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水:写作、阅读与语言锤炼

2018-03-12

时代报告 2018年8期
关键词:虚构散文小说

今天我讲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写作、阅读与语言锤炼的体会。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关于散文写作;第二个是小说;第三个是怎么阅读的问题;第四是语言的锤炼,这是最基本的一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

散文的源流、演变和经典散文

这么多年来,我的个人体会是写散文的人不要崇洋。散文是我国的传统文体。仓颉造字,人们开始用文字记载历史,其实都是以散文的形式来写,那个时候还没有小说,更多的一个文体是诗歌。很可能在语言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已经在“说”诗歌、唱诗歌了。语言形成以后,人们在繁重的劳动当中,渐渐形成一些口头性的、有节律的语言,这就是诗歌的雏形。

在诗歌的基础上,有叙述、记录事情的文体需要,这也不需要押韵,散文就出现了。在古代,只要不是押韵的文字都归到散文里面,因此来说散文的起源比小说要早。散文高峰的出现应该在唐宋时期,实际上,比如《史记》也是散文体的。唐朝的时候,韩愈、柳宗元都是散文的大家,他们的散文贴近时代,在记叙的过程当中有相当多的議论,就是我们常说的夹叙夹议,对时政多有针砭,警醒人们要理智地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杂文。这个时期的散文非常优秀,致力于写散文的人——或者说以散文为主要写作方向的人,我建议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尽量通读,甚至能够背诵为好。

明清时期的笔记体散文,比如张岱的《陶庵梦忆》,李渔的《闲情偶记》,还有袁宏道的,归有光的一些文章,《古文观止》里面的散文也要读。

散文的另一个高峰是民国时期,出现了像林语堂、鲁迅、周作人、梁实秋、冰心这些大家,我们现在回头去看民国的散文,仍然非常好,好过现在的。

散文的源流与演变,主要说的是我国的散文。相对小说,外国的散文翻译的并不是很多,我觉得外国人可能更重视诗歌和小说。当然外国的散文也有好的,比如说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有些人认为它是一个短篇小说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是一个散文集),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这些都很不错。

散文写作的常见问题

散文写作的常见问题大致有这么些:小我、肤浅,风花雪月、长篇絮叨,材料堆砌等。《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理,好的散文都是一样的,语言美,有它自己的特色,思想也深刻,线索或是逻辑也很明朗清晰;不好的散文却是各有各的不好。

小我的一个特点是散文让人看了以后感觉格局不大。比如你虽然写的是你自己,或者是你家人,但是你要让读者读了这篇文章以后能把这人物或者事件散射开来,能由你的感受,体验到整个社会的这个阶层的人的感受,这样才能放大,才有社会意义。小我的原因是你平常不深入思考,不读有关思想类的书籍。要想把散文写好,哲学和美学方面的书也要看。你可以看看培根的《论说文集》,蒙恬的《人生随笔》,你看人家是怎么论人生,论生死、论友谊、论真理的,这些对散文写作会有很大的启发。

肤浅这个问题一方面停留在语言上,另外一方面就是刚才说的小我。风花雪月大多是只追求唯美却空洞的语言而没有思想的那种文字。整篇看起来很美,富有诗情画意,但是你读完以后,不痛不痒,这些文字如果把作者的名字去掉,别人根本看不出来是谁写的散文,没有特质。

长篇絮叨这个问题,大多出现在大散文。原来我们的散文一般都比较短,一两千字就结束了,后来我们兴起了五六千字,甚至上万字的散文。散文要大气,首先主题要深要大,你写一个宏大的、深刻的主题,一两千字根本说明不了问题,肯定要五六千字以上。如果你做得不恰当,或者材料取舍不当,线索不明显的话,就会出现长篇絮叨和堆砌材料。如果在选材的时候,没有筛选,或者说筛选的方法有问题,哪些材料是该上去的,哪些材料不该上去,这个材料对于你写作要表现的主题有没有用,都要思考一下,否则也会出现上述问题。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通常认为小说与散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必须真实,而小说可以虚构。小说确实是一门虚构的艺术,但实际上很多现实主义的小说,除了人物和地名是虚构的以外,其实很多都是真实的。我们看小说里的情节,会觉得这个就是真实的,这个谁就是这样的,这个人好像就是我身边的人,所有的细节事件,觉得都很真实,那其实就是真实。就是换了一个名字,换了一个地方,但是人们仍然认为小说是虚构的。

现在好多散文会借鉴小说的手法。散文把小说的写法借鉴得多了,有可能看起来会像小说。我的区分依据是,如果是叙事散文,它叙述的这些事件一般是不连贯的,它没有内在的一个线把它连起来。但是小说里面的事件它是连贯的,它是围绕着一个人的连贯事件,即使有跳跃性,也是将连贯性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你在阅读的时候自己可以复原连贯性。

