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2018-03-15佟永强

时代金融 2017年33期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对策研究

佟永强

[摘要]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存在信贷产品集中度高、信贷人员专业素养低、贷款“三查”流于形式、岗位培育机制欠缺、信贷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全面提高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风险防范 对策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经济活力下降,商业银行呈现出贷款质量整体下滑、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的趋势。更好的信贷风险防控已然上升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要务。显而易见,不良贷款的产生会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虽然不止一家,包含多个独立法人机构,但是其经营模式、制度管理体系、业务开办种类、发展规模等大体相同,所以有必要将其看做一个整体来进行信贷风险的防范研究。由于受地域限制,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面对的经营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差,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这就客观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远比四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大得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做好信貸风险防范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是促进某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二、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一)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概述

因受历史沿革影响,某地区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经营品种单一,中间业务收入较少,利润来源几乎全部依靠存贷款利差,信贷风险集中度很高。截止2017年6月,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5317531万元,较年初增加28763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229126万元,较年初增加374909万元;四级不良672379万元,较年初增加67638万元,四级不良率15.90%;五级不良327758万元,较年初增加9486万元,五级不良率7.75%。从数据上看,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仍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贷款四级不良和五级不良占比较大,并且都有大幅的增加,不良贷款压降工作任务艰巨。

(二)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自2017年年初以来人民银行加大了金融市场整顿力度,省级联社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开展了包括“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行为专项治理和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等多项举措。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在省级联社和监管机构的领导下,积极展开工作,增加检查力度,对包括信贷业务的各项业务进行全面排查,开展“九种人”调查,重要岗位人员的审计等,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并严肃问责,肃清不良风气,打击和整改乱象行为,对人为层面、制度层面、操作层面存在的风险隐患积极排除。同时为了增进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增设了风险合规部门,构筑风险防控的“三道防线”,业务经营部门作为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风险合规部门作为风险防控的第二道防线,审计部作为风险防控的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三管齐下,层层排查,强化了信贷风险防范控制能力。同时配合贷款三查制度,通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全面降低了信贷风险。

三、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通过经营情况分析不难看出,某地区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甚至有不断攀升的趋势,12家农村信用社中只有两家机构前七个月的不良贷款有了小幅度下降,其余10家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尽管某地区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开始认识到了信贷风险防控的重要性,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明显,有些甚至迫在眉睫,不积极改善,将会断送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之路。

(一)信贷品种单一。房地产抵押贷款占比大

农村信用社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信贷品种单一,担保类贷款占据了主体地位。不得不承认,因有抵押品作为保障,抵押担保贷款是银行贷款中相对比较安全的信贷品种。某地区地区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尤其某地区城区的金融机构,房地产抵押贷款占比较大。近一年,某地区房地产价格飞跃式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不相匹配,市场泡沫严重。加之当前国家对房地产政策预期不明朗,一旦形势突变,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将会对这些金融机构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二)信贷人员专业素养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在市场争夺日趋激烈,信贷产品形势不断创新的形势下,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就必须要求银行具备管理信贷风险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银行的信贷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银行信贷的业务流程和各项贷款专业知识,还应对整个市场大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全面的认识,力求与金融行业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每一笔贷款业务做到充分的分析。农村信用社因受历史原因和地域限制,高端专业型人才匮乏,信贷人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养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也就相对落后。

(三)基层网点信贷“三查”流于形式,一线信贷风险防控人员缺失

严密的贷款“三查”制度,是贷款发放风险的重要保障。但是某地区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因信贷队伍专业素养不够,制度执行力不强,仍然存在沿袭老的工作习惯的现象。一是贷前调查不尽职,未做到多方掌握了解,完全凭借朋友的介绍或者个人的经验。二是疏于贷后检查,重发放轻管理的思想仍然存在,把贷款全部放出去,完成任务万事大吉,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跟踪不到位,贷后检查报告应付差事,草草了事。三是贷中审查情况令人堪忧。

(四)赶鸭子上架式培育机制欠缺,专业培训不到位

不经过系统的培训,新上任的客户经理就开始赶鸭子上架发放贷款,这成了某地区市农村信用社用人机制的常态。新上任的客户经理相应知识的欠缺和对该岗位的不熟悉,只能通过向客户经理老员工学习,从贷款流程到各方面细节完全靠问靠自己摸索。这种模式确实能够激发新上任员工尽快掌握岗位知识,尽快上手,但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培育方式,培养出的客户经理的优秀程度受师傅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程度影响很大,如果该新客户经理请教的师傅本身就不专业,对贷款的合规性重视不够,觉得只要能完成任务就是万事大吉,那教出来的学生也好不到哪儿去,贷款合规只能成为空谈,风险隐患巨大。

不止客户经理,审查岗人员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网点儿扁平化后,多数网点的信贷会计都由委派会计兼任,许多会计自从上任并没有进行过信贷知识的专业培训,更甚的是大多数新会计原来只干过一级柜员,对信贷业务几乎一无所知,这种赶鸭子上架式工作模式,其实是存在很大风险隐患的,对贷款发放的基本流程都不知道,何谈严谨的贷款审查和风险防范,贷款发放审查到底是为了形式上的完整还是发挥实质效用,值得反思。因此,对新人职的信贷人员提供综合全面的系统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农村信用社对策研究
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策略研究
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农信社改革目标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坚守合规强化内控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