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动态

2018-03-26

石油化工应用 2018年2期
关键词:石油

山西首批干热岩供暖项目可代替590吨标准煤

“作为山西首个干热岩供暖项目,我们已在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范围内,使用干热岩进行供暖,节能环保,供暖效果好。”1月16日,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干热岩供暖项目技术人员石星告诉记者,干热岩供暖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效果十分突出。

石星介绍,按照首批供热范围的面积计算,使用干热岩供暖一个采暖季(4个月)可代替标准煤590吨,比传统供热模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 47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38吨。

据了解,该项目从2017年11月1日开始启动,供热面积近4万平方米,不烧煤、不用天然气,室内温度就能恒定,舒适洁净。

该项目的研发方山西泰杰地能干热岩有限公司负责人米光明介绍,干热岩供暖的初期建设投资与传统供热投资相比成本较低,地下换热器等相关设备寿命长达70年,“干热岩供暖温度可达23摄氏度以上,干热岩供热技术,能同时制热、冷,提供全年生活热水。”

目前,干热岩供暖、制冷发电技术已经获得“地能干热岩换热装置”、“地能干热岩树状多点换热系统”等6项专利,米光明称:“干热岩的供暖技术推广开以后,我们会进一步探索供电技术,热电联产才是干热岩利用的终极目标。”接下来,该项目还将在山西其他地方逐步进行推广。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5期)

法国2040年将禁止石油天然气生产

法国议会下议院10月10日以压倒性多数的票数支持到2040年禁止在法国领土生产石油和天然气。这个禁令在很大程度上仅是象征性的,因为法国约99%的石油和天然气是进口的,但法国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将激励更多的油气生产国效仿。

5月被法国总统Emmanuel Macron任命为环保部长的知名绿色活动家Nicolas Hulot说:“法国正走在不可阻挡的废弃化石燃料的道路上。”根据禁令,2040年后将不再批准新石化燃料开采许可证,现有许可证将不再更新,届时法国本土和海外领土的化石燃料生产将全部停止。目前法国每年开采石油约81.5×104t油当量。

但是,中间派议员Macron表示,他希望法国率先成为从化石能源和核能产业转向可再生能源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法国政府还计划到2040年停止销售柴油和汽油发动机。最重要的是,这项禁令将影响在南美圭亚那法国领土勘探石油的公司,并且还禁止以任何方式开采页岩气,2011年已禁止用压裂技术开采页岩油。该法案包括禁令的一些例外情况,包括补集煤矿瓦斯,这被认为是出于安全原因所必需的。用于研究目的的化石燃料的开采也可延续到2040年以后。

(摘自中外能源2017年第12期)

我国乙烯生产开辟乙炔途径乙炔转化率98.90%乙烯选择性91.06%

近日,由神雾科技集团研究院和北京华福工程公司联合开发的乙炔加氢制乙烯工艺及装备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是现代煤化工工艺领域一项突破性技术,填补了国内外高浓度乙炔制乙烯的技术空白,建议加快大型工业示范装置建设。

本次鉴定会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认为,该技术基于神雾科技集团自主工艺生产的低成本乙炔,使规模化乙炔加氢制乙烯成为可能,为我国乙烯及其下游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多促进我国煤化工发展及开创乙烯原料多元化生产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金涌强调,该技术是中低阶煤短流程制乙烯新工艺,将有效降低我国乙烯对外依存度,继而减轻石脑油裂解制烯烃的产业压力,对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据技术负责人介绍,该技术开发了高浓度乙炔加氢生产乙烯的新工艺及装备;研发了以a-氧化铝为载体的钯催化剂,催化剂耐磨强度高、活性好、稳定性及选择性优异;首次将浆态床反应器应用于高浓度乙炔加氢反应,有效解决了反应放热量大、温度难控制的难题,实现了装置安全稳定运行。利用该技术建设的中试装置,经现场72小时满负荷考核,乙炔转化率达到98.90%,乙烯选择性达到91.06%。该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58项,已获授权专利32项。

该负责人指出,针对我国煤炭资源禀赋特点和巨大的化工基础原料市场需求,神雾科技集团自主开发了蓄热式电石生产新工艺,并实现了工业示范装置连续稳定运行,打破了传统电石生产高耗能、高污染和低经济性的局限,极大地拓展了乙炔下游产品深加工的路径和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通过开发乙炔加氢制乙烯技术,形成了独具神雾特色的乙炔法煤化工技术体系。与传统煤气化法煤化工相比,新技术体系具有投资强度小、能源转化效率高、水耗低、CO2排放量低、产品生产成本低等优点,目前多个工业示范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另有中国工程院舒兴田院士,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石油和化工规划院、天辰公司、神华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山西潞安集团等的专家参加了技术鉴定会。

(摘自江苏氯碱2017年第4期)

神华浓液结晶装置产出合格纯盐煤制油高盐污水实现水盐双回用

煤制油污水处理一直是困扰业界的难题。记者近日从神华煤制油工程公司了解到,神华鄂尔多斯分公司世界首套煤炭直接液化项目浓液结晶装置近日开车投产,产出合格纯盐,各项工艺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值。这是我国在煤制油高盐污水处理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据神华煤制油工程公司技术人员介绍,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新建E1浓液结晶项目,装置规模为15 m3/h,通过分质结晶技术回收污水中的大部分硫酸钠工业盐,其余的氯化钠和其他无机盐以杂盐形式析出,最大限度降低了杂盐产量,减少了杂盐固废的处理成本,达到了高含盐废水零排放装置无废水外排的高标准。该项目在设计上根据实际水质因地制宜,整个系统合理配置,保证了装置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并兼顾了投资运行的经济性。

