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风险规避

2018-03-26葛文鹏

魅力中国 2018年31期
关键词:风险规避高校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其中,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正在倒逼高校大力建设人工智能专业。在政策扶持加上市场需求诱发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浪潮中,高校应当冷静思考,理性对待,合理规避风险,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助力中国智造。

关键词:高校;人工智能专业;风险规避

2017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2018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提出,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

上述政策与近两年高校在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批量培养人工智能从业人才迎来井喷式增产不谋而合。在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的共识下,高校纷纷投身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人工智能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不是孤立的,拥有复杂系统的体系和交叉融合的要求,要建设好很不容易。面对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趋势,高校应当多一分谨慎,少一分浮躁,立足实际,扎实推进专业化建设,紧密契合市场需求,避免“运动式”“跃进式”上马人工智能专业的失败风险。那么,究竟如何规避人工智能專业建设失败的风险,值得我们高校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立足优势特色,扼制人工智能专业设置的冲动性

从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本科教育的开端肇始于2003年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立。随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置了该专业。从当下已经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的大学来看,无外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在电子类、计算机类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从这些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建设基础,而且它还是个系统工程,随着实践应用的扩大,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扩张。对广大高校来说,优势特色办学资源是稀缺的,如果人工智能专业不能与自身的优势特色无缝嫁接,那么有限的资源就会被分散,原有的特色就会被稀释,导致人工智能专业办不好,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也被弱化。这要求高校设置人工智能专业不仅要有勇立潮头的魄力,而且要有相关基础学科专业提供强大支撑的实力,如此才能避免将人工智能专业冲动的建设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紧盯专业认证,防止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盲目性

人工智能专业与新工科建设紧密关联,其专业建设的质量需要借助专业认证来保障。专业认证是一种国际通行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具有“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是提升专业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推手。“学生中心”理念要求教师及一切教学资源面向所有学生,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都以达成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为标准。“产出导向”理念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培养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保证学生获得毕业能力、达到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理念要求通过对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诊断出存在的问题,并将修正和改进加以应用,实现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从三大理念的要求来看,专业认证是专业建设高质量的基准。所以,建设人工智能专业只有通过专业认证,实现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才能确保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质量,防止盲目建设的低效和无序。

三、狠抓产教融合,避免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滞后性

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2018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到要“引企入教”,鼓励把企业资源引入高校的教学环节。如此这样,通过把企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作为师资引进高校,不但能够破解人工智能领域教师紧缺的窘况,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提供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应用和实践实训的课程。这对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专业是极大的支持和补充。一方面,能够促进高校教师对于人工智能最新技术的掌握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人工智能的产、学、研中,实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过程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无缝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有助于打破传统专业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促进专业建设免于陷入低水平的重复,从而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避免滞后于企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提供坚强保障。

目前,人工智能一级学科还没有建立,师资仍然短缺,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也亟需进一步完善。但从人工智能专业的招生和就业两个端口来看,它不仅是选专业、填志愿的爆款,受到考生、家长及社会的追捧,而且是市场招聘的炙热需求,相关专业的应届生拿到的薪酬令其他行业难以企及。面对需求旺盛和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站在风口的人工智能专业,在新鲜的专业名称之外,必须立足优势特色专业基础,扎牢人才培养的篱笆,加强产学研合作,避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走样,才能真正为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实现中国智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万森.适应社会需求,办好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7(10):5-5

[2]刘丽珍,宋巍,尚媛园,刘杰,王万森.推进混合教改和产学研合作,提升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J].计算机教育,2017(10):84-87

作者简介:葛文鹏(1986—),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院校研究。

猜你喜欢

风险规避高校
大学科技园财务管理特点初析
风险和公平偏好下二级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安顺煤矿煤炭销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