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话语的全球本土化传播策略
——以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海外发行为例

2018-03-21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本土化

冯 薇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 中国纪录片的海外发行窘境及全球本土化概念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展现,并且以展现真实为本质从而引发观众思考的一种艺术形式。较之电视剧、电影等时效性极强的作品,纪录片的播放周期一般长达10年,其内容真实性比其他文艺作品具有更高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纪录片的海外发行效果却不甚理想,在全球化进程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出口国家也局限于东南亚华人区的华语电视台,对欧美主流受众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由于故事性、观赏性差强人意、节奏缓慢拖沓、解说词的宣讲性及忽视文化差异等问题,许多中国本土制作的纪录片无法进军海外市场,大部分不得不重新剪辑、组接之后才能勉强打入国际电视媒体市场。相对于国内每年生产纪录片约3 000-4 000部的市场而言,真正能够“走出去”的中国纪录片比例还非常之低[1]。与国产纪录片惨淡的全球化营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际一流纪录片产品在我国却大行其道,Discovery频道、BBC公司的许多纪录片对中国观众而言耳熟能详,几乎家喻户晓。

学界认为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面临两大现实困境。一是叙述风格的差异化表达。中国纪录片比较内敛含蓄,而西方纪录片主要以故事化的表达为主。二是记录内容的多元跨越。[2]在时间维度上,中国纪录片更多的是梳理历史发展的状况,难以受到欧美观众的青睐。然而我国拍摄于2010-2011年、2012年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2)》(以下简称《舌尖》)在国内外获得空前成功,中国纪录片在全球化营销中的窘境才得以有些改善。《舌尖1》成为2012年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冠军,截至2013年1月,海外发行额即达到226万美元,创造了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高纪录,销售范围突破韩国、东南亚传统市场,成功打入对纪录片购买谨慎的日本及德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市场[3]。究其原因,全球化本土化策略是《舌尖》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其成功的奥秘所在。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崛起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在国际得到赞同与响应,一个急迫而现实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中国政府与媒体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如何学会使用“全球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如何有效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我国的话语权,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摆在外宣工作者面前一个严肃而迫切的政治任务。

全球本土化*全球本土化概念辩证地表现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和亲和力, 它说明全球本土化实际上就是在不完全丧失自己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 承认自己的文化可以是一个更大的文化的组成成分。这同时也意味着各地存在着超越自己文化的本土语境而成为一种更大的文化的内在诉求[4]。(glocalization)的概念源于市场营销领域,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于《哈佛商业评论》中,它描述的是全球产品、模式、文本适应本土市场环境的方式。Glocalization一词是 globalization(全球化)一词与localization(本土化)一词巧妙拼接融合而来。美国学者罗伯森将全球本土化定义为普遍的特殊化与特殊的普遍化同时存在的双向趋势,他认为,全球化不可能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无法阻挡全球化浪潮[5]。在文化领域,全球本土化指文化实践、文化变革过程中全球性与本土性力量消长的辩证过程,全球本土化强调全球性与本土性的互动,强调全球性与本土性互相依存的关系[6]。对于这样一个理论术语,孙有中与吴东英强调到:“以全球本土化的视角研究跨文化问题,我们的关注点不只是文化间的相同性或相异性,而是相同性暨变异性”[6]。全球本土化从理论上改变了全球化的单维思考方式,打开了通向多元相对主义的思维路径,进一步使全球化理论发生跨文化比较转向[7]。在当今全球化加速时代,出色的纪录片一定兼具跨文化的国际特征及本土化特征,在讲故事之外还须具备浓厚的人文关怀,唯此才能深刻打动人心,在全球观众中制造出“才下舌尖,已上心间”的情感共鸣。本文将以全球本土化视角对《舌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及在全球语境中的话语重构整合作深入探讨,以期回答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所提出的现实问题。

二 选题与立意的全球本土化

纪录片《舌尖》的选题彰显全球本土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味当先,美食主题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全球普适性不言而喻。英国社会学家Bauman指出,现代性的本质是流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范围内的资本、资源、自然、人文化观念都处于一种长期流动的状态中[8]。而美食作为特色极其鲜明的一种文化符号在日益加速的跨文化交流中变得举足轻重。究根结底,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无法直接碰撞,而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