项目EPC总承包单位,中圣集团旗江苏中圣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建明告诉记者,该装置由江苏中圣高科公司完成核心工艺设计、关键设备制造及工程建设,已经实现了满负荷连续稳定运行的目标,完成了系统性能参数校定工作,回收的硫酸钠盐产品纯度达到设计要求。

陆建明介绍,该项目前期的蒸发装置是国内首套高含盐废水零排放示范装置,2台核心蒸发器处理量分别为129 m3/h和103 m3/h,已连续运行近10年。此次神华煤制油鄂尔多斯分盐结晶装置为原装置的升级改造版,进一步完善浓盐水处置流程,实现了水和盐的双重回收利用,为煤化工行业企业取消蒸发塘处置工艺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科技大学资深煤化工专家李继林教授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煤化工环保形势严峻,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从浓盐水深度处理及晾晒池安全监管两方面持续推进煤化工行业高盐水污染防治工作。国务院颁布的“水十条”及全国各地相继发布的水污染防治方案正在倒逼煤化工行业企业实现污水处理零排放。

“一方面要求所有产生高盐水煤化工项目企业全部新上结晶盐处理系统,另一方面对现有煤化工装置高盐水晾晒池进一步强化管理,提高标准。部分省份责令不再新建高盐水晾晒池,逐步取缔现有晾晒池。此外,新上煤化工项目强制全部安装高盐废水结晶及分盐处理系统。因此,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高盐污水处理项目成功投产,对煤化工行业具有良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李继林说。

(摘自宁夏能源2017年第3期)

砾岩油区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创新助推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发现

中国石油立足玛湖凹陷开展砾岩油区成藏理论创新研究和勘探技术持续攻关,克服了砂砾岩勘探面临的巨大难题,推动了玛湖大油区的发现,为公司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的石油战略接替战场。

主要科技创新:(1)首次发现下二叠统碱湖优质烃源岩,独特的绿藻门和蓝细菌母质有利于生成环烷基原油,具有两期生油高峰,资源量同比提高53%,奠定了大油区形成的资源基础;(2)建立了凹陷区大型退覆式河控季节性三角洲砾岩沉积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冲积扇”认识,开辟了有效勘探面积4 200平方千米;(3)创立了凹陷区源上砾岩大油区成藏模式,勘探部署由单个圈闭转向整个有利相带,探井成功率由35%提高到63%;(4)创新了砾岩储层甜点预测、旋转导向+个性化PDC钻头提速、黏土含量核磁测井定量表征、细分割体积压裂增产四项砾岩勘探技术,成本降低35%,为储量规模有效动用创造了条件。

理论技术助玛湖地区新增10亿吨级规模三级石油地质储量,水平井建产效果好,能够有序规模动用;获授权发明专利17件、软件著作权18项;制定行业标准10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12篇;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中国石油重大发现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地沟油”制生物柴油首入加油站

日前,位于上海奉贤区和浦东新区的两个中石化加油站开放供应由“地沟油”炼制的B5生物柴油,价格是普通柴油的95折,这是全国首次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

本平台开发使用ASP.NET技术,前端框架采用Bootstrap,后端采用VB.NET,采用基于Web的数据库+文件系统组合方式,按照事物流的处理方式进行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实现了对测绘标准制修订的管理和测绘标准的查询。平台构建如图1所示。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中石化加油站首次销售B5生物柴油,将提升终端用户对生物柴油的接受度,也意味着“地沟油”资源化再利用卖出关键一步。

此次向社会投放的B5生物柴油,由5%生物柴油和95%的石油柴油混合而成。而原料来源,则是通常的“地沟油”。

金联创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生物柴油产能达500万吨/年,但产能利用率仅在20%~25%,中科院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产生约230万吨“地沟油”。按1.2吨“地沟油”生产1吨生物柴油计算,可利用的“地沟油”规模达120~150万吨,由数据显示,仍有很大部分“地沟油”流失或回流餐桌。若将全部“地沟油”从“桌上”转到“车上”,不仅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可以带给生物柴油行业更大发展空间。

但现实是,近几年,生物柴油企业发展并不景气。“社会亟需为生物柴油‘正名’。”从事“地沟油”制生物柴油生产行业的冯先生坦言。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楼狄明介绍,上海使用B5生物柴油后,试验车辆发动机运行正常,重金属以及细颗粒物等污染气体排放降低了10%以上,氮氧化物净化效率达80%以上。

“老百姓对国营加油站油品比较信赖,由中石化带头试行销售B5生物柴油,对民营加油站和生物柴油生产企业是一种鼓励。”冯先生说,这同时也意味着“‘地沟油’制生物柴油有了正规销售渠道,之前存在的产品‘卖不掉’问题将可能得到解决。”

金联创能源部分析师边召君表示,目前我国“地沟油”制生物柴油要实现大规模推广,原料收集难、生产成本高、扶持政策缺位等问题仍需逐步解决。

“上海市的做法为解决生物柴油原料不足提供了重要范例。”边召君表示,要保障我国生物柴油行业原料充足,首先要建立健全原料收集体制,形成相对稳定的原料供应体系。

据了解,为保障原料“应收尽收”,上海市采用“地沟油”收、运、处、调、用全程闭环监管模式,有效防范了“地沟油”回流餐桌,保障了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的试点工作给“地沟油”制生物柴油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包括生物柴油企业成本控制、冬季产品运输储存等。

