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要靠祖国补“文化短板”

2018-03-21白云怡

环球时报 2018-03-21
关键词:西九龙戏曲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 白云怡

辉煌灿烂又包容博大的文化艺术,或许是时代对一个伟大城市的最高评价之一。尤其对于已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香港而言,成为“文化天堂”是未来延续并升华这座国际大都市传奇的又一机会。而在这个过程中,即将落成的西九龙文化区或许将成为这颗“东方之珠”上最美的一抹华彩。日前,《环球时报》对港区全国政协常委、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西九文化区将如何打造香港“文化名片”,以及香港将如何通过艺术成为一座“更伟大的城市”。

环球时报:有关西九龙文化区建设的最新进展,您有没有什么消息可以分享给我们?

唐英年:整个西九龙文化区现在都正在全力建设中,今年年底我们将率先落成一个戏曲中心,中国传统的粤剧、京剧、川剧、昆曲都会通过这个中心传播到香港以及更广阔的海外。接下来2020年,我们将预计落成一个M+当代艺术馆,它将会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展览馆,坐拥6.5万平方米的规模,可比肩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差不多同时落成的还有一个“黑盒子剧场”,这将会是一个中型的表演场地,主要将用来给青年人做一些艺术尝试。2022年,一个微缩版“故宫博物院”将在区内落成。至此,整个文化区将完整汇集“古、今、中、外”这四个字所代表的所有文化元素。未来5年,我们将初步建成一个集结一系列世界级文化、艺术、潮流及大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主要场地。

环球时报:您提到文化区首个主要表演艺术场地是戏曲中心。选择“戏曲”先行作为文化区的重点项目,主要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唐英年:将“戏曲”作为先行的重点项目主要是考虑到“传承”二字,准确地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这个戏曲中心位于广深港高铁总站旁边,也是走向尖沙咀商业中心区的必经之路,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让各国各地来港的游客一走出车站就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粤剧在香港普通市民间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

环球时报:我们都知道香港寸土寸金,为什么西九龙这么大一块地会全部交给“文化”?

唐英年:我们很希望西九龙文化区能够打造一张世界级的香港文化名片,引领香港未来的转型历程。回顾过去100年,香港从一个小小的渔港发展为一个工业中心,又从工业中心转型为贸易中心,现在又成为金融和服务业中心。香港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我想特区政府也应该很赞同,香港应当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之城,这和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样的。

环球时报:您觉得要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之城,香港有哪些优势,还有哪些不足和挑战?

唐英年:我认为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整个社会氛围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可以给予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充分的生长空间。

香港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这一方面可能意味着香港的文化底蕴不是很足,但另一方面,年轻也可以让香港更有活力,这恰恰也是我们比伦敦和纽约更有优势的地方。我觉得香港现在最大的挑战可能在于人口,香港只有700多万人口,这可能不够支撑起一座“国际文化之都”。不过,好在香港有整个中国作为后盾,祖国的13亿民众中不仅有很多文化艺术专才,更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绵长的历史,香港可以成为中国作为文化强国“文艺走出去”的窗口与平台。要知道香港对外界尤其是西方讲故事的能力一直很强,每年1500万访港国际游客更是让香港有良好的条件实现中华文化对海外的传播。

环球时报:香港“小故宫”的建设过程一直存在争议,比如“绕过立法会”“欠缺咨询”、应建“香港本土文化博物馆”等等,您怎么看这些声音?

唐英年:事实上,香港一直对发展本土文化非常重视,西九文化区中的M+艺术馆就是当代本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载体。但我们需要看到,香港的本土文化并不足以来做一整个文化区,而且本土文化也缺少古典这一块,为何不能背靠祖国来补上这个短板呢?

至于一些争议,我认为此前持批评态度的这些人内心应该也很清楚“小故宫”对整个香港的意义所在,他们的挑剔更多是在程序上,而且现在这种争议的声音已经几乎没有了。

环球时报:您觉得未来内地和香港还应推动什么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增强港人对祖国的文化认同感?

唐英年: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人才互通,香港未来不仅应该像现在一样邀请部分内地艺术家来香港展出作品,还应该邀请他们在香港居住一段时间并做一些创作。此外,内地和香港也应当通过项目制进行更多互动,比如邀请内地京剧团、昆曲团定期到港表演等。▲

猜你喜欢

西九龙戏曲环球时报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赶过节
乘高铁“越站到港”将被重罚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将实行“一地两检”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