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肥减水对温室黄瓜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2018-03-20李丽君白光洁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硝态施肥量盈余

唐 珧,李丽君,刘 平,白光洁

(1.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省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31)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日渐上升,同时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随之带动了温室蔬菜的蓬勃发展。1981年全国温室蔬菜栽培面积不足0.72万hm2,到2014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86.2万hm2[2-3]。其中,山西省温室蔬菜面积达到12.9万hm2,年均增加1.6万hm2[4]。在温室蔬菜生产过程中,农民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加之过于追求蔬菜高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各地普遍存在过量施肥和过量灌水的现象[5]。当过量肥料施入土壤后不能完全被蔬菜吸收时,就会以气体或淋溶方式损失,对环境造成污染[6]。同时,大量盈余的肥料淋溶进入地下水,也会对饮用水的安全构成威胁[7]。那么,在现有基础上减多少水,减多少肥才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有很多文献报道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采用减少施肥量、灌水量或采用水肥一体化等来研究减水减氮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8-10],但我国不同地区生产条件差异大,施肥水平及灌溉模式也存在差异,建立符合当地土壤、气候、作物的水肥制度依然需要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本文通过在当地现有施肥灌水条件下减肥减水来研究其对蔬菜产量、氮磷淋溶量、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的温室蔬菜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山西省小店区孙家寨科技示范园的温室蔬菜栽培基地,该地区位于112°57′E,37°73′N,年均气温9.6℃,海拔约为760 m,年降水量495 mm左右,降水集中在7~9月。黄瓜于2015年6月17日移栽,9月22日收获。黄瓜生长期垄面覆膜,基肥撒施,追肥冲施,灌水定额用水表控制。温室内每小区土壤下1.2 m安装收集淋溶液容器,灌溉后3~7 d收集淋溶液。种植前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施肥和灌水两个因素。施肥设中(F1)、低(F2)、高(F3)3个水平,中肥在当地农民习惯施肥量(N、P2O5、K2O分别为630~650、280~300、450~600 kg/hm2)基础上,参考蔬菜目标产量需肥量制定,在此基础上设立了高低两个对比处理,施用情况为:基肥为商品有机肥,F1、F2、F3用量分别为2.22×104、1.65×104、3.25×104kg/hm2;追肥为生物海藻钾铵肥,F1、F2、F3用量分别为244.56、164.52、324.60 kg/hm2。施肥折合N、P2O5、K2O用量如表2所示。灌水设2个水平:传统灌溉(下同)W1、滴灌(下同)W2,灌水量用水表控制。灌水分6次,定苗水和缓苗水分别为257.78、280 m3/hm2,生长期共分4次灌水,W1为每次施用444.44 m3/hm2,W2为293.33 m3/hm2。试验共6个处理,设3次重复,18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2.5 m2,每个小区定植75株,即33 333株/hm2。试验处理设计如表2。

表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表2 温室黄瓜施肥灌溉处理 (kg/hm2)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黄瓜及植株养分测定[1]:氮、磷、钾采用H2SO4-H2O2消煮,半微量凯氏法测定全氮,钒钼黄法测定全磷,火焰光度法测定全钾。

淋溶水样养分测定:淋溶水量,总氮采用半微量凯氏法;硝态氮、铵态氮采用CaCl2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总磷、溶解性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11]。

土样测定[12]:pH值采用pH计测定;硝态氮、铵态氮采用CaCl2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采用火焰光度法测定。

1.4 数据处理

灌溉水生产率[13][IWP(irrigation water productivity)](kg/m3)按下式计算:IWP=Y/I,式中,Y为黄瓜产量(kg);I为黄瓜全生育期灌水量(m3)。

氮肥偏生产力[13][PNP(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kg/kg)按下式计算:PNP=Y/N,式中,N为施入的纯氮量(kg/hm2)。

养分盈余量[14]=养分投入量-作物携出量。其中,养分的投入量只考虑施肥(包括有机肥和化肥);养分产出量只考虑作物的消耗(包括经济产量和废弃物产量)。

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绘图;采用SPSS 20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灌溉对黄瓜养分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黄瓜不同部位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全氮、全磷、全钾养分含量差异分别为:地上部>地下部>果实、果实>地下部>地上部、果实>地下部>地上部。不同处理黄瓜不同部位的养分含量受施肥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不同处理黄瓜果实的养分含量受灌溉的影响无明显规律,但地上部和地下部,除全氮含量T1>T2,其他不同处理的养分含量均为滴灌大于传统灌溉,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此外,黄瓜养分积累量不同部位存在差异,果实、地上部、地下部分别为全钾>全氮>全磷、全氮>全钾>全磷、全钾>全氮>全磷。黄瓜果实中的养分积累量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在低肥和中肥下,滴灌大于传统灌溉,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地上部的养分积累量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不同灌溉方式下,滴灌大于传统灌溉,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地下部的养分积累量与施肥灌水无明显相关关系。

