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近年来防沙治沙成就与经验

2018-03-20万建军李战刚刘燕茹

陕西林业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沙区防沙沙化

万建军,俞 靓,李战刚,刘燕茹

(陕西省防护林建设工作站,西安 710082)

1 陕西省防沙治沙主要成就

陕西省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较广、程度较重的省份之一[1],第四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公示后,面对防沙治沙进入全面攻坚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全面治理荒沙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和地方重点治理项目,遵循规模化、科学化、效益化的原则,防沙治沙成绩显著,沙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1 着力攻坚克难,风沙危害严重区域得到有效治理

2009-2014年,陕西省针对流动沙地分布较为集中、风沙危害严重、治理难度较大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全面治理力度。针对植被状况等不同的沙地采取对应的防沙治沙措施:流动沙地,通过搭设沙障、飞播造林、人工模拟飞播植苗等措施进行治理,目前,集中连片大规模流动沙地已基本得到固定、半固定;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半固定沙地,采取人工造林、封禁保护等措施予以提升改造。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2009-2014年,陕西省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59.27×103hm2,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1.87×103hm2,是第四次监测年均减少4.27×103hm2的2.78倍;沙化程度呈现逐步变轻的趋势,极重度、重度和中度分别减少26.67×103hm2、104.93×103hm2和100.87×103hm2,其中极重度沙化土地减少84.25%;沙区植被平均盖度为60%,沙化土地治理进入了“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新阶段。

1.2 绿化重点区域,人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两侧、沙区城镇、村庄进行重点绿化,建成了县城区外围1~5 km宽环城防护林带和以高速公路、铁路等为骨架的千里绿色景观带,绿化美化香化村庄300多个,城镇绿化率达到38%、村庄绿化率达到41%,沙区厂矿企业绿化率达到35%。依托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在沙漠腹地累计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带133.3×103hm2,其中建成万亩以上片林165块,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布局合理的绿化网络。

1.3 治理利用并重,沙产业稳步推进

把荒沙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培育林木种苗、花卉等,林业产业迅速发展,培育各类苗木5.33×103hm2,发展红枣、核桃、大扁杏、文冠果、长柄扁桃等经济林40.0×103hm2,初步形成以林果业、农牧业、果蔬加工业等为主的沙区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新格局。涌现出了“大荔冬枣”“榆薯牌马铃薯”“一定牌辣椒”“横山羊肉”“巨鹰滩枣”“新寨杏仁露”“曼乔红枣咖啡”等一批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

1.4 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生态文化成果初步显现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积极培养和发挥群众植绿、爱绿、护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激发群众防沙治沙用沙的热情。在老一代治沙造林大户的基础上,新涌现出了更过的沙造林大户。启动和建成国家级沙漠公园、治沙展览馆等沙漠文化展示平台。沙区各县结合实际,开发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举办观花、摘果、赏叶等特色文化活动,吸引人们亲近自然、感受生活,提升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5 助力生态扶贫,工程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

结合生态扶贫工作,把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和地方建设项目向贫困村倾斜。积极实施“社队贫困户造林、政府购买”,在有造林任务的贫困乡、贫困村,组织、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国家重点造林工程建设,促使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增加收入,达到稳定脱贫。

2 陕西省防沙治沙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中国梦”“三个陕西(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战略为出发点,坚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依法治沙”方针,发挥“一带一路”中心区域作用,加强建设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体系和联动机制;在全面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以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创新型沙产业为主线,完善防沙治沙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防沙治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区域治理与全面提质增效相结合,不断改善沙区林分结构和林分质量,保护沙区现有植被,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支撑,积极预防土地沙化,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沙区植被提质增效工程建设,扩大林草植被覆盖面积,改造提高现有植被结构,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50.00×103hm2,其中以臭柏、樟子松、侧柏等为主的常绿树种造林保存面积增加到200.00×103hm2,沙区林草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进一步提升防护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3 陕西省防沙治沙面临问题

