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的探究精神

2018-03-22黄秋霞

魅力中国 2018年39期
关键词:科学课观察效率

黄秋霞

摘要:《科学》课重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老师要着重立足课本,引导孩子发挥自身潜力,不断培养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观察;实验;效率;创新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试验为主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这门学科的教学应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不断观察和试验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科学小试验探究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试验操作技能,更深层次的是让学生在熟悉操作和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思考,从失败中找寻原因,想办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试验教学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提高学生科学试验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提高科学试验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课》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本着以实验为基础的原则,认真做好每个实验,并指导学生加以训练。如在《溶解》一课的试验教学中,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并熟记于心,教师演示完毕后,选一、二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教师适时指导,从而进行归纳总结试验成败的关键。让学生分组设计《溶解与不溶解》的对试验,从中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加实验,通过总结再到书面,以鲜明的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严格试验操作的规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在课堂上,教师演示实验的规范操作,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行动学生可以观察模仿、领悟、评判,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学生的态度和做法。如在《溶解》一实验中,有的教师让学生溶解后的糖水,端着烧杯就递给学生喝,此法不规范,而且使错误的,尝溶解的糖水应用干净的筷子沾一下糖水放入口中试尝即可。因此,教师演示时,要注意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哪怕是一细微之处也不容忽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要严格要求规范,错了必须重做,纠正错误及不规范的地方,然后大家再集体评判,以此达到目的为止。通过让学生上台演示,让其他学生评判,然后分析失误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规范操作,又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基本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潜在的育人功能。

三、提高实验效率,培养学生健康务实的心理

反复的实验可以提高慢慢减少差错率,而实验的严谨性可以锻炼学生的踏实、求真心理。健康的心理素养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素质对获取新知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科学试验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实验操作基本功的训练,扎实备课、认真上课,实验前教师要反复实验确保实验成功。教师要以自己精湛的实验操作技术去指导学生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操作,反复实验,耐心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四、鼓励学生多多探究,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老师的激发和培养,创新源于问题,源于对问题的追求、探索,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无论课堂内外,少儿都会对一些新鲜事物发生强烈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去发现。如在上《种子的萌发》一文中,告诉学生只有好的种子才会发芽。但是有一位同学无意中发现了一粒被虫蛀过的玉米发芽了,他如获至宝,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跑着拿来给我看,我鼓励他继续花一些时间收集被虫蛀过的种子进行发芽实验,然后进行解剖、观察。他经过努力,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种子的胚根没有被虫蛀坏,那么这些种子有可能发芽。”我告诉他,科学家们也是像他那样搞实验研究的,将来也希望他成为科学家。顿时,他脸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探究、创新,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

五、把握教材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教育的成功之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知识面宽,思想性强,又联系儿童生活,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还串联了《科学》科目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小学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不但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教材感染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对《科学》的学习,了解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一些信息。教材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能亲自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的教学内容,观察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了內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了难以适度,分量适当。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传授相关的自然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他们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激发兴趣,是使学生学好《科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内在动力,并使其集中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思维,进入学习状态。

六、挖掘《科学》的思想性,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科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这是这个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教材内容十分广泛,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在进行观察、试验、动手操作的时候,应着重加强爱国主义、自然科学和科学态度教育,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

如讲授《卵石的形成》时,应首先把学生引入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地大物博。有无数的石山大川,无数的旅游胜地。当人们在河流下观光游览时,常常会发现许多各种大小的卵石。赤水河边的雨花石(出示几块雨花石给学生传看)。当我们欣赏这些美丽的石头时,我们会感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这样讲授能让学生陶醉于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畅想中,激发无限的爱国热情,从而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在《科学》教学中,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科学课观察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难忘的科学课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