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兴宇:聚众人力架连心桥

2018-03-13郑洁

当代贵州 2018年49期
关键词:修桥建桥石拱桥

文 / 图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郑洁

每天看看“群力桥”,已经成为杨兴宇生活的一部分。图为杨兴宇。

在遵义市新浦新区喇叭镇瓦龙村,有一座石拱桥叫“群力桥”。组织修桥的,是73岁的村民杨兴宇,一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

在“群力桥”修建之前,瓦龙村群众只能靠鱼涧河中的“跳礅”进出村庄。

1992年冬天,杨兴宇开始了他的修桥计划。他与另外几名党员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出资。“3元、5元、10元……”捐款无论多少,他都一一记录在册,最终筹得3000多元的启动资金。在找到修桥工匠后,杨兴宇自发成立了建桥委员会,自己担任总指挥。他用募捐的3000多元钱买来16吨水泥、10挑灰桶和2个粪砂罐就开始动工。

“当年,修建石拱桥的时候,自觉参与到建桥施工中的周边群众,最多时一天达200多人。”83岁的瓦龙村中坝组老党员苏枝模回忆。“建桥到了最紧要的关头,需要大量的水泥来加固,没有资金了,石桥建设只能被迫停工。”杨兴宇说,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时任喇叭镇党委书记李化齐送来2000元钱,鼓励大家不要泄气,并利用周末时间,亲自参与石桥的建设。

8个多月后,一座长32米、底部宽28米、高10米、拱面宽12米、呈梯形状的石拱桥屹立在河床上。有人提议将其命名为“杨家桥”,杨兴宇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此桥聚广大群众之力而建,应该取名为“群力桥”。

猜你喜欢

修桥建桥石拱桥
江西“乱石拱桥”曾引全国效仿
农业废弃物的好氧堆肥研究进展
读出民族自豪感来
马悦然:“修桥”的“中国女婿”走了
下雨天,读书天
马悦然:为中国文学“修桥”的“中国女婿”
“建桥”课程点亮当下照亮未来
家乡的石拱桥
唐家湾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