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2018-03-26章柏成

成功 2018年10期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交际

罗 姣 章柏成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4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下,所谓的全球文化以及西方文化霸权威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因此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延续民族文化的命脉,既是国家的需要,更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目前,很多语言学习者对西方文化略知一二,但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反倒不甚了解,更不用说用英语把他们表达出来并促进其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与交流。高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的现象,障碍了跨文化交际活动。

一、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2018《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方面分别提出学生应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普遍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张晓书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缺乏文化理念,学生成为被动的语言信息接受者,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潜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也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但为目的语文化的传播与交际造成障碍,而且,也使得母语文化传播和交流沦为空谈(张晓书,2013)。针对目前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应当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述能力的培养(郭佳,2011)。

在中国与世界融入不断加深的今天,高校英语教学仍普遍存在以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为主,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的现象;大学生的学习侧重以英美文化为主,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不符合《国标》的要求,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缺失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的见解不同,但都包含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两大系统(高永晨,2016)。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首先会导致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不足。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储备自然就谈不上跨文化技能,只有掌握了母语文化,然后将其转换为目的语,进而与目的语文化进行互动和交流。充分的母语文化理论知识的输入是进行跨文化实践的前提。我国学者高永晨从事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为:意识>态度>技能>策略>思辨>知识(同上)。可见,大学生有着较好的跨文化意识和态度,但是跨文化交际知识较欠缺。

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但要拥有一定的语言技能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更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以英语为媒介向国外友人传播中国文化(彭云鹏,2010)。

三、如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许多高校没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英文教材也几乎不会包含太多中国文化知识,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很少会系统的学习中国文化,更不用提及跨文化实践以及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首先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或者在其他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学习模块。

在教材编写方面,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质量就没有保障,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就无法得以实现。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编著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高质量的教材是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理解和传播的前提之一。

另外,我们应该注重教师及学生对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好的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教师则会不断努力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则会有意识地关注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自主自觉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

当然,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监督机制——教学评估。对教与学的母语文化要素设计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督促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

本研究意在讨论高校英语教学中如何既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的提高,又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渗透。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及教师和学生等层面,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实现母语文化的传播及其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母语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