3.1 治理任务仍然艰巨

目前,陕西省尚有沙化程度中重度以上土地426.67×103hm2,风沙危害仍未全面有效控制, 扬沙和沙尘天气仍有发生。有近200.00×103hm2退化衰败防风固沙林亟需改造,133.33×103hm2农田林网亟待更新。

3.2 治理成果仍很脆弱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营造的防风固沙林大多进入成过熟期,老化退化严重,防护功能衰退。近年来新栽的防风固沙林正处在初始生长阶段,主要林木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尚未充分发育,极易遭到伤害,林分结构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足,林分功能既不强大也不稳定,林地抚育、管护、培养任务艰巨。

3.3 人为破坏隐患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边治理、边破坏,滥垦、偷牧夜牧和非法征占用林草地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大规模地下矿产资源开发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沙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挑战。

4 陕西省防沙治沙工作管理措施

陕西省多年来在进行大规模防风固沙林建设,维护和提升防护林面积与质量,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总结,这些成果和经验既是过去防风固沙林建设与保护取得显著成就的保障,也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4.1 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陕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将防沙治沙工作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和阶段性规划,所需资金列入地方财政专项预算。为加快沙化土地治理,2012年省政府制定和开始实施了《全面治理荒沙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全面治理荒沙三年行动方案》,整合、集中多方力量全面治理荒沙。各地坚持“班子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原则,持之以恒抓治沙,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经常抓、几套班子合力抓,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性工作机制。

4.2 建章立制,严格监管

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推进,陕西省防沙治沙法制体系逐步形成。省人大先后颁布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等10多部地方性法规,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市级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省林业厅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沙区植被保护工作的意见》,为有效管理、规范与土地资源相关的开发活动,防范对防护林的破坏,尤其是为保护和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依法加强沙区植被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建立健全了以森林公安和林政稽查为主体的林业执法队伍,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沙区植被的违法犯罪案件,严厉打击各种非法占用林地行为,林业部门积极联合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开展沙区土地资源保护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治理行动,严肃查处各类案件,有效打击和遏制了破坏林地和防沙治沙设施等行为。

4.3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省市县各级部门制定实施了承包与拍卖治理荒沙管理细则,环境治理企业与个人优先享受技术指导服务、优先发放治沙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采取“政府引导,资源整合,企业运作,示范建设”方式,吸引各方力量尤其是社会资本参与荒沙治理。建立督查验收责任制和科技集团承包制,实行“人员、项目、任务、技术、奖惩”五落实。工程验收实行单株核算,以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4.4 优化结构,提质增效

坚持局部重点治理与全面提质增效并重,不断改善沙区林分结构,提升沙区林分质量,推进沙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森林抚育、退化林分修复、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千里绿色长廊等工程项目,改造优化沙漠腹地退化林近20.00×103hm2,封禁保护3个十万亩以上沙地柏林,抚育改良樟子松、侧柏等针叶林20.00×103hm2,平茬复壮沙柳等灌木林13.33×103hm2,通过栽植乔木树种改良沙地灌木林120.00×103hm2,使常绿针叶林面积由33.33×103hm2(2005年)增加到153.33×103hm2。沙区各县在充分应用沙地柏、旱柳、杜松等乡土树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樟武松、赤松、斑客松、胡杨、元宝枫等树种的引种栽植试验,不断丰富防沙治沙优良树木种类,树种多样、结构合理、质效明显、功能稳定的沙区多功能防护林体系正在形成。

4.5 加强宣传,营造和优化防沙治沙社会环境

注重抓典型、树样板,对涌现出的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王志兰等治沙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在给予国家、省、市、县表彰奖励的同时,并组织各大新闻媒体深入沙区采编报道,广泛宣传,特别是利用植树节和荒漠化日等重要节日,强化宣传,扩大防沙治沙政策方针、典型事迹、沙产业效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沙区防沙沙化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沙区梭梭注水造林技术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