如说败在战争指挥者缺乏坚强的战斗意志和敢于胜利的勇敢精神。” 那些结果被一笔掠过的败绩,多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参考文献:

[1]戚其章:《甲午战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2]王德朋:《论影响史料真实性的若干因素》,《江海学刊》,2004年04期

[3]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史学理念》,重庆出版社,2001年10月

[4]郭墨兰:《丰碑屹立 精神长存——缅怀戚其章先生》,《东岳论丛》,2013年09期

[5]刘光永:《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开拓之作》,《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注释:

1.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史学理念》,重庆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6页。

2.戚其章:《甲午战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7页。

3.王德朋:《论影响史料真实性的若干因素》,《江海学刊》,2004年04期,第206页。

4.戚其章:《甲午战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1页。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清军史料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