一种文化中的人与另一种文化中的人在互动期间,食物是一个无法绕开而又异常有趣的题材。异域美食不失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跨文化传播题材。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美食资源极为丰富。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挖掘的是本土文化资本,各式各样富有浓郁地方本土特色的中国美食与食材的守护人、寻访人、制作人交织构成一幅幅真实感人的中国小人物生活画卷,折射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社会变迁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如本土传统生活方式的落寞与对传统价值观与文化身份的重新思考。正如该片总导演陈晓卿先生所言,纪录片《舌尖》旨在讲述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舌尖》讲述的是中国食物、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多元关系,其主题与框架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定位,既是世界了解、解读中国历史与现状的一面镜子,也是解决中国当今社会问题钉子的一把锤子*纪录片创始人John Grierson曾认为纪录片创作者要把纪录片当作一把改造自然的锤子而不仅是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舌尖》的主题与其说是美食,不如说是社会批判,拷问中国社会的传统性如何应对全球化进程?解说词有许多表述,例如:

香港繁华依旧,但最奢侈最时尚的已不再是豪宅广厦,而是最简单的田园。如何顺应自然传统,在内地也许可以找到更多的样本。

逆城市化生活,清静的日子,新鲜的空气,和睦的邻居,天然食材的饭菜,大理的生活体验让史续霞和丈夫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2013年初,两人辞去北京的工作移居大理。

以上两例中“如何顺应自然传统,逆城市化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是《舌尖》拷问本土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进程的良证。

对制作人的访谈印证了《舌尖》的全球本土化定位。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直言:“在这部纪录片(《舌尖》)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力求通过国际化与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总导演陈晓卿坦言:“为了站在更加国际化的角度,去繁化简,本片的节奏更加贴近国际观众的欣赏品味。”

三 话语叙事风格的全球本土化

(一)叙事风格

纪录片《舌尖》在叙事手法上放弃了中式媒体一贯采用的和谐导向与中国纪录片平铺直叙、节奏缓慢的话语叙事风格,借鉴了故事性(storytelling)的国际主流媒体叙事方式,而故事性具有冲突式、悬念性、穿插叙事、煽情性、节奏明快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观众的“胃口”,使内容吸引性和观众融入性(engagement)显著提高。民间童谣中讲故事的概念最早被政治家及其团队在竞选中借用,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商业营销与媒体制作中,讲故事是国际纪录片叙事的主流方式。Donovan指出,常用的讲故事叙事技巧有引发事件(inciting incident)、制造悬念(suspense)、制造冲突(conflicts)、转移注意力(a red herring)、解决纷争(troubleshooting)和天外救星(Deus ex Machina)[9]等。

引发事件位于故事开篇,预示主人公命运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刻即将到来。如《舌尖2》第一集开篇交代19岁藏族少年白马占堆不得不给高中毕业的弟弟筹措大学学费,这一情节就是典型的引发事件,导出之后他为什么爬到40米高的大树顶端采集野蜂蜜。引发事件自然巧妙引出故事,在故事开始30秒内就紧紧吸引住观众。制造悬念的叙事技巧在《舌尖》中也被广泛使用,每一集都通过悬念推进展开故事,从而牢牢掌控观众的情感起伏。研究发现,悬念主要有三种。一是时间的紧迫性,二是事件成败的不确定性,三是主人公命运潜藏危机。如“雷笋保险时间极短,一早一晚滋味便大打折扣。过夜再吃,已有隔世之感(《舌尖》第3集·时节)”体现出时间急迫。“台风初歇,张北根夫妇要到更远的海区碰碰运气。凭借山石的错叠,判断石斑鱼的藏身之地,万山岛上没有人比张北根更了解这个秘密(《舌尖2》第6集·秘境)”与“白马选了一根藤条,将自己和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舌尖2》第1集·脚步)则分别渲染出输赢成败一瞬间的紧张性与主人公命悬一线的刺激感。制造冲突也是西方媒体常用的叙事手段,《舌尖》通过一对突出的矛盾二元体,即全球化进程中现代对传统的取代破坏以及传统对现代的顽强抵制来打动观众,推进故事再上台阶。如前者体现于“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舌尖1》第1集·自然的馈赠),而后者体现于 “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着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同上)。