图1 不同处理黄瓜不同部位养分浓度及养分累积量注:同一部位或养分下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

2.2 施肥灌水对土壤pH值、有机质及养分的影响

由表3可知,相同施肥量下,土壤pH值为T1>T2、T3>T4、T5>T6,分别高出3.87%、2.46%、3.99%,且T1和T2、T5和T6差异显著(P<0.05);硝态氮为T2>T1、T4>T3、T6>T5,分别高出32.27%、46.65%、51.4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且硝态氮含量与pH值成反比;速效钾为T2>T1、T4>T3、T6>T5,分别高36.48%、42.89%、19.00%,T1和T2、T3和T4差异显著(P<0.05);即滴灌较传统灌溉能降低土壤的pH值,增加硝态氮、速效钾含量,对pH值的影响在中高肥处理显著,对速效钾的影响在中低肥处理显著。此外,铵态氮为T2>T1、T4>T3、T5>T6;有效磷为T1>T2、T4>T3、T5>T6,有机质为T2>T1、T3>T4、T6>T5,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即灌水对其影响无显著规律。与基础土样相比,硝态氮含量大幅增加,是其的2.67~4.34倍,0~20 cm的硝态氮严重累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基础土样的1.74~1.85倍,其他土壤养分无明显变化规律。

2.3 施肥灌溉对黄瓜产量、灌溉水生产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由表4可知,黄瓜产量受到施肥、灌水影响。传统灌溉条件下,T5>T3>T1,即黄瓜产量与施肥量无显著相关关系;滴灌条件下,黄瓜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少,即T4>T2>T6,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施肥条件下,T2>T1,T4>T3,T60.05)。不同施肥灌水对黄瓜IWP和PNP影响显著。对于IWP,施肥量相同,滴灌高于传统灌溉,即T2>T1,T4>T3,T6>T5,T2、T4、T6较T1、T3、T5分别提高81.53%、62.93%、30.31%,T1与T2、T3与T4差异显著(P<0.05);对于PNP,传统灌溉下,T3>T1>T5,T3较T1提高69.24%,T5较T1降低12.61%,T3与T1、T5差异显著(P<0.05);滴灌下T4>T2>T6,T4较T2提高51.97%,T6较T2降低37.25%,T4与T2、T6差异显著(P<0.05)。

表3 土壤中pH值、有机质及养分含量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下同。

表4 不同处理黄瓜产量、灌溉水生产率、氮肥偏生产力

2.4 施肥灌溉对土壤氮淋溶及磷淋溶的影响

由表5可知,淋溶液中总氮含量占施入量的2.47%~5.07%,总磷含量占施入量的0.03%~0.12%。淋溶液中的总氮含量大于总磷,且硝态氮含量大于铵态氮。不同处理间淋溶液的养分浓度与施肥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而相同施肥量下,除硝态氮T5>T6,淋溶液中的总磷、溶解性总磷、总氮以及硝态氮浓度均为滴灌>传统灌溉,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铵态氮无明显规律。淋溶量为T2>T1,T4>T3,T6>T5,各处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表5 不同处理淋溶液养分浓度及淋溶量

2.5 养分表观平衡

由表6可知,不同处理的黄瓜养分均存在盈余,且养分投入量远远大于黄瓜带走的养分量,N、P2O5、K2O的盈余量分别达投入量的80.38%~91.51%、91.84%~96.51%、72.73%~89.50%。不同处理养分盈余量存在差异,传统灌溉方式下,T3>T1>T5,N、P2O5、K2O的盈余量,T3较T1分别减少29.78%、27.13%、32.47%,T5较T1分别增加51.17%、46.73%、52.24%;滴灌方式下,T4>T2>T6,N、P2O5、K2O的盈余量,T4较T2分别减少30.71%、26.94%、32.50%,T6较T2分别增加53.90%、48.98%、61.37%,差异分别达显著水平(P<0.05),即施肥量越高,养分表观盈余量越高;不同灌水方式下,T1>T2,T3>T4,T5>T6,N、P2O5、K2O的盈余量,T2较T1分别减少3.02%、1.95%、6.52%,T4较T3分别减少4.31%、1.70%、6.55%,T6较T5分别减少1.27%、0.45%、0.91%,即滴灌较传统灌溉养分盈余量减少。

表6 温室黄瓜养分表观平衡 (kg/hm2)