边召君说,“上海市生物柴油加油站的试行,意味着‘地沟油’资源化再利用迈出关键一步,或许在国家主营石油公司的支持下,能逐渐摸索,建立起符合行情特点的原料供给模式、行业政策及下游销售模式,推进行业规模化生产。”

(摘自宁夏能源2017年第3期)

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动态物理模拟系统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针对特低渗-致密砂岩气气藏地层条件下微纳米孔喉气水渗流等世界级难题,中国石油自主设计研制了提高气藏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的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

主要技术创新:(1)以“岩石物性、气水渗流和开采模拟”三大模块30台套设备为核心,首次建成一维最长8米、二维最大1米见方、三维最多8层的大规模、多序列模拟技术和实验装置;(2)首次攻克致密砂岩微纳米级孔喉定量评价、多维度压力场实时模拟检测、高压状态下气水饱和度场动态测试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揭示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过程中动用边界变化特征、地层水可动性量化评价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3)通过室内实验测试、基础理论研究、生产应用有机结合,建立了储量动用与可动水量化评价数学模型及理论方法,为提高产水层识别精度和控水开发、井网加密方案优化等奠定了理论基础;(4)制定了我国首项致密气评价国家标准。

该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同领域中性能指标最先进、模型体系最齐全的物理模拟系统,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开发调整方案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幅提升了我国复杂气藏开发基础理论与基础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丁苯橡胶无磷(环保)聚合技术成功实现工业应用

2017年6月,中国石油丁苯橡胶无磷聚合技术在抚顺石化20万吨/年装置完成首次工业试验,产品合格率100%,优等品率85.2%。该技术彻底消除了丁苯橡胶产业的环保瓶颈,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研发团队开发了以歧化松香酸皂/脂肪酸皂为主的二元复配乳化体系、铁钠盐为还原剂的活化相体系以及氯化钾为电解质的丁苯橡胶无磷(环保)聚合技术,突破了无磷电解质因不具有缓冲pH的能力而使胶乳凝聚过程稳定性变差的难题,创新开发了与原有激发剂匹配的无磷聚合配方,开发了全新的乳化体系、活化相体系以及电解质体系,解决了聚合胶乳稳定性差、凝聚工艺不稳定的难题,达到了聚合反应时间短、聚合转化率高、产品性能稳定、环保合格的目标。丁苯橡胶废水环保检测结果:总磷含量由原来的120 mg/L降至0;COD由800 mg/L降为600 mg/L,氨氮含量由30 mg/L降为10 mg/L,污泥量降低了80%以上,并首次实现了过氧化氢对烷与无磷电解质-氯化钾匹配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中国石油无磷聚合技术从源头解决了污水中的磷含量超标问题,实现了磷的零排放。据测算,每年仅节约环保成本及药剂等费用可达4 000多万元。此次工业化试验的成功,大幅度降低了装置的运行成本,同时为我国合成橡胶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有益探索。(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方位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测井系统提高井旁储层判识能力

中国石油研发成功了新型方位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测井仪器,为获取精确的地质信息和复杂油气藏的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定向射孔、定向侧钻、后期酸化压裂等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了技术参数,对准确开展地层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方位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测井系统能够探测井筒周围40米范围内的裂缝孔洞储层,并能够探测方位信息,方位分辨率达22.5度;通过反射波的处理与成像,实现储层预测。该系统属于原创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技术创新:(1)发明了基于相控接收指向性的反射界面方位探测方法;(2)研制了直接承压式有源发射、接收声系;(3)设计了相控方位接收换能器的多站、多方位安装结构。

该系统在塔里木、长庆、大港等油田现场试验和应用,在复杂缝洞储层勘探开发中具有独到的储层判识作用,为采用传统井筒探测方法难以发现的油气藏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固井密封性控制技术强力支撑深层及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安全高效勘探开发

针对“环空带压及井口窜气”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石油形成以高强度低弹模水泥及密封完整性为核心的新型固井成套技术。

主要创新点:(1)建立了水泥环密封完整性力学模型及分析软件,制定了油井水泥石力学评价方法及全过程管理规范,为复杂工况条件固井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2)抗温200摄氏度且适应温差100摄氏度的高强度低弹模水泥;(3)抗温180摄氏度的抗污染高效前置液;(4)以控压固井、预应力固井等为主体的10项工艺技术。

技术成果在川渝和塔里木等地区的复杂深井、页岩气井和枯竭气藏储气库井应用1 000多口井,大幅降低了环空带压率。其中,安岳气田磨溪-高石梯地区7寸尾管固井质量合格率提高117%,钻完井期间环空带压率由38%降至0;页岩气井环空带压率降至8%以内。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我国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石油历时5年技术攻关,研发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建设成套技术。