(二)话语表达

吴东英指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话语杂糅策略不容忽视:话语改适转换(discursive appropriation)与话语整合创新(discursive reinvention)[10]。话语改适转换指的是当某话语形式越界在另一言语社区或社会实践中践行时,其话语形式会产生改变以适应新言语社区的需要以及习惯。话语整合创新则指的是对至少两个不同文化或者言语社区中的话语元素进行不断的选择、再阐释及重组,从而使之能够在某一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传播中获得重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为更好阐释清晰两种话语杂糅策略,吴东英使用了一对形象的比喻:话语改适转换是一种物理变化,而话语整合创新则是一种化学变化[10]。物理变化指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或形式并存,而化学变化则生成一种新的有机合成文化,且无法分离出其中的组成元素。张乐金与吴东英通过对《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的研究发现,在该片中既有话语改适转换也有话语整合创新[11]。吴东英通过对美国《时尚》杂志在中国的全球本土化策略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版《时尚》不是简单的本土化语言,而是使用了许多新词,并将本土表达方式与外来词、字母词糅合在一起,属于话语整合创新之作[12]。

研究发现,《舌尖》的话语采用了话语整合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话语杂糅体,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解说词融合高低语境文化的表达方式,表情时含蓄细腻温润,用四字短句等策略凸显文学性,感性而煽情,达意时巧用数字、科技术语等解释说明,理性而客观。可以说《舌尖》精心撰写的解说词兼顾东方综合性与西方分析式两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话语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杂糅。高低语境文化*需要说明的是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同时存在高低语境两种话语表达方式,只是在程度上存在着偏好差异。的概念由跨文化交际学之父霍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高语境文化主要依赖于人们思想预先设定的、先入为主的程序来传达信息,沟通过程重“语境”而轻“信息”,语境包含许多不成文的传统习惯,不言而喻的价值观和社会普遍公认的行为模式,中国文化日本文化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而低语境文化则相反,低语境文化中信息的意义通过语言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不需要过度依赖语境去揣摩推测,美国文化英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13]。

很多解说词高度凝练,表述言简意赅含蓄,给人丰富的意境想象空间,具有高雅的美学价值甚至“心灵鸡汤”般的情绪调动功能,是高语境文化的表达特征,例如:

春江水暖,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日最爱,必是热腾腾的火锅。(《舌尖2》第3集·时节)

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如今,绍兴人家仍然乐于枕河而居,享受其中的一份闲适。(《舌尖1》第3集·转化的灵感)

以上两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对应的美食,而背后隐藏着的则是传统文化中养生、食疗与节气之间丝丝缕缕的逻辑关系,故四季美食的科学性不言自明。区区几字“自古的繁荣富庶”省却了啰唆冗长的历史背景介绍,“乐于枕河而居”好似一幅泼墨山水画,让人浮想联翩,用简短的语言勾勒出恬淡美好的生活意境,属于典型的高语境表述方式。

低语境文化表达也有不少,许多关于细节的描写翔实准确,完美地完成了语言的说明功能,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的清清楚楚。考虑到海外观众的文化差异,《舌尖》编导在叙事语言上遵守“用最浅显的叙事语态讲故事”的原则,例如:

炒籽是第一步。高温破坏菜籽的细胞结构,降低蛋白质对油脂的吸附力,使油脂分离变得容易。(《舌尖2》第2集·心传)

马阿舍和丈夫喂养2 000多头羊,他们每天要12个小时。在这里,青贮饲料是羊的主食。玉米秸秆和苜蓿粉碎、发酵制成青贮饲料,最大限度的接近天然饲料的营养成分。(《舌尖2》第6集·秘境)

以上两例中对语境的依赖要明显减少,是信息内容本身的传递,“第一步”工作是炒籽,之后紧接着陈述具体原因。数字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2 000多头羊和12小时工作时间,充分说明马阿舍和丈夫的工作很辛劳。

2.书面解说词适度融合口语特色,并与主人公的对话或独白相互穿插,明显增强了与观众的对话性、互动性和真实性。《舌尖》的解说词采用了全球主流电视媒体的“对话性”语篇特征(conversationalization)[14],具体表现在:对话性描述时态——现在时的使用;口语、俚语、行话的使用。

解说词中插入主人公对话或独白能明显增强文本的对话性和观众的互动参与感,例如:

