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逻辑思考

2018-03-16王浩

职教论坛 2017年36期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高职院校

摘 要:通过对4所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的实际调研,通过对大学制度建设相关译著、论文的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办学的实践总结,从高职院校大学制度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逻辑思考。

关键词:行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

作者简介:王浩(1978-),男,山东莱州人,青島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6-0029-04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现代大学制度是规范、约束和指导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标准要求。从内容上来说,现代大学制度并非某一制度,而是一个制度总成[1]。从本质上来说,袁贵仁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不管是从宏观治理还是于微观管理,现代大学制度是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大学制度的建设,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相关重大问题的认识上,也已经越来越趋于一致。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却鲜有发声,对于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本文针对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这一空白视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逻辑思考。

一、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大学制度的建设背景

(一)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必然需求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开始了其裂变式发展阶段。从2006年开始,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等国家级建设项目陆续开展,更是加快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急剧增长的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给高职院校本身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发办[2010]48号)相继出台,内容中都强调要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而《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建工作设正式步入正轨。

(三)举办方特殊性的内在驱动

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除了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这一显著特征外,举办方成分的特殊性成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和举办方特殊的多重关系导致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复杂性,其现代大学制度也必然需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特别是能够举办万人规模的高职院校,举办方往往是国内甚至世界都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其本身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已经是国内一流。高职院校作为举办方的下属单位,举办方也往往要求其在制度方面上行下效、科学规范。在某些管理领域内,引入企业ISO质量管理体系则成为高职院校的首选。

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目标

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唯一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那么,检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成功与否,或者说建设目标达成与否,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量。

(一)是否规范了办学标准

制度是要求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其首要目的是要使成员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则是为了保证办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着统一的标准。让我们欣喜的是,大部分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大多借鉴和引入了企业ISO质量管理体系。这无疑会规范办学标准,提升办学水平。

(二)是否提升了办学质量

结果导向是ISO质量管理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之一。对于现代大学制度来说,结果导向同样适用。现代大学制度最终的目标要符合我们预期的设定,要检验其是否提升了办学质量,是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只是一堆空洞的理论和生硬的制度,否则就没有价值和意义。

(三)是否克服了办学诟病

在这里,我们要重点关注行业企业办学的诟病。在我们对4所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的实际调研中,数据显示“办学经营的刻板”、“人事制度的局限”、“两级管理的脱节”等方面位列行业企业办学诟病的前三位。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如果能够有效解决类似诟病,则能有效的扬长避短,彰显作用。

(四)是否积蓄了办学后劲

“重症”就要下“猛药”,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效果是否仅仅是昙花一现,要考虑“猛药”之后的生命延续和发展后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就是要在解决当前诸多问题的前提之下,使学校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和灵活富有生命的自我反馈、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体制机制,能够达到蓄势待发的良好局面。

三、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内容

现代大学制度从学校层面来讲,可以分为对外制度和对内制度。从制度规范对象上讲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笔者从规范对象角度研究其建设内容。

(一)宏观层面

外界对于学校与政府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林林总总,理论剖析已经基本明朗。这里重点从学校与举办方关系出发,重点阐述其宏观方面应该具有的制度。除了与其它大学相同和相通的普适性制度,行业企业举办方的高职院校更应该站在“自私”的立场上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制度来约束和激励举办方来给学校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利益保障和资源供给,同时也要处在“无私”的立场上思考学校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制度来鼓励学校能够通过自身的优势资源来回馈举办方、回馈社会。

“索要”时,我们要分析我们的短板是什么,也就是行业企业办学的诟病在哪里。硬生生的“索要”往往不能达到效果,反而会令举办方“生厌”,所以,要通过政府政策支持、社会舆论导向、第三方平台机构来促使举办方做出相关制度的承诺。

1.政府政策支持。譬如,我们要通过政府部门牵头的各种建设项目,适时的提出相关议案,通过政府部门的“要挟”,“逼迫”行业企业举办方参与制度制定,做出行为承诺。比如举办方关于在企业内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相关制度、举办方关于为学院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制度、举办方关于参与相关建设项目的政策支持、举办方关于某建设项目经费拨付的支持等等。

2.社会舆论导向。在保证利润利益的前提下,企业负责人往往会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声誉,为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往往不惜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而学校作为社会精英的聚集地,教师本身是一个精英群体,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数量、质量等同样与举办方息息相关。鉴于此,举办方往往会不遗余力。譬如,要求举办方制定举办方关于接收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规定、举办方关于招聘学院毕业生的管理规定、举办方关于在企业内部建立学生德育教育基地的管理规定等。从另一个角度讲,举办方在能力所及范围内,往往也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一个双向效应。

3.第三方平台机构。行业企业和学校对应的政府管理部门毕竟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当政府部门和社会舆论都不能左右举办方行为时,第三方的平台机构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譬如,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职教集团、专业技术协会、学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第三方平台机构的建立,邀请举办方牵头组织或参与进来,使举办方在与同行交流、技术研发、研讨发展、破除瓶颈等方面找到最佳突破口和途径。举办方一旦参与进来,就要适时的参与平台机构的相关活动,相关制度则应运而生。譬如举办方关于参与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相关制度、举办方关于相关企业资源支持的制度、举办方关于参加各种平台机构的智力支持等等。这无疑会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2]。