主要技术进展:(1)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基于风险评价的天然气管道目标可靠度确定方法,形成了天然气管道可靠性设计和评价方法;(2)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新方法,研究确定了X90管道延性断裂止裂韧性等关键技术指标,形成了X90天然气管道断裂控制技术;(3)在国际上首次系统研究揭示了X90管材成分、组织、性能、工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制定了X90螺旋管及板卷、直缝管及钢板、配套弯管及管件的系列技术条件和检测评价方法,并研发成功系列产品;研发了X90管材用相关焊接、焊缝材料及施工工艺和装备;研发了1 219 mm X90焊管、弯管及管件。(4)系统分析研究了我国输气管道在一类地区采用0.8设计系数的可行性,确定了0.8设计系数管材关键性能指标和质量控制要求,制定了西气东输三线0.8设计系数管道用X80螺旋缝埋弧焊管技术条件和管道现场焊接工艺规程及施工规范,在西气东输三线上实施了261千米的试验段工程。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工程技术突破助力南海水合物试采创造世界指标

2017年5月,中国石油成功总承包实施了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实施过程中攻破了粉砂质储层水合物试采、储层埋藏浅、深水低温、地层出砂、水合物二次生成等技术难题,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的自主创新。

创新成果包括:(1)突破深水浅软地层钻完井关键技术,实现了深水作业能力的跨越;(2)创新运用深水水合物储层改造技术,扩大近井筒渗流面积,为增产稳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3)建立“防排结合、以排为主”的完井防砂理念,创新粉砂质储层防砂排砂方法理论和工艺技术;(4)集成人工举升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井筒气水稳定流动、降压开采精细控制,提高产量效果显著;(5)保障井壁和地层稳定,实现了安全持续开采。

试采成功对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地质云数据助推地质综合研究提高勘探成功率

“大数据”提供的高效数据管理、数据可视化以及分析手段为地质学家提供了一个全局性的视野,为各大石油公司提供了更加经济高效的勘探开发方式,通过公司间数据库的交换和结合,有效深化综合地质研究,提高勘探成功率。

地质云技术利用基于岩相显微镜和高分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不同地理位置采集的岩心和岩屑样本,重点描述石油系统中不同要素特征,从而确定原油的生成、运移和成藏信息。在基础岩相分析的基础上将数据科学、物理学和数值方法结合在一起,创建出一套适用于研究区的基础地质描述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对岩石碎片进行3D-X射线扫描,在虚拟实验室中创造出用于能在线研究的“数字岩石”,能够更真实地分析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岩石与其内部流体相互作用等信息,并通过地质云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样品分析对比周期,提高分析准确性。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大型复杂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取得新进展

当今油气田开发需要更强大的精细建模技术来表征日益复杂的油气藏。大型复杂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能够高效实现精细油气藏模拟,有助于研究人员制定最有效的油气田开发方案,是实现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向精准开发预测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创新包括:(1)数值模拟技术与压裂工程设计、微地震等技术无缝链接,用非结构网格模型描述人工压裂缝网的真实分布,进行精细的压裂井油藏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精准量化的压裂井产能预测;(2)地质模型无需粗化,直接用精细的地质模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突破了精细油藏描述与油气田开发之间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老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精度,大大降低油气田开发风险;(3)全新的线性解法器可以稳健、高效解决油藏数值模拟中的非线性问题,结合独特的并行算法,能在几十分钟到数小时内完成数千万甚至几亿有效网格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运算。

精细建模新技术在油田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完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更准确地刻画了水驱前缘、黏性指进和凝析油富集等复杂油藏流动特征。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STRONG沸腾床渣油加氢技术工业试验取得成功

STRONG沸腾床渣油加氢成套技术具有较强的原料适应性、操作灵活性,转化率可达60%~75%;与同类技术相比,没有高温高压循环泵,消除了因循环泵引起的装置停工,提高了反应系统的可靠性。现已完成5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试验验证,并已具备百万吨级工业化应用的条件。

该技术核心是STRONG沸腾床反应器。其工作原理是气液两相从反应器底部经分配器均匀分配后进入反应器,反应器内部的催化剂在气液两相的搅拌及携带下发生流化,气、液、固三相随之在反应器内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通过反应器顶部的三相分离器进行气、液、固的分离,分离后的催化剂返回反应区,气体和液体产品则离开反应器进入到分离系统部分。该技术独有的优点:(1)取消了高温高压循环油泵,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取消了循环油泵,有利于反应区气液固混合均匀,提高了反应器的利用率;(2)使用微球催化剂,有利于流化沸腾,一方面提高了催化剂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催化剂的加排;(3)无需控制催化剂床层料面,省去了复杂的催化剂料面控制系统,减少了设备投资,简化了操作。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二氧化碳加氢制低碳烯烃取得突破

大连化物所在CO2催化加氢制备低碳烯烃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采用串联式催化剂体系直接将CO2高选择性地转化为低碳烯烃。

实现CO2高效转化为低碳烯烃的关键是串联催化剂体系的构建。研究团队构建的ZnZrO固溶体氧化物/Zn改性SAPO分子筛串联催化剂,在接近工业生产的反应条件下,烃类中低碳烯烃的选择性达到80%~90%,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硫中毒性能。研究发现,在ZnZrO固溶体氧化物上,CO2加氢可高选择性地合成甲醇,在此基础上将ZnZrO固溶体氧化物与SAPO催化剂串联,即可实现CO2直接加氢制备低碳烯烃。红外光谱和同位素实验表明,CO2和H2在ZnZrO固溶体氧化物上被活化生成CHxO中间物种,中间物种从ZnZrO表面迁移到分子筛孔道中,进而完成碳碳键的生成。串联催化剂之间的协同机制以及关键中间物种CHxO的表面迁移,实现了CO2加氢直接到低碳烯烃反应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的耦合。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氢源可以通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得,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发展前景。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新领域新区块新类型连获突破煤层气勘探开发一体化成果显著