另外一个就是结尾方面,小说不会像散文那样去总结性地结尾,小说的结尾是按事件的进展程度,按故事的这个走势,该到哪儿结束就到哪儿。散文的结尾就要有一些处理,因为你写这个事情是为了表现一个设定的主题,那么不是说事情到哪儿结束就该结束,而是你可能还要在这一块再加工一下。

散文能否虚构

在散文能否虚构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在真情实感上不能虚构。就是说你写这个散文,你一定要发自真情地去写,你不能隐瞒对某一个事情的观点,你对某一个人的看法要真实。这一点不能虚,就是说你的出发点是真的。但是在为了阐述这个观点所选取的一些材料上,我可以有微小的虚化。

举一个例子,我在《旧物时光》里写蓑衣的一些地方,比如说在梦中惊醒那个是真的,这个牛在父亲去世以后,吃掉了墙上挂着的蓑衣,这也是真的。但是这个真实的原因是那天应该是我去山上放牛,但是我非常的懒,我看那么大的雨,我不想去,我钻在房子里面偷看小说,牛饿了以后挣脱了缰绳,寻找吃的,就把蓑衣从墙上拉了下来。当我发现的时候,它把那个蓑衣基本上已经吃完了,所以牛吃蓑衣和怀念我的父亲没有关系。但是我写的时候就把这个情节嫁接在里面,这就是一个虚构。这个虚构我要不解释,可能也没有人想到。所以我说虚构要巧妙,在一些情节上,要合乎情理地去虚构,尽量不要有硬伤。

怎样区分长中短篇小说

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分,从字数上来看,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在10万字以上基本上就是长篇小说,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余华的《活着》,他出版的字数是10万,但是仍然按长篇小说来算,而路遥的《人生》在13万字左右,给它定为是一个中篇。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是送审的长篇小说必须是13万字以上。

低于10万字以下,基本上就是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一般情况下它的下限是五六千字,上线一般就是一万多字。有了小小说这种叫法以后,一般情况下在三千字之以内的都归为小小说。

长中短篇小说还有一个区分方式就是小说架构的复杂程度。比如说《活着》写了福贵从出生到死的一生,跨度比较大。一个人的一生中间也牵扯到了好多的人。而《人生》基本上就是刘巧珍和高加林的一个爱情故事,架构没有那么复杂宏阔。中短篇小说的区分要综合考量字数、结构和容量。就像绿茶和红茶之分,物理性质看汤色,化学性质看加工方法,是否经过发酵。

小说与故事的关系

我为什么要设定这么一个问题,这就要讲到我们国家小说的源流。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老师也把这句话印在他的小说《白鹿原》的扉页上。我觉得小说与故事的关系这个话题可能在我们中国是一个问题,但是在英美西方国家,这可能就不是一个问题。

说我们国家的小说起源于宋元时期可能更准确一些,但是也有好多人认为我们的小说起源更早。《山海经》是小说,《世说新语》也是小说,《山海经》里面的故事是神话小说,其实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故事,当时还没有小说这个概念。

我想说的是我们中国的小说一直到现当代都是侧重于讲故事。外国小说也是在讲故事,但是那个故事不是完整的。我们中国小说的故事基本上都很完整,从头到尾你能清晰地把这个这个故事给人讲出来。而西方的小说,特别是现代的小说,你看完以后给人讲不出完整的故事来,你只能感觉到写得好,把人写透了,把人性写出来了。但如果让你讲那个故事,你想半天也讲不出来,不是你讲故事的能力不行,而是它本身就没有故事,它没有故事情节。所以说小说基本上是要讲一个故事,但又不仅仅是讲故事。如果小说纯粹是讲故事,而忽略了塑造人物,那就是故事会。小说里面的故事,它是围绕人物来写,人物能不能立起来,是判断一个小说好坏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小说可以有故事,但它更要有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小说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小说应注意的问题大致为:俗世硬伤、饱和叙述、人物平淡。硬伤就是不合乎生活常理。如果我们要写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必须提前做调研。有些作者对某些行业不熟悉,比如说他不是警察,他写了一些有关警务方面的一些题材的东西,警察读者一看就知道是胡编的,案件根本就不是那样办的,犯罪嫌疑人也不是那样想的。

饱和叙述就是叙述得太饱满,作者唯恐读者不清楚他说什么,唯恐不清楚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总想跟你说清楚,唯恐你看不透他要说什么、写什么,这样的叙述,不知道留白。写小说要克服饱和叙述,要有隐藏,才能有令读者回味的东西。