(二)微观层面

关于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的微观层面,其内容与其它高职院校大同小异。在梳理好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与举办方有关的比如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因为财务、人事和设备,都是举办方对于高职院校重要的抓手,同时也是举办方相关利益所在,谁也不愿撒手不管。一旦涉及这三个方面,举办方往往会事无巨细,必以咨之。正是这种一抓到底的管理方式,使得学校束手束脚,严重阻礙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美国大学中倡导“3A原则”(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国内高校也越来越提倡“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对于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同样也要求学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也要求举办方要简政放权、民主管理[3]。所以应要求举办方制定相关的放权制度,特别是财务、人事、设备等方面。不能出现“上面不让这么干、上面不让那么干”的现象,否则再好的规划、再好的建议也只能“胎死腹中”,最终就形成了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工作氛围。那么大学的创新与发展、生机与活力也就无从谈起。

四、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途径

(一)坚定一个信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明确指出:要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又特别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核心内涵就是,高校在处理与外界(政府、社会、市场等)关系上要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形成其自身办学特色的前提[4]。制定研究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点,我们要坚定不移。

(二)明确三个概念

1.决策主体。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需要最有资格的利益相关者来做决策。特别是宏观层面的诸如大学章程、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等相关制度,需要举办方、相关政府机构、社会第三方、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甚至优秀毕业学生代表等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参加。而具体到某一管理制度,也不能忽视学生群体的参与。

2.决策逻辑。在现阶段普通高校“去行政化”甚嚣尘上的呼声里,笔者认为,不能过分的强调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而刻意夸大行政化对学校教学和科研事务的过度干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必须建立在拥有健全的制度和教师高度自律与自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作为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当前这种制度不是很健全,管理和学术水平都不是很高的前提下,一味地强调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只会使结果偏离方向。行政化和教授治学一定时期内必然是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两者需要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这也是高职院校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决策逻辑所在[4]。

3.决策程序。制度的确定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产生建立在确定的内部治理结构上。但决策的程序不外乎以下流程:现代大学制度草案的提出—现代大学制度草案观点的讨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确定—现代大学制度的短期实践—现代大学制度的评价—现代大学制度的再修正与确定。而后三者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反复的循环。

(三)处好三个关系

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生离不开组织机构与外界的关系。而对于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举办方、政府部门、社会对其影响最大。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对于制定现代大学制度尤为重要。

1.学校与举办方的关系。作为举办方来说,特别举办方是企业的,都希望下属单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但学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象牙塔,却又不想把经济利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或者说不想表现的那么直接。学校更多地想用足用好所有的政策与资源,肩负起社会人才的培养责任,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那么学校与举办方关系则变得很微妙。一方面企业觉得学校没有给企业带来利益,投入自然不会大手笔。另一方面,学校想提升内涵建设与质量,必然想最大程度地向举办方索取。矛盾由此产生。

但是,跳出两者对立的局面,站在更高层的角度审视两者的矛盾,则会发现对立的两者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对立,而是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局面。看似企业与学校两个冰冷的机构在交流,实则最终是由带有情感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来进行交流,也就是说最終两者的关系需要人来经营。所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尤为重要。

2.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作为相关政策的决策者和利益的供给者,历来饱受争议。政府部门为了管理好学校,控制好学校,会设置各种建设项目、工程、奖项来吸引学校参与,从而提升职能部门的权力和威望。这势必会造成学校的疲于应付,而政府部门的工作忙累不堪。撇去相关政府官员可能会有的“利益”二字不谈,学校与政府之间管理与被管理、供给与被供给关系也变得很微妙。这一方面,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与其它普通高校并无二致,这里不做详谈。但确是需要面对的问题[5]。

3.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举办的属性被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元素。企业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学校更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用人单位、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都影响着学校的决策运营。建立制度,定期地发布学校人才质量培养报告和专业质量报告,让社会了解学校、传播学校的正面能量,让学校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营造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社会氛围,为教育正本清源,重拾教育的信心,相关的制度应该围绕此而展开。

高职院校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高职院校相关的教育理论仍在尝试探索中,相关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也要紧跟时代潮流,虽然问题诸多,但是我们可喜的看到解决思路已经非常明确。对于可以当下解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尽早启动。在重大问题决策上,我们一定要广开言路、群策群力,相信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定会做出特色,做出水平,行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这一特殊办学形式也一定会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赵琳琳.现代大学制度:缘起、界定与突破[J].江苏高教,2012(3):31-33.

[2]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J].复旦教育论坛,2006(1):32-38.

[3]马陆亭,范文曜.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框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35-41.

[4]徐松如.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民办高校的发展考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2-67.

[5]张应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3(9):1-7.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现代大学制度高职院校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