2017年,煤层气公司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大胆预探,精细评价,勘探开发成果显著,在新领域、新区块、新类型连获突破。

瞄准新领域,新疆煤层气勘探取得实质性进展。新疆是煤层气公司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队伍最年轻的“战区”。肩负“突破新疆,早日实现煤层气战略接替新突破”的责任使命,新疆经理部完成阿1井钻井压裂工作,打响新疆煤层气勘探“第一枪”,后峡区块“三凹两凸”构造格局和煤层分布特征基本明晰,显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准东五彩湾地区勘探前景广阔,具备万亿立方米煤层气规模,已经初步优选5个煤层气有利含气区,为公司实现新疆煤层气接替提供了资源保证。

扩增新区块,致密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陕北区块迎难而上,主动出击,破解困局,跨出了艰难的一步。勘探工作取得新突破,河西地区实施钻井口口成功,压裂试气口口见气,特别是郝5井、郝6井山23亚段均喜获高产气流,高3井本溪组喜获高产气流,充分显示出陕北区块山西组、本溪组的勘探开发潜力。公共关系逐步向好,深化与延安能化合作、地方政府交流,积累了公共关系难题破解的新经验,初步形成了进得去、立得住、展得开的生动局面。

探索新类型,鄂东缘页岩气勘探见到重要苗头。大吉2-4井山西组泥页岩段试气日产8 254立方米,大吉27井泥页岩压裂试气日产2 200立方米。根据分析化验结果,页岩气的性质和开发价值已经得到证实。初步评价鄂东缘山2段页岩气资源量1.37万亿立方米,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28期)

工业互联网环境平台创造油气行业新纪元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油气行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近年来,国际油公司和油服公司已经将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自动化等多个技术领域的优势集合在一起,构建形成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平台。例如,斯伦贝谢推出了DELFI环境平台,BP公司正在打造数字能源平台,GE的Predix平台正在整合贝克休斯的上游数据。这些平台为油气从勘探到开发生产建立了全新的流程。这种基于海量数据和云计算,构建多专业可操作、数据共享的平台环境,可以为各专业、多流程数据、模型和解释建立公共工作空间,将团队、系统、软件、新旧数据输入到平台环境中,即可通过融合实现协作效果的最大化,规范、统一并整合勘探、开发、钻井等各个领域技术人员的业务。基于多学科专业知识储备,利用强大的数据库,使得建模、数值模拟、数据分析和预测等复杂的计算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和快捷。

油气工业互联网环境平台实现多学科交互融合和勘探开发一体化,节省了各环节衔接所造成的时间与成本损耗,促进了协同创新。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压缩感知地震勘探技术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近年来,针对地震采集成本高的难题,业内利用压缩感知技术对稀疏信号结构进行非规则采样,再对信号进行优化重建,实现高效低成本地震采集。国外公司及研究机构通过对压缩感知地震采集、处理和成像的多项研究,开发出一系列关键技术——非规则优化采样技术(NUOS)和压缩地震成像技术(CSI)。

NUOS技术是在压缩传感采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优化闭合循环设计而不是依靠随机方法建立最佳震源和检波器定位,减少震源和检波器的数量,并减少传感过程中的假频。CSI技术对非规则采样信号进行重建,在满足处理成像、AVO分析、时移地震分析的基础上,改进了混采数据分离质量。和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相比,采用NUOS技术和CSI技术进行地震勘探,能够大幅提高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效率,缩短施工周期。此外,压缩感知地震勘探技术将促进同步混合震源采集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混采地震勘探的主要技术。

目前,应用这套技术在北海、阿拉斯加和澳大利亚成功完成了地震勘探项目,克服了冬季可施工窗口小、项目规定施工期过短等难题,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19期)

中国石油天然气业务取得历史性突破国内产量首超千亿方

2月7日,记者从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获悉,中国石油2017年天然气业务取得历史性突破,产量达到1 03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3%,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占到国内天然气产量的70.1%、消费量的44%,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建设美丽中国增添“底气”。

据测算,1 000亿立方米燃烧值接近于1亿吨石油,相当于替代国内1.33亿吨煤炭,也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2亿吨、二氧化硫220万吨。按一棵树每年吸收100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相当于新植14.2亿棵树。

对于中国石油来说,天然气突破千亿立方米也具有里程碑意义。记者在勘探与生产分公司采访时了解到,这意味中国石油稳油增气取得阶段性成果,天然气在油气结构中占比达到46.4%,逼近半壁江山,成为中国石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效益贡献点。

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重回两位数增长,总消费量同比增长约17%,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克服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效益开发难度加大等诸多挑战,积极推进从重产量向产量效益并重、从重地质储量向重经济可采储量、从靠投资拉动向靠创新驱动、从传统生产向精益生产“四个转变”,突出高效勘探、低成本开发、加快天然气和绿色安全发展“四大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天然气业务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稳步推进常规天然气开发,形成了长庆、塔里木、西南三个年产规模超200亿立方米的大气区;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领域,按照勘探开发一体化思路,加快非常规资源的开发,积极实施长宁、威远、昭通年产120亿立方米页岩气开发方案,煤层气产量稳步上升。

