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腹泻原因与防治措施

2018-03-19

饲料博览 2018年8期
关键词:猪体猪群猪场

裴 敏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动物卫生监督所,天津 300480)

随着养猪集约化程度越来越强,猪群密度的不断加大猪场出现疾病频频发生,对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猪发生腹泻原因的分析,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降低猪腹泻的发病率,使养殖效益得到提高[1-3]。结合实践通过分析猪发生腹泻的原因,在养殖中采取的防治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生物安全体系、预防接种、诊断治疗、合理规范用药等方面内容,为更好的防治猪腹泻病综合性防治提供参考。

1 腹泻病因

本病以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4月寒冷多变的季节是猪腹泻病的高发期,病猪、隐性感染、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饲养不当以及饲喂过多精料时可诱发本病。在细菌性腹泻病中,仔猪的红痢、黄白痢的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极高,尤其是黄白痢是仔猪多发病常见病;2周龄以下仔猪发生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病、感染轮状病毒或博卡病毒等病毒性腹泻时,其为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多表现为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若同时继发细菌感染,则死亡率会大增,即使部分治愈的仔猪也会变成僵猪或抗病力下降;如猪群感染体内寄生虫(猪等孢球虫、食道口线虫等寄生虫)会与猪体争夺大量营养,造成猪日增重减少,引起仔猪体质变差、贫血及肠道感染等,其生产性能与抗病力下降,对猪体的危害较大;由于猪场的饲养管理不当,造成霉菌毒素中毒、发生应激反应及多病种并发和继发其它疾病时,也会出现腹泻的消化道疾病。

2 传播途径

该病的病原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蔬菜、污水、粪便中,粪便污染的病原在传播方面起主要作用。通过食物水等经消化道传播,群体间密切接触传播或经伤口侵入机体,隐性感染的猪体不断向外排毒及中间宿主也会传播疾病。

3 防治措施

腹泻由于其发生的原因复杂多变,在防控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综合多方面的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

建立有效生物安全体系。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三区分开”,做好消毒灭源工作,加强对进入车辆消毒,进入生产区前一定要浴足消毒。搞好猪群及猪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猪舍必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产房由单独的工作人员来负责照顾,要控制外来客及猪场内部员工的随意走动串岗等。发现有腹泻的母猪要立即对仔猪采取整窝快速转移,对产床及该栋产房的空气与场地进行消毒,减少产房的传播源。猪场禁止饲养猫、狗等宠物,做好灭鼠、灭蝇、灭蟑、灭虫等工作,防止疾病的间接传播。为了控制外源疾病传入,对于新引进种猪应在隔离期间进行全面检查,必须隔离观察10周,并使用广谱驱虫剂进行驱虫,同时做好本场寄生虫的监测工作。

预防接种。“防重于治”采取疫苗接种,有效的免疫接种是控制猪腹泻病的主要措施,在其防控中母猪是防疫的关键。腹泻疫苗免疫必须要有保障,特别是头胎二胎母猪,配种前免疫两次,产前40 d和20 d各免疫1次,并认真开展母猪及初生仔猪疫苗接种的抗体检测工作,消毒杀菌切断病源、提供猪群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量与补充营养恢复膘情,加强饲养管理建议脱霉剂拌料,同时添加多维、胆汁酸等护肝解毒中药,提高猪体免疫力与抗病抗应激能力。

诊断治疗。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表现、病理剖检与实验室检测检查等手段,对疾病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采取有的放矢对症治疗。

合理用药。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祛除体内病菌与清除毒素相结合的方式控制细菌性腹泻,对于发病仔猪可灌服杨树花口服液,同时肌注硫酸卡那霉素或恩诺沙星,连续3 d;可以使用乳酸菌等生物制剂,抑制大肠杆菌繁殖消除毒素;采用抗生素加VB、VC等抑菌和加强代谢。控制病毒性腹泻可以在猪饲料添加白头翁散、黄芪多糖或服用石榴皮水等中药制剂的方法,来增强肝脏肾脏代谢加强机体抗抗病毒能力。猪群定期驱虫,规范使用治疗寄生虫病药物,谨防猪体发生中毒。

在蓝耳、圆环类免疫抑制性疾病不稳定猪场,由于免疫抑制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腹泻疫苗免疫效果欠佳,猪群免疫力较差,极易发生仔猪的腹泻流行。建议规模场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监控猪群蓝耳、圆环情况,根据检测情况及时通过药物或疫苗进行不稳定疾病的控制。在猪场日常工作中做好种源净化及加强饲养管理营造舒适环境等防控环节,可减少腹泻疾病的发生。当发生腹泻疾病时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基本上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猜你喜欢

猪体猪群猪场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夏季养猪要做好防暑降温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基于单视角点云镜像的猪只体尺测量方法
学会8招夏季养猪增膘等4则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