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 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

2018-03-25黄艳丽董艳涛

读写算 2018年21期
关键词:高效能以生为本

黄艳丽 董艳涛

摘 要 教育的本质是以生为本,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高低,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以生为本;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效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1-0203-01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高效教育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所以,课堂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就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本学年我针对“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行了专项观察,分别观察了七、八、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共20节课。通过课堂观察,我对“以生为本,学生课堂参与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我眼中的学生参与度

所谓学生的参与度是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程度。它是判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落实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如何的主要指标。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1)课堂学生参与度=发言学生数/全体学生数×100%;(2)课堂学生参与度=学生活动时间/上课时间×100%。从以上算式可以看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可以概括为: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员的参与的程度和提高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发言或活动的程度。学生参与度的提高要做的“三个参与”即全员参、全程参与、有效参与。通过观察、统计发现多数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都在90%以上,部分班级达到100%。但是通过深入思考我也发现,这种计算学生参与度的办法是有缺陷的。如一节课上一名学生在某一时间段被点叫发言,这就算是该生参与了课堂,可是该生接下来的时间是否还能积极主动参与呢?

二、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原因

通过观察发现:(1)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不同,有的善听,有的好说;(2)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时段不同,时长也不同;如:复习导入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般也是积极参与;而在探求新知、领悟表达环节参与明显不够;而小组合作阶段学生普遍参与性高;(3)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效度也不同。总之,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因素很多,除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严重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那么教师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因素有哪些呢?通过观课汇总了以下三点:

(一)教师控制提问,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非纸笔型评价手段,也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最普遍的方式。提问由教师来主导,反馈也是由教师来进行,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在有四五十人的班级中,这种组织方式的直接后果是:教师提问时,只有个别学生得到了回答的机会,其他学生则只是旁听,课堂教学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缺乏趣味性和层次性,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效果,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仍然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点,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心理、认识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考虑不够,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学生参与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教学实效性很差。

(三)小组构建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参与度低。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说:开始小组讨论时,学生便条件反射似的迅速回头,上下桌的同学就讨论开始了。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似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但当你深入小组仔细倾听,却发现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在干什么,很多是当老师叫“停”时,有的小组分工还没完成,徒有一些热闹罢了;还有的小组仍然是优秀生独霸小组讨论的“话语权”,请他同学都做了听众。这就暴露出了两个问题:(1)对于小组合作采取何种方式,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往往含糊不清,最终只能人云亦云。(2)教师往往忽视编组策略,造成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表面上是全体参与,实质上是好学生说了算,程度差的学生只能袖手旁观。

三、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过程中展开学习,遇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新问题,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到高,从本学科到跨学科,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进行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与碰撞。

(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文本知识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提升自身素养的载体。教学中,要尽心设计教学活动,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更要体现教育性,让学习者亲身经历并与學科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通过经验获得重构知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都是在学科活动中养成的。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不容忽视。核心素养的落实,从教育评价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依据。新的评价体系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以生为本,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只有真正地关注活动的实效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提高课堂教学高效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金玉.课堂教学的革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05).

猜你喜欢

高效能以生为本
基于Cortex—M3单片机的高效智能调光台灯设计
以生为本视野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导读
浅析高效能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