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刚:不惧挑战的“辨影神探”

2018-03-16

党员生活 2018年3期
关键词:沙洋监区服刑人员

“才气”使他崭露头角

“自己并不是有超能力,而是在工作中通过悉心摸索和认真总结得出技巧。”面对李昌钰博士的提问,姚刚直言。

2014年初剛参加工作不久,姚刚被分配到生产车间没几天,监区组织了一场罪犯脱逃的突击演习,故意将一名罪犯悄悄从后门带出了车间。由于他当时对罪犯管理了解不深,在每半小时的清人点名时,没有发现机位上少了一名罪犯。他还因此受到了民警绩效考核扣分处理。自那以后,他心中有了一份畏惧和谨慎。

“监管改造工作万无一失,一失万无”成为了他的座右铭和口头禅。为尽快熟悉、认知罪犯,从犯群的外貌特征到个犯的内心世界,逐步深入了解,成为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所在的监区有300余名罪犯,所有罪犯的社会关系、个人简历、案情细节、刑期等一切信息都录入了电脑,姚刚却说:“电脑上的信息没有档案上的详尽,我还是喜欢拿着档案背诵,这样能更全面地掌握罪犯的情况。”于是,姚刚浓眉紧蹙、抱着几大本档案埋头背诵的样子成了车间办公室的一道风景……

当然,对于服刑人员的辨识不仅仅是记忆,它是从细微观察开始,深入了解服刑人员。师傅李波曾向姚刚传授经验:“XX犯人的眼睛一直跟着民警转,应该与盗窃有关;XX犯人站的笔直,外形敦厚,应该是没见过世面。”

姚刚能吃苦、肯钻研,业余时间都花在训练上,连上街购物都在观察路上的行人。在师傅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潜心琢磨下,很快,他便在“三辨一识”(即通过辨别身影、声音、字迹,科学认识服刑人员)工作中崭露头角。

真正让姚刚一鸣惊人的,是在一次群体性隐患事件的处理中。

2015年底,一名民警巡逻时,在监区的窗户外发现一团撕碎的纸条。将撕碎的纸条拼凑起来后,他发现事情并不简单——纸条上透露的是服刑人员意图在监区里搞破坏的计划。

很快,监狱便组建了专班进行调查,并调出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只“黑手”从窗户里伸出、丢纸团、缩回,整个过程仅持续1秒左右。

仅凭一只模糊的手臂影子,如何在数百名服刑人员中找出“真凶”?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姚刚提出了建议:“每个人的手臂轮廓、动作方式都不同,将视频中手臂的影子和服刑人员平日里的情况结合起来,或许可以找到线索。”

通过反复观察,并与监区服刑人员进行一一比对后,姚刚最终锁定了嫌疑人丁某。经过几番询问,丁某坦白了违纪事实,并供出了同伙。一起安全隐患就此得以消失于无形。

姚刚练就的过人之处远不止于此。

2016年11月8日,沙洋监狱管理局机关礼堂,一场特殊的战斗——湖北省首届监狱警察教育管理岗位“三辨一识”技能大赛决赛打响。

决赛刚开始时,姚刚以160分位居末位。最后一个环节“最强大脑”,选手需要根据音响中播出的有些变声的囚犯答“到”的声音,从100人中找出对应的服刑人员。

“到!”话音未落,姚刚已经按响抢答器,并准确地答出了对应的服刑人员,以及他的基本资料、案情、刑期、罪名等相关信息。台下的观众席上惊呼连连,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最终,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和惊人的记忆力,姚刚后来居上,以领先第二名90分的绝对优势,毫无悬念地夺得第一,荣获“最强大脑”称号,同时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正是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姚刚成功地吸引了《挑战不可能》节目组的注意,最终成为全国首位站上央视《挑战不可能》舞台并挑战成功的监狱民警。

“犟气”助他成为传奇

“他喜欢‘钻牛角尖!”在姚刚的直接领导、汉津监狱三监区监区长刘飞的眼中,姚刚“犟”得惊人,“刚入职不久时,他觉得我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与规定有出入,硬是和我‘犟了两个多小时!”

这股“犟”劲也贯穿了姚刚成长的全过程——

在参过军的大伯和警匪片的影响下,姚刚从小就有一个“警察梦”。2009年7月,姚刚高考结束,尽管遭到母亲极力反对,他还是毅然报考了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当时,选择一所普通的高校,对我来说是一条更为容易的路。”姚刚说,“但我选择了一条更锻炼人的路,也算不忘初心吧。”

在入党这件事上,姚刚也“犟”得惊人。

2010年10月5日,国庆节假期刚刚结束,姚刚就递交了人生中第一份入党申请书。2013年11月21日,姚刚考入沙洋汉津监狱。初到工作岗位,他咨询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工作环境,不是薪酬待遇,而是在校期间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会不会随档案一并转到监狱。“他连夜又重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第二天一早就交给了我。”刘飞回忆,这在和姚刚同批入职的同事中是独一份。

随着对监狱工作的逐渐熟悉和理解,姚刚的“犟”劲也体现在了工作中。“姚刚啊,就是找老婆,也要找一个支持他工作的。”汉津监狱政治处副主任付雪松调侃道。

姚刚之所以有这样的择偶观,背后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2014年盛夏,监区有一名服刑人员,因为老毛病引起了心脏供血不足而陷入昏厥,非常危险,必须马上入院抢救。姚刚立刻联系了分监区长,两人一起将这名200多斤重的服刑人员送到了医院。办理手续、联系住院、等待救治……姚刚和分监区长一道前前后后忙活了五六个小时,刚歇口气,分监区长的手机响了起来,他重重地一拍脑门连呼“完了完了!”