苏式糕点,中国汉族糕点的重要流派,与古典园林一样是苏州的标志。在白案江湖行走多年,吕杰民身怀一门绝技。“我们苏州的船点,必须要有馅心。一般植物的我们加豆沙、莲蓉,动物的我们加肉类的馅心。”将带馅的糕团制作成惟妙惟肖的动植物造型......而是更高层次的、对生活情趣的审美。(《舌尖2》第2集·心传)

二十多年前,老谭向未婚妻许诺,要带她从事一份甜蜜的事业。“我跟老谭订婚的时候,他跟我说,这个养蜂,出去旅游了,又好耍又浪漫。结果我和他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交通不便的年代......它们被通称为路菜。(《舌尖2》第6集·脚步)

以上两例中普通人厨师吕杰民与老谭媳妇的第一人称陈述与解说词旁白穿插呈现,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增强了文本的对话性,提升了真实性与观众融入性。

对话性话语的时态多用现在时,例如:

千岛湖,清澈的水中一种美味正在酝酿。(《舌尖2》第3集·时节)

姑妈住在眉山,今天他要迎接吴童回家。泡菜,口感爽脆,滋味酸辣,四川人家中必备的看家菜肴。(《舌尖2》第4集·家常)

“正在、今天”等词汇表明了现在时态的使用,增强了文本的对话性,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口语、俚语、行话词汇的使用也有不少,例如:

据当地的史志记载,岐山臊子面起源于3000年前,“只吃面、不喝汤”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饮食规矩。(《舌尖1》第2集·主食的故事)

新鲜采摘的蒲笋,炒一盘蒲笋烧肉,用东北话说,鲜灵。(《舌尖2》第4集·家常)

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直径两米,加工的是山东人的标志性主食煎饼。(《舌尖2》第1集·脚步)

“只吃面不喝汤、鲜灵、鏊子、路菜”等多处口语行话的使用颇“接地气”,强化了解说词的对话性特征,是对其书面性的良好补充,有效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三)解说词英译的全球本土化*《舌尖》被译为多种外语,鉴于篇幅及能力所限,本文只分析英译文本。

一项针对英国受众的调查显示,中国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的质量是其海外营销中最重要的因素,约占45.7%,大幅超过位居第二的因素——题材与政治问题的比例(22.86%)[15]。袁晓宁指出,外宣英译应采用“二元共存”的翻译策略, 即进行语言表达层面的翻译时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而在进行文化层面的翻译时,应采用“以我为准”的策略[16]。研究发现,《舌尖》采用了“以目的语为依归”的归化与“以我为准”的异化相融合的翻译策略,直译为主兼顾意译,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沟通效果。一方面,“以目的语为依归”的归化翻译策略有效淡化了原文带来的陌生感,如:

每到秋冬,阿添家的腊味店简直就是一座“腊味大观园”(In autumn and winter, Tian's shop looks like a cured meat Expo.)。(《舌尖2》第4集·时间的味道)

大观园本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别墅,“刘姥姥进大观园”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大观园这类文化负载词若采用“以我为准”的异化翻译策略,需许多文化注释才能使英语国家观众理解,而巧妙借用expo一词的“展览、博览会”含义却实现了翻译中词汇的功能对等。又如:

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The ancient people praised it, saying “tofu has merits.”)(《舌尖1》第3集·转化的灵感)

中华民族以和为贵,而和的价值观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英译文中巧妙省略和的翻译,只翻译豆腐有德,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原文的忠实和以目的语为依归,保障了英语国家观众的可理解性。

另一方面,由于是本土美食节目,“以我为准”的异化翻译策略也表现在许多菜名中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使用上。如:馕(Nang), 饺子(Jiaozi),狮子头〔Lion head(Chunky Pork Ball)〕, 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 黄酒〔huangjiu(Yellow Wine Brewed from Rice)〕等等。馕、饺子、狮子头、黄酒等这些中国独有的菜名基本上采用拼音直译,或拼音直译后加意译的方式呈现,不随意生硬剥夺其菜名翻译过程中的“原汁原味”,体现了“以我为准”的本土化翻译策略。

四 《舌尖》价值观的全球本土化与非语言交际中的全球本土化

(一)价值观的全球本土化

媒体产品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传播价值观。Zhang & Harwood曾指出,文化价值观是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核心所在,而对于商业纪录片而言亦是如此。他们认为中文广告中可区分出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包括:家庭、传统、爱国主义、孝道、教育;而现代的价值观包括:现代性(如科技进步)、年轻美丽、享乐主义、成功地位、物质主义、环保主义等[17]。本文认为,《舌尖》一片体现出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尤其强调现代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而非破坏与对立,展现出全球普适性的价值观,故而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作为一部乡土题材的纪录片,《舌尖》彰显中国传统价值观家庭、传统、孝道的表述不胜枚举,例如: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舌尖2》第4集·家常)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舌尖1》第2集·主食的故事)

