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撤点并校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2018-03-13赵静元梦范晶晶王皓源

新一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文化

赵静 元梦 范晶晶 王皓源

摘 要:在“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大背景下,文化场所缺失、文化引领者与传播者的缺失、文化气息与氛围的缺失等问题日益显现。本文通过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探索出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关键词:撤点并校;乡村文化;乡村教育

一、现象回顾及问题提出

2012年后,“撤点并校”政策被国家叫停。至此,我国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但农村中小学依然隶属于“撤点并校”的框架设计之内,乡村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的回返并没有那样地顺畅。乡村学校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现代文化的传播者,进而影响乡村整体发展进程。本文以“后撤点并校时代”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教育管理模式、代际交流现状、乡村文化互动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调查乡村文化凋零的因素并探索出振兴乡村文化的发展路径,达到教育反哺乡村文化的目的,使乡村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

二、乡村文化凋零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管理模式的单一。在撤点并校政策中,政府成为配置资源与政策的直接控制者,学校和社区只是被控制者。统一硬性的管理导致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单一。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和机制下,很多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能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再加上乡村优秀教师人才的流失,这更使农村学生在自身发展上落后于人。

如今,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村落数量不断减少,乡村学校面临着办学条件差、经费短缺等一系列难题,而现行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下的乡村规模学校是隶属于本乡镇中心学校管理,这使乡村小规模学校在申请获取经费及相关教育需求的过程中往往审核严苛且存在不可避免的时滞性,进而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补足,这也是单一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又一大弊病。

(二)代际交流的缺失。在撤点并校的政策下,农村小学大量消失伴随的是代际交流的缺失所形成的乡村文化的逐渐衰落。学生由于缺乏时间和精力,无法了解乡村,也无法更好的了解乡村文化而难以使乡村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我们不能否认那些在田间地头上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会影响我们思维方式的形成。接受了主流文化教育的孩子,也会通过这样的途径将一些先进的、适于乡土的信息,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氛围中反哺给长辈。

撤点并校的实施令长辈与小辈之间无法沟通,丧失了乡村文化传播和创新必要的途径与动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缺失,所接受到的文化也因无法置身其中的了解而难以将其发展。

(三)文化互动机制失灵。作为乡村文化中心的乡村学校,时刻影响着周边村民的文化价值观乃至社会价值观。撤点并校将分散于各教学点的资源凝聚起来,但同时却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破坏。乡村学校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减弱。撤点并校不仅撤走了乡村的学校,也切断了乡村文明得以传承的纽带。

除此之外,撤点并校后,随着学校的消失,人们开始更多地接受城市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村民脱离乡村与乡村文化。一所所乡村学校关闭,随之被切断的是一个个村庄的历史传统与人文血脉。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日趋减弱,传统的乡村文化呈现出碎片化和边缘化的状态,导致了文化本身的虚化和人心的散落。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解决策略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想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匹配的相对公平,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转为治理模式,进一步贯彻义务教育资源的平衡布局,在经费预算、土地划拨、教师编制和办学自主权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城乡学校的发展。

为弥补乡村教育软、硬实力的缺失,国家应积极推进鼓励优秀教师支援乡村教育的政策,为支教教师提供完善的支教条件,此外,国家还可号召民间公益组织和团体,支持研究人员下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问题总结反馈给上级,以便学校的教育设施可以得到及时配备。

(二)加强学校、家庭和农村的互动交流

首先,我们应该科学的恢复或重建一些农村小学。学校、村民、农村文化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在“后撤点并校”时代,我们必须摒弃“一刀切”的行为,应理性思考和充分调查后恢复和重建一批农村小学,让这些农村小学可以重新形成完整的农村文化传播体系,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载体。

第二,我们应该加强学校、家庭和农村的互动机制,人们文化知识体系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更应该接受家庭与乡村本土文化的熏陶。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他应该承担的不仅是主流文化的教育责任,更应负担起学校、家庭和农村三者间的协调责任,为学生更为健全的发展提供条件。

(三)发挥中心校的辐射作用

中心校作为周边村落文化传播的核心,应基于乡情、立足学校,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中心校可根据本校及周边乡村的实际情况,开发以“乡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既能使内容框而不死,又可以使乡村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其次,应当提高教师发展乡村文化的意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依赖于人才,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文化处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城乡文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乡村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影响乡村学生对城乡文化的态度。

乡村学校是继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但我们不应该只依赖于乡村学校,否则撤点并校只会使得乡村成为“文化沙漠”。因此,乡村的管理人员应积极建设乡村文化公共空间,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以此实现文化继承、发展和再生。

参考文献:

[1]代静亚,龍红霞.“后撤点并校时代”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J].教学与管理,2014(12):39-42.

[2]董树梅.“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文化困境突围中农村学校的担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01):109-112.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乡村文化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