产量持续增长得益于“厚家底”。近年来,中国石油大打勘探开发进攻仗,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储量连续11年超过4 000亿立方米,为天然气产量的持续增长奠定资源基础。同时,不断提升精细管理和调控水平,加大天然气开发前期评价投入,为天然气持续上产筑牢基石。

天然气产量首破千亿立方米,科技增气是一大看点。过去的一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上产、稳产关键技术取得新进展,创立了复杂储层气水渗流实验评价技术体系、发展完善深层碳酸盐岩高产气井评价、持续攻关页岩气开发主体技术等领先技术,天然气上产的“科技含量”不断跃升。

在立足国内的同时,中国石油积极运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提升国内天然气供应保障系数。2017年,中国石油海外天然气权益产量达到254.5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塔里木油田。积极开展国际贸易,通过四大战略通道进口天然气超过500亿立方米,为天然气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31期)

我国学者发现神奇“点铁成氢”技术

我国专家从实验时的一次“偶然失误”中找到突破口,利用新方法实现低成本的材料加氢相变,发明了堪称神奇的“点铁成氢”技术。这对开发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及促进基础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邹崇文、教授江俊等人合作研究的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二氧化钒在68摄氏度时,会表现出数个量级的电阻突变和显著的红外/THz开关效应,在相变存储器、红外激光防护、“智能窗”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其相对过高的相变温度成为限制应用的瓶颈。

近期,邹崇文研究组博士生陈宇粮在一次用硫酸溶液清洗消除二氧化钒薄膜残余的实验中,不小心用不耐腐蚀的铁镊子夹取了二氧化钒薄膜样品进入酸溶液。这次偶然失误却得到大发现:通常塑料镊子夹取的二氧化钒薄膜在酸溶液中几分钟就会完全腐蚀,而这次仅被铁镊子夹了一角的整片二氧化钒薄膜却在硫酸中安然无恙。

进一步实验发现,在浸入酸性溶液的外延二氧化钒薄膜表面贴附一颗金属颗粒,不但可实现大面积的二氧化钒薄膜表面抗酸溶液腐蚀,还能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二氧化钒材料加氢,进而很容易改变二氧化钒的电子态实现从绝缘-金属-绝缘的三阶段依次相变。这种相变过程具有极其快速的扩散效应,因而仅用直径1毫米的极小金属颗粒,就可使直径两英寸的二氧化钒外延薄膜抗腐蚀并金属化,从而达到类似“点石成金”的“点铁成氢”效果。

据介绍,该研究预测揭示现象背后的电子—质子协同掺杂机理,发展了一种能更好兼容常规温和环境的掺杂方式,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摘自宁夏日报第21445期)

长庆采油十厂精细管控降本增效

“通过精细管控和优化技术,采取改进工艺措施、注水站降回流节电、管道内防腐延长寿命等7项举措,每年可直接或间接节约成本达2 000余万元。”3月5日,长庆采油十厂厂长吴宗福介绍。

长庆采油十厂把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作为推动发展的有效途径,去年至目前,通过引入优质工艺,加强质量监控,修复抽油泵1 894台、油管16.8万米、抽油杆13.3万米,节约新料购置成本1 189万元。

采油十厂在构建和完善降本增效机制上下功夫,创新管理方法,强化实施预算刚性约束,突出降本增效措施效果。同时,深挖燃料费、电费、运费、井下作业费、维护修理费等费用的控降潜力,探索推行项目化管理,力争突破10%的降幅。

五蛟作业区实施电费管理“四步法”,将预算指标、费用定额等详细分解到井区、岗位,月控降费用40余万元。华庆作业区结合三叠系油井气油比高等特点,自主研发新型节能井筒加热系统,实现了井筒和管线零加药、无热洗车热洗,年节省清蜡剂费用21.42万元。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8-02-07)

聚合物胶体直接应用新突破

3月5日,记者从大庆炼化公司聚合物一厂生产管理例会上获悉,这个厂聚丙烯酰胺胶体直接应用技术在大庆油田工业化试验实现新突破。经过一个月调整,装置实现了连续平稳运行。此技术的开发成功,对于缩短聚丙烯酰胺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大庆炼化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聚丙烯酰胺生产厂家,年产量约14万吨,在满足大庆油田生产需要的同时,供应国内外油田的需求,其销售产品均为聚丙烯酰胺干粉,生产流程工序复杂。产品的主要优点是固含量高,溶解速度快,但生产流程长、尤其是造粒和干燥工序是制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导致生产成本增高,同时,干燥和研磨包装部分是装置粉尘的主要来源,对装置内外环境影响很大。由于该产品在油田应用时还要进行二次溶解,造成了能源和水资源的重复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该公司打破常规转变思路,积极寻找节能降耗新的突破口,他们结合油田的使用流程,大胆提出了只保留聚丙烯酰胺生产流程中前两道生产工序,直接用胶体供应油田的想法。流程的缩短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缩减了人工成本,还杜绝了粉尘对生产环境的影响。在经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他们和大庆油田公司共同组成技术攻关组,对聚丙烯酰胺胶体产品在油田直接应用技术进行了攻关和研究。

