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园圈养人工控制的环境下动物行为分析

2018-03-20

饲料博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猎食群居灵长类

王 媛

(天津市动物园,天津 30038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愈加好奇和关注,十分渴望进一步了解其习性及生活行为规律。当前,去动物园游玩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重要生活方式,同时动物园也承担着普及动物知识的重要使命。鉴于自然环境与人工控制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圈养对动物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影响[1]。动物园工作者应密切观察动物在人工控制环境中的行为变化,及时针对异常行为采取应对策略,并不断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条件,尽量降低环境变化给动物带来的不良影响。

1 动物园人工控制环境影响动物行为的原因分析

1.1 栖息场地的局限和变化

与自然环境相比,人工控制环境具有一定的边界性,且在场地面貌和生态结构上难以还原到与自然环境相近,因而导致动物的栖息场地在地形地貌、宽广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动物置身并且为了适应局限性的生存环境,其行为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1.2 饮食或者猎食方式的变化

身处自然环境的动物,在饮食方面是处于自理状态的,比如野生的老虎需要自己捕捉猎物,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因而具有一系列的猎食行为特征。而动物园人工控制环境下的动物,其饮食方式由自主寻找转变为被动喂养,因而导致动物形成了一系列喂养条件下的新的行为特征。

1.3 游客群体的高频率出现

自然环境中的动物与长时间、目的性逗留人群的接触频率不高,而动物园作为观赏景点,人流量很大,且游客的部分游览行为会对动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动物园人工控制环境下动物的行为变化

2.1 人工控制环境下稀有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变化

灵长类动物相对于其他动物,智商较高,行为特征也更加复杂化,能够通过识别并利用声音或者一定的肢体动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灵长类动物在野外的生存方式与人类一样具有群居性,不管是日常生活的猎食还是迁徙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2]。由于灵长类动物的数量较为稀有,数量上很难还原同类群居的生活氛围,多数动物园都采取单独圈养的形式。在这种情形下,灵长类动物脱离了群居的自然环境,长期缺乏与同类伙伴的交流、互动,其原本一些较为活跃的思考方式及行为表现都会发生一定的退化,导致其性情转向孤僻,容易产生暴躁情绪,有些甚至出现了刻板、自残等诸多异常行为,不利于灵长类动物的健康和正常生长。为了解决单独圈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很多动物园采取了丰富的方式来活跃灵长类动物的生活社交行为。比如有些动物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灵长类动物提供同类伴侣,以增加其彼此间的交流、互动,尽量还原自然状态下的生活场景和氛围,促使灵长类动物保持自然的行为表现。有研究表明,在为红猩猩提供同类同伴,实行群养方式后,红猩猩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行为表现更加正常自然[3]。在无法提供同类伙伴的情况下,许多研究者曾尝试利用非同种动物对灵长类动物进行社交陪伴,为灵长类动物营造一个近似群居的生存环境。曾有报道指出小黑猩猩会主动与狒狒进行玩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非同种动物的社交陪伴提供了启示和现实依据。相信随着研究的愈加深入,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对于稀有灵长类动物的群居环境营造及社交陪伴,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方案选择。

2.2 人工控制条件下非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变化

与自然环境差距较大的人工控制环境对于非灵长类动物的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梅花鹿和狼为例展开论述人工控制条件对非灵长类动物行为的影响。以梅花鹿为例,先前的相关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下的散养或者半散养状态下的梅花鹿,其在行为表现方面主要以摄食行为为主,但是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梅花鹿其行为节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圈养条件下,梅花鹿的观望行为频率大幅增加,摄食行为发生的时间段亦有所变化。可见,人工控制环境对于梅花鹿的行为存在较大影响。除梅花鹿外,人工控制环境对狼的行为也存在较大影响。但与灵长类动物相比,狼的数量相较较多,群居圈养环境的营造更为容易,因而人工控制环境所造成的社交方面的行为变化在狼身上较为轻微。人工控制环境对狼行为的主要影响在于猎食能力的退化。被动喂养对于自然环境猎食的替代,使狼的猎捕能力逐渐退化。即使很多动物园采取活物喂养的方式,由于栖息环境的有限性,久而久之,狼猎食的本能也会大幅减退,最终会导致其猎食能力的退化。

猜你喜欢

猎食群居灵长类
早期恐龙过着群居生活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喜欢群居的动物
喜欢群居的副栉(zhì))龙
凌空猎食
“红外传感器”帮助狗狗识别热量
我的猎食行动
中国灵长类动物一览表
为什么人们都说猴子聪明?
小型猎食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