李建英和哥哥给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清晨五点,分别的时刻到了。一坛家乡味将被带往1 000公里外的广东中山,也许有一天,它会以新的形式在他乡重现。(《舌尖2》第1集·脚步)

以上三例中,“回家、传统、以前的宁波、给父母准备”等表述是对中国本土价值观:家庭孝道与传统的依存和彰显。

现代价值观体现在现代性(科技性)、环保、个体主义、享乐主义等方面,例如:

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断加快,没有人能够阻挡。(《舌尖2》第6集·秘境)

“地球村”无人能挡的趋势表明对现代价值观的认可。

韭花酱中的钠离子能激活不含盐分的羊肉。含硫化合物在口腔里形成神经性轻微烧灼,进一步提升肉香。同时,韭花酱也提供了帮助消化肉食的天然维生素。(《舌尖2》第6集·秘境)

解说词中有许多科技性的阐释令人十分信服,如此例中“钠离子、含硫化合物、神经性轻微烧灼、维生素”等的表述彰显了科技性、理性的现代价值观。

久居紧张和喧闹的都市,另一些人选择逃离,找寻心目中的简单快乐。大理,北京人史续霞和王充来过多次的地方,每次短暂驻足,两人总是意犹未尽。(《舌尖2》第7集·三餐)

“选择逃离,找寻心目中的简单快乐”与“意犹未尽”折射出主人公对个体主义、享乐主义的现代价值观的推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舌尖》在海外受到普遍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价值观,是在全球化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本的深入挖掘。譬如在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传统工匠精神怀有一种普遍的眷恋,强调这种感情就能引起海外观众的共鸣,例如,

依靠这种物理压,迫使油脂渗出。反复榨打,持续3个小时,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这也许是对祖先智慧最好的继承。(《舌尖2》第2集·心传)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舌尖1》第1集·自然的馈赠)

对本土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全球化时代的认可鲜明地体现在以上两例中“物理压,对祖先智慧最好的继承,有权远离自然,劳动和智慧”等表述上,是针对工业化社会观众的一种“量身定制”的价值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中体现出难能可贵的生态思想,对自然、食物与劳动的敬畏展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思想,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国际普遍认同的绿色环保主流价值观的顺应,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很难区分环保是传统抑或现代性的价值观,故生态思想的表述也成为《舌尖》话语整合创新的一个典型例子。

(二)非言语交际中的全球本土化

《舌尖》总导演陈晓卿先生坦言,“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低”,不避讳曾深入研究借鉴BBC与央视合拍的纪录片《美丽中国》。《舌尖》选用了国际领先的摄影技术,首次采用SONY-F3等一系列全球尖端摄影设备,利用微距摄影、水下摄影、小景别快节奏剪接等技术,以饱满、唯美的方式呈现出许多珍贵的食材镜像。Kress & Leeuwen指出镜头特写可以提示亲密的人际关系,《舌尖》中大量食物特写镜头有效拉近了观众与食物、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融入感[18]。

音乐方面,研究发现《舌尖》高频使用音乐渲染情绪,以《舌尖2》为例,21个故事中19个故事的音乐使用在3次以上[19]。音乐既有民族特色鲜明的陕西民谣、悠扬的古筝、绵长的竹笛、密集的鼓点,也有舒缓哀伤的钢琴曲,沉稳的提琴音和雄浑的大号等出色的西洋乐配乐,共同烘托出一幕幕精美绝伦的食物与其背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起伏。

五 结语

本文以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采用话语分析、内容分析及多模态分析的方法从选题立意、话语叙事风格、价值观及多模态手段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纪录片如何在海外传播中国智慧,塑造中国形象。中国特色话语想要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打开局面,并最终立于不败之地须采用全球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在话语实践中要注重调适转换与整合创新,善用世界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当今国际传播中,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时代早已过去,须注意避免沟通中的极左或极右倾向,时时牢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以辩证的智慧赢得跨文化沟通的成功。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