原来,分监区长因为抢救服刑人员,而忘了去小学接女儿回家吃中饭,小姑娘就这么在学校饿了一下午。

“在监区上班少则13个小时,多则20多个小时,也不方便与外界联系,经常顾不上家里。”姚刚说。去年年初妻子早产,半夜被送到沙洋医院。由于情况紧急,又连夜转到荆门市医院。可直到妻子出了产房,他才赶到医院。他紧握着妻子的手,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疼吗?娟。”看着他内疚的眼神,妻子的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

在姚刚的徒弟郭帅看来,从警4年多,姚刚从一名普通的监狱民警成长为一位站上《挑战不可能》的“牛人”,“他的付出是不可想象的”!

臺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2017年7月接到节目录制邀请,到11月顺利完成挑战的近半年时间内,姚刚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

“训练期间,姚刚每天面对的都是不同的面孔。”付雪松说,他也是姚刚《挑战不可能》保障团队的领队,“有一次,因为训练过度,他的记忆出现紊乱、快‘走火入魔了。”

正是身上的这股不“疯魔”、不成活的“犟气”,让姚刚在短短三分多钟完成挑战,创造了《挑战不可能》节目识人用时最短的纪录。

正是凭借身上的这股“犟气”,姚刚把“三辨一识”技能练到了极致,最后成功地站上央视的大舞台,为全国人民了解监狱民警、了解监狱工作打开了一扇窗口。

“静气”令他走得更远

自从登上了央视的舞台,姚刚在沙洋县乃至全国老百姓心中已然成了“明星”……

在沙洋某照相馆冲印照片时,老板认出他是姚刚,坚决不收钱:“小伙子不错,为沙洋人民争了光”;在逛街、买菜时,姚刚也会时不时地被群众要求合影:“你是我们沙洋人民的骄傲”;在监狱系统中,姚刚“星味”更浓,连接受过他帮教的服刑人员都表现得很兴奋。

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姚刚挑战成功当晚,湖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谭先振第一时间“点赞”:“姚刚真棒!不仅本领高,而且境界高!湖北监狱警官‘天下第一。”省监狱管理局发来贺信,鼓励姚刚“戒骄戒躁,把治本安全观落实好”。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段晓东,副书记、政委明平来到汉津监狱祝贺姚刚挑战成功。同时,省监狱管理局还为姚刚向司法部申报了一等功。此外,沙洋监狱管理局决定:2018年,在全局开展“学姚刚、练本领、强素质、创佳绩”岗位练兵活动……

各类工作也多了起来。“节目刚播完就接到了很多电话,有采访的,有祝贺的,为了整理材料,做好准备工作,我熬了几个通宵。”姚刚笑言。

然而,面对荣誉,姚刚却自有一股“静气”,甚至还有一丝“愧疚感”。“我是站在了同事的肩膀上,才能有此成绩。”姚刚说。

刘飞记得,从央视重返工作岗位的姚刚,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休息,也不是沾沾自喜,而是主动去监区,找同事、找服刑人员了解监区监管情况的变化,去熟悉新入队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

姚刚的姑姑回忆,因为要给十个月大的儿子擦鼻涕,姚刚的裤兜里经常揣着纸巾,有一次半张纸巾不小心滑出掉在了地上,她就提醒了一句:“你现在是‘名人了,不能乱丢垃圾。”从那以后,姚刚干脆连纸都不敢往裤兜揣了。

“现在,往小处说,我代表的是汉津监狱、沙洋监狱管理局民警的形象;往大处说,代表的是全省、全国监狱警察的形象。”姚刚讲道,“我必须更注意自己的形象,更注重‘三辨一识技能的磨炼提升。”

“色色形形各不同,过人胆识见真功。听音细辨云遮面,见影微观竹在胸。字里也藏玄与理,行间能晓义和忠。身怀绝技天机悟,火眼金睛本领丰。”2017年11月,汉津监狱成立了以姚刚名字命名的姚刚“三辨一识”工作室,由姚刚担任核心成员,旨在通过姚刚对监狱民警的培训与带领,增强民警科学识人的能力,提升管理教育服刑人员的科学水平,弘扬监狱民警忠于职守、履职尽责、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立姚刚‘三辨一识工作室,对提高监狱民警的业务素质及执法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段晓东说,“我们期待姚刚为我们带出更多的‘姚刚。”

一分才气、一分犟气、一分静气,让姚刚成为汉津监狱、沙洋监狱管理局的一张靓丽“名片”,也逐渐成长为监狱人民警察“工匠精神”的代表。

“未来,我们面临的事情还很多,不仅是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层还有许多工作,与我们青年党员息息相关。”姚刚朴实的话语中闪烁着坚持与坚守,“只有把事业当作最重要的事情去干,多学习摸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强化本领素质,才能做什么事情,成什么事情!”

猜你喜欢

沙洋监区服刑人员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让“优质粮食工程”落地生根——对京山、沙洋两县实施“优粮工程”的调研及思考
提升监狱基层监区领导执法管理能力初探
大选登记
沙洋
我国服刑人员抑郁水平研究
听·烟花
走进艾滋病监区
“监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