据悉,这个项目自2015年开始研究,通过实验室小试、中试、矿场试验,成功解决了聚丙烯酰胺胶体溶胀、溶解、熟化、胶体配制浓度及溶液质量控制问题,开发出了适用于高溶胀胶粒溶解的工艺和设备。今年年初,胶体试验项目组对前期试验进行总结分析,将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集中处理,为连续试验做好准备工作。

1月3日,正式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通过摸索和调整装置实现平稳运行,每天溶解聚丙烯酰胺胶体13批,完成400~480立方米5 000 PPM聚丙烯酰胺母液配制及注入。下一步将对装置的可靠性、连续性进行考验,为油田推广应用积累试验数据和经验。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46期)

201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6.5亿千瓦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28日表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6.5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比重达36.6%;发电量1.7万亿千瓦时,占比26.4%;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我国把发展清洁能源作为实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确定了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20%的目标。

据刘宝华介绍,2017年我国水能利用率达到96%左右;风电、光伏发电在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大幅提升的同时,均实现弃电量和弃电率“双降”,弃风率、弃光率分别下降5.2和4.3个百分点;核电年利用率达7 100小时。

“我国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在快速发展中不断提升,弃风率弃光率在快速增长中迅速下降,但整体消纳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刘宝华说,今年要取得明显成效,三年基本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问题,把弃风弃光弃水情况控制在合理限度以内。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46期)

大庆油田深耕发展攻坚不止

2月10日,大庆油田采油一厂打响春节前攻坚战,“重量级”区块——北一区断东西部高台子区块产能井提前一个月全部完钻,成为大庆油田生产经营开年“上紧弦”的缩影。

打造新动能,培育新优势,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大庆油田全面推进“一二六三”系统工程,即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把握深化企业改革和持续提质增效两条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工程、人才强企工程、市场拓展工程、数字油田工程、重点治理工程、基础管理工程六大工程,谱写标杆旗帜新篇章、百年油田新篇章、融合共享新篇章。

2018年,大庆油田将在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攻坚:深化关键业务改革,加快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移交,积极借鉴电力业务改革经验,探索重组改制有效途径,继续抓好物探业务专业化重组,确保平稳顺利移交;启动两级机关改革,坚持“瘦身”与“健体”相结合,着力打造精干高效、运转顺畅、协调有力的组织运行体系。推进经营机制改革,完善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政策,进一步扩范围、扩规模、扩权力。加强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突出效益效率在分配中的主导地位。

大庆油田持续推进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着力打造成本竞争优势,不断改善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突出效益勘探,进一步加快资源有序接替;推进精准开发,进一步构建稳油增气格局;大力开拓市场,进一步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坚持统筹协调,进一步推动未上市整体发展;实施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快科技攻关步伐;精细管理挖潜,进一步提升质量效益水平。面对产量压力、效益压力、改革压力,大庆石油人从“压力山大”到不断翻越“压力大山”,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新创造,坚守奋进,推进新时代油田高质量发展。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8-02-04)

国际能源署预计美国将成全球最大产油国

国际能源署(IEA)27日表示,最迟到2019年,美国将取代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

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在东京表示,美国即便不是在今年,明年也将会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原油生产国,而美国繁荣的页岩油生产将继续影响全球市场。他不认为美国石油产量会在2020年之前触顶,也不认为未来四至五年会下滑。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数据也显示,截至去年底,美国原油产量突破1 000万桶/日,为1970年以来首次出现,超过了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的产油量。预计到2018年结束时,美国石油产量将超越1 100万桶/日。而俄罗斯石油产量为略低于1 100万桶/日。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46期)

长庆油田新年油气产量超目标运行

2月4日记者获悉,1月份长庆油田累计生产油气当量474.163万吨,同比多生产2.9万吨。日均生产油气当量与年5 000万吨稳产目标相比超出1.597万吨。

进入5 000万吨油气当量第6个生产年的长庆油田,面临油气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含水量上升快、勘探难度大、安全环保压力大、剩余资源劣质化程度严重等诸多不利因素,加上今年年初以来,一波又一波的暴雪袭击,使油气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困难面前,长庆油田围绕“稳油增气、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起好步、开好局。

1月上旬,长庆油田遭暴雪袭击,大部分井站道路受阻,油气区气温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长庆油田启动雪天生产应急预案,所属各单位第一时间成立了100多个生产突击和保障小组,组织3万多名员工清除道路和生产现场的积雪,保证千里油区道路安全畅通和生产作业正常进行。

陕北、内蒙古、陇东等主力油气生产区域,严格执行特殊天气领导干部24小时值班和2小时汇报联系制度,加密特殊天气巡检和信息联络频次,加大管线巡查力度,加强输油输气管线升温降压和设施设备防冻工作,做到“不冻坏一台设备,不冻堵一条管线,不冻停一口油气井”。在暴雪影响最严重的时段,长庆油田天然气日产量仍然保持在1亿立方米以上高位运行。

承担冬季天然气保供任务的靖边、榆林、苏里格、子洲、神木五大主力气田,一方面抗雪,一方面充分挖掘气井潜力,提高产气量。其中,年产气量达80亿立方米以上的采气一厂,日产气量达到2 500万立方米的历史最高点,全厂1 300余口气井全部投入冬供阵营,9个作业区、5座净化厂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有力保证了北京、西安等城市用户温暖过冬。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8-02-05)

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强劲

国际能源署5日在美国休斯敦发布石油市场展望报告时表示,未来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强劲。