3 讨论

试验表明,在现有施肥灌水条件下,减少肥料的用量并不会导致产量下降,这是因为农民习惯施肥量大,减少用量之后还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邢英英等[8]在温室番茄滴灌试验中肥料施用量N、P2O5、K2O为240、120、150 kg/hm2,罗勤等[1]是在番茄N、P2O5、K2O施用量为525、375、510 kg/hm2的基础上进行减量处理试验,方栋平等[9]在研究中采用西北地区温室黄瓜推荐施肥量N、P2O5、K2O为360、180、540 kg/hm2,分8次施入,试验结果均证明减肥减水及水肥一体化可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与此相比,虽然应考虑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养分的因素,但也可看出当地农民习惯肥料施用量偏高,尤其是底肥施用量偏高。同时,采用滴灌能提高黄瓜的产量,这是因为滴灌较传统灌溉可以减少土壤表面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分布更均匀,增大了植株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从而促进黄瓜的生长[8]。邢英英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番茄产量与施肥量和灌水量正相关,而杨慧等[13]研究表明番茄单株产量与水氮供应量之间呈较好的二元二次关系,原因可能是过量施肥和过量灌水会造成植株的“徒长”,降低产量[9,17]。此外,试验范围内,减肥滴灌可以提高IWP及PNP,这与王军等[18]和吕丽华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在于减肥滴灌既降低了肥料和灌溉水用量,又提高了产量,这就使得IWP及PNP被提高。更重要的是,减肥滴灌可以显著降低养分表观盈余量,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威胁。因此在生产中,要控制肥料的施用,尽量减少养分的盈余,使施入的肥料更好的被植物吸收利用。试验范围内T4(低肥+滴灌)的产量、灌溉水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最高,表观盈余量最少,效果最佳。

4 结论

在农民现有习惯施肥模式下,减少施肥量并采用滴灌方式可以增加黄瓜的产量,提高IWP及PNP,降低土壤pH值,减少硝态氮和速效钾的淋溶,对土壤其它养分含量影响不大。

在农民现有习惯施肥模式下,减少施肥量并采用滴灌方式较传统灌溉能增加黄瓜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养分含量,但对果实养分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本季温室黄瓜的表观平衡为盈余,盈余量与施肥量成正相关,不同灌溉方式下,滴灌较传统灌溉能显著减少养分的盈余。试验范围内,T4(低肥+滴灌)黄瓜产量、IWP、PNP最高,养分盈余量最少,综合比较,效果最优。

[1] 罗勤,陈竹君,闫波,等.水肥减量对日光温室土壤水分状况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2):449-457.

[2] 刘兆辉,江丽华,张文君,等.山东省温室蔬菜施肥量演变及土壤养分变化规律[J].土壤学报,2008,45(2):296-303.

[3] 关桂峰.我国设施蔬菜面积达5 700余万亩,大城市蔬菜自给率仍不足30%[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fortune/2014-04/01/c_1110051027.htm,2016-10-21/2014-04-01.

[4] 裴云峰.山西温室蔬菜发展调查[N].发展导报,2015-02-06(18).

[5] 吴雪玲,左强,吴建新,等.保护地菜田土壤氮素淋溶阻控措施及其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3):59-62.

[6] 安江勇,肖厚军,秦松,等.不同施肥量对贵州高产玉米养分吸收、生物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3):73-79.

[7] 左海军,张奇,徐力刚.农田氮素淋溶损失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12):83-89.

[8] 邢英英,张富仓,张燕,等.滴灌施肥水肥耦合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4):713-726.

[9] 方栋平,张富仓,李静,等.灌水量和节水灌溉施肥方式对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6):1735-1742.

[10] 王丽英,张彦才,翟彩霞,等.平衡施肥对连作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375-1383.

[11] 李卓瑞,韦高玲.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中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2):333-338.

[12] 杨治平,张建杰,张强,等.山西省保护地蔬菜长期施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2):667-671.

[13] 杨慧,曹红霞,李红峥,等.基于空间分析法研究温室番茄优质高产的水氮模式[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5):896-905.

[14] 许仙菊,张维理,张永春,等.不同轮作模式农田磷养分表观平衡及其对土壤Olsen-P含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6):28-33.

[15] 沈灵凤,白玲玉,曾希柏,等.施肥对温室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及pH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7):1350-1356.

[16] 王肖娟,危常州,张君,等.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棉田氮肥利用率及损失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0):2751-2758.

[17] 曹庆杰.银川平原设施黄瓜合理施肥技术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

[18] 王军,黄冠华,郑建华.西北内陆旱区不同沟灌水肥对甜瓜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168-3175.

[19] 吕丽华,董志强,张经廷,等.水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利用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9):3839-3849.

猜你喜欢

硝态施肥量盈余
蔬菜施肥量控制技术指南
褐煤基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沙葱产量的影响
电化学法去除硝态氮的研究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光照条件、施肥量和播种时期等对几种野生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类型氮组成对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体系中氮转化的影响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总结
拔节期追肥及灌水对膜孔灌玉米农田硝态氮分布及累积的影响
活性碳源显著降低蔬菜地土壤硝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