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经典诗词与小学生人格塑造的策略研究

2018-03-13马保全田燕燕

新一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学习人格

马保全 田燕燕

摘 要:中华经典诗词学习,融入到小学生人格塑造,潜移默化的促进了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就中华经典诗词与小学生人格的塑造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经典诗词;小学生;文化传承;学习;人格

中华经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小学生的人格塑造中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围绕中华经典诗词学习与小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及小学师生学习中华经典诗词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小学语文教师中华经典诗词教学的建议。

一、中华经典诗词学习和小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一)新时代下社会文明和发展的需要。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传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以前的教育形式下,重智育轻德育体育,不重视人格的养成教育等现象在家长和部分教师的思想中还深深存在着。有知识的人没有文化,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畸形现象,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没有把素质教育贯彻到底。

(三)现实社会中“人格”缺失的需要。近些年来,大学生中出现了“马家爵事件”、冒名拒錄荐自己的“马佩事件”、“伤熊事件”、中学生中群殴事件、跳楼事件、校园欺凌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还有最近发生的陕西米脂中学生遇刺事件等。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并且加强教育健康人格的塑造,就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诸如此类的大学生人格退化、中学生人格裂变和成人的复仇事件等已向全社会提出了警示,人格培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经典诗词学习的现状

(一)看重古典诗词的文学价值。从文学的纵横向探索,对辞藻句法深入讲解。比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对仗工整,堪称一绝;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语淡情深、风景清丽。

(二)看重经典诗词的艺术价值。经典诗词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或以小见大,或托物言志,或虚实相生,或夸张、比喻、拟人等等。比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春江月夜图,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三)看着经典诗词的文化价值。中国古典诗歌积淀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其文化价值巨大,或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或崇高的爱国精神,或深厚的道德情怀,或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或人情之美的价值取向等。比如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枫桥夜泊》,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

可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把中华经典诗词的教育教学和小学生人格的塑造没有完全联系起来,中华经典诗词在塑造小学生人格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中华经典诗词的学习和小学生人格塑造的内涵

(一)掌握中华经典诗词的内容与目标,建构塑造小学生人格形成的目标体系。作为小学生,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心智发育的差别是不同的,相应的阅读能力和兴趣也是有着循序渐进地发展。(1)低年级学生:亲近中华经典诗词优美的文字,以读为乐,发展思维,形成正确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低年段能借助拼音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2)中年级学生:知道中华经典诗词大意,感受魅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修养。中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能根据上下文基本理解句意,把握诗词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经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3)高年级学生:理解中华经典诗词的底蕴,品味内涵,塑造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高年级的学生在既有阅读经验的基础上,能理解中华经典诗词作品,感受人物思想情感,品味中华经典诗词的文化内涵,汲取深厚的文化养料,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开发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经典诗词个性化教育读本》校本课程,丰厚小学生的人文底蕴,旗帜鲜明的引领小学生走积极健康的高尚人格之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作品,内容生动、健康向上。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中低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吟诵仅此而已,高年级死记硬背经典诗词内容和大意,没有体现出中华经典诗词的文化特征以及其人文性,更谈不上人格塑造性。

(三)构建中华经典诗词书香飘逸的人文课堂,引领学生汲取经典文化的文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人格塑造就会失去方向和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要把人格塑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小学生的人格塑造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

总之,学习中华经典诗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学生应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学习中华经典诗词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得以养成。

参考文献:

[1]董新红.让经典诗文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30):66-66.

[2]华福群.低年级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43):40-41.

[3]曹宁子.传统经典文化诵读[M].2007

[4]埃里克森.埃里克森人格理论[M].195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学习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