为期5天的“剑桥能源周”会议5日在美南部城市休斯敦开幕。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在首场记者会上发布未来5年石油市场展望报告时说,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强劲,其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石油需求增长量将占世界需求增长总量的一半。

报告还指出,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产量未来5年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美国、巴西、加拿大和挪威的产量增长尤为强劲。报告说,页岩油产量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石油产量增长的最主要来源之一。

在油价方面,报告认为,未来5年国际油价不太可能出现大幅上涨,预计将维持在每桶60美元左右,但不排除一旦某些产油国出现不稳定状况,短时间油价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本次“剑桥能源周”会议的主题为“临界点:新能源未来的战略”,来自世界各地的3 000多名政府官员和能源界人士参加本次会议。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7049期)

大庆炼化高效产品再创多项历史新高

大庆炼化公司润滑油厂石蜡成型车间传出捷报。2017年,石蜡产品产量以100%的合格率突破12万吨大关,综合能耗以每吨14.21千克标油的新低点触底。

作为公司创效盈利的生力军,石蜡成型车间将经济效益牢牢挂钩在提高质量和节能降耗上,以技术为纽带,营造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优势。

这个车间抓住采样、脱水、过滤、称重等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标准化管理,通过三级质量抽检、脱水双确认、喷码追踪、定期清秤等办法进行精准控制,发现违规操作和多个质量问题,抓大不放小,逐级追究责任,使产品质量从根源上得到保障,与高产稳产同步实现了产品出厂合格率100%。

在长周期生产运行过程中,石蜡上产面对的最大困难是设备故障率升高、维修耗时等问题,充分利用停机抢修时间做好转动设备的维护保养,降低故障发生率;坚持收集员工在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好经验和好点子进行推广,每周培训操作技术,提高操作平稳率;严格监控生产一线安全操作行为,杜绝个别人员盲目追逐产量的违章现象,确保生产安全平稳等等。截至去年年底,累计生产优质石蜡产品12.4万吨,完成年计划105.46%。

为了挖掘潜力,这个车间坚持走技改技措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路子。通过引进新型滚筒成型机弥补了粒蜡成型设备老化、故障率高的节能劣势,为粒蜡生产打开一扇低成本投入、高效率产出的大门,并通过推进粒蜡空冷改造运行,在冬季代替冷水机成为粒蜡冷换先锋,每天节电约2 200千瓦时。通过改造脱水流程提高了液蜡脱水效率,降低了蒸汽频繁吹扫的损耗;通过采取1号板蜡自然冷却的管理措施,每天节电约4 000千瓦时;通过冷水泵提量改造,每天节电约1 100千瓦时。一系列创新发展措施推动生产能耗持续降低。截至去年年末,这个车间综合能耗每吨14.21千克标油,比年计划低每吨1.10千克标油,比去年同期低每吨1.37千克标油。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8-02-11)

2018年剑桥能源周深度聚焦行业发展挑战美国抛出“新能源现实主义”政策

有着“能源达沃斯”之称的第37届“剑桥能源周”年会(CERAWEEK)于3月5日在美国休斯顿开幕。今年“剑桥能源周”的主题是:“临界点:新能源未来的战略”。来自70多个国家、超过3 500名代表参会,其中包括30位能源部长和其他政府官员,以及全球石油巨头的掌门人、高管和能源行业的战略研究、规划、业务拓展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此次能源周将举办180场全体大会和各类专题研讨会,将有400多名公司代表、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在会上分享他们的观点。

本次能源周为代表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深刻的战略及投资视角——关于全球性、区域性以及能源行业内出现的各种挑战。这从今年年会的主题“临界点”取意可以看出端倪。从前3天的会议内容来看,与会代表们和演讲嘉宾们主要从近期油气市场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石油价格、技术创新、环保与碳排放、新能源、油气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各自“临界点”所在,以及能源行业未来对人力资源和专业技能的需求等。

本届会议的另一大特点是,对当前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除了在议程中加入十多场有关技术创新的分论坛,会议主办方——IHS Markit公司还在会议酒店专门设立供会议代表们体验的“创新集市”,将行业变革中的商业模式及新兴科技——从数字化到区块链、机器人系统、增材制造、存储及移动技术——对当前及未来能源行业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展现在会议代表们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能源部长、内政部长、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主席等政府高官悉数到会。美国能源部长里克·佩里在3月7日的全体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美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能源政策可以概括为“新能源现实主义”。他指出:“美国今后的能源政策将回归到‘现实主义’的政策上来,更多的依靠国内能源,更多依靠技术创新(例如页岩油气的开发)来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同时,我们不是要去除化石能源,而是能清洁、更高效地利用化石能源,要让能源产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力,解决更多就业问题。”这是美国政府高官第一次就美国未来能源政策进行定位,并进行明确阐述。言下之意,美国的“新能源现实主义”将区别于奥巴马政府实际更多依靠可再生能源、依靠国际合作和国际机制的“自由主义”政策。

中国石油集团此次派出了由政策研究室、规划计划部、国际部以及经济技术研究院等相关院所组成的团队参加会议。3月8日,大会核心主持人、IHS Markit公司副董事长丹尼尔·耶金会见了中国石油代表团一行,双方就中国天然气及LNG市场、中美能源贸易与投资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猜你喜欢

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石油石化展会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石油过剩:一桶油如何突然跌至负值
勘探石油
石油:石油是否在走向政治化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通识少年“种”石油
石油PK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