人物平淡的原因很多,无非也就是几个原因造成的:人物身上的事情不夠独特,写的人物的神态、思维,包括对话都没有特点。人物平淡与材料的取舍也有关系,要把一个人物突出出来,突出他身上的一些性格特点,就必须抓住一些特点。有时候需要浓墨重彩,有时候只需寥寥数笔。比如鲁迅写《故乡》里面的那个杨二嫂,着墨不多:两手叉腰,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你也能寥寥数笔就把小说里面的一个人物,即使是一个次要人物,都能写得很好,形象都能立起来了,那就好了。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现实主义小说的写法是正面强攻,需要作者有很强的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基本能力。一战之后,现实主义小说在西方国家不再流行,他们发现好多素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不了。如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一般都讲究宏大叙事。这种宏大叙事一般有很多的人物,众多的事件,纷繁复杂的矛盾,适合反映一种大的社会环境。但是一战以后,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特别是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小说对人类精神的探索进入个体的生命体验阶段。没有很多的故事,没有大的环境,没有那么多人。像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高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包括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这些长篇小说,有名有姓的人物基本上就只有几个,这些小说都侧重于重视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表达。

如果围绕一个人封闭的、孤独的生活状态来写小说,按照传统的手法,我们可能感觉到没有什么可写,没有故事啊,但是这个人确确实实有很多的烦恼,有很多的迷茫,甚至精神无所寄托,那如何用小说这种体裁来反映?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入了现代主义流派。它侧重于精神分析,消解了故事性。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就是侧重于单独的个体的这种精神探索,就是通篇分析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内心世界。文学它不仅仅是要表现一个大的事件,去反映社会政治等宏大题材,它也可以解放个人的精神,关照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如何阅读一篇作品才能有收获

每读一篇好作品,我都要想,假如是我来写,我会怎么写。还有一些题目,我把作品题目看了以后,我会在内心给它换题目——有没有更好的?通过这种阅读,等于在和作者隔空对话。

为了丰富自己的写作,我们必须强制性地看书,不能只看热闹的地方,要学习人家的技术。阅读哪些书籍要视个人的写作情况而定,但是首先应该保证你看到的这个书必须是好书,必须是经典的东西。不要怕看起来有难度,阅读必须从高度做起,不要去看那些水平比较次的书。然后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比如你写小说,你要看一些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写的一些伦理道德方面的书,这对你写小说是有帮助的。作为一个小说作家,你也应该是一个知识丰富的社会学家。

如果你只写散文,你好好看,揣摩人家名家经典的散文怎么写,你就会有一个成长。写诗歌当然要看一些诗歌方面的好书,更要看一些哲学和美学方面的书,目的是积累丰富的知识而不是只做一名匠人。

还有一个笨办法就是在读书过程当中动手做笔记,我周围有很好几个朋友,就是大段大段的去动手,这个笨办法真的是很受用。

锤炼语言

不管是一篇散文,还是一部小说,都是由字句的连缀起来,相当于你穿的衣服是一条一条的线织起来的。锤炼语言这一块,既包括了句子,也包括字词。要锤炼好句子,离不开锤炼字词。比如说有些人写散文,碰到这个大雪,如果你在文章里面出现一个鹅毛大雪,写夏天的暴雨来了,如果你用了一个倾盆大雨,人就把你这个作者看低了,你不应该用这个词,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大雨倾盆,这些词语一概都不要出现。用什么,想办法化解。

《骆驼祥子》里有一节就是祥子拉着车子,有气无力地走在街道上,那天的温度非常高,树叶上面落了一层灰,无精打采地垂着,祥子走在路上,脚就像踩着棉花。老舍先生对于热的描写,几乎就没有出现一个热字,但他通过高超的语境环境,太阳底下路人的表现、狗的表现、树叶的表现等侧面去写天气的热,这就是一个技术。

锤炼语言,要注意拆分成语和固定语,还原场景。能用合适的、形象的修辞的,就不要用成语。还要注意语言修辞的环境因素和身份条件。一个人随口的比喻,随口的修辞,肯定是他熟悉的工具,他最熟悉的环境。有些人不考虑或者说不细心,比喻的时候,比喻了一个与他的生活非常没有关系的东西,那么这一块就有点儿不够高明。

要阅读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语言风格相似的人的优秀作品。这个在前面其实已经大致说了一些。你要寫的东西不外乎你熟悉的一些生活,那么你看人家优秀的作家是怎么样写和你相似的生活的。另外一个就是阅读与自己语言风格相似的人的优秀作品。比如说我就爱看陈忠实的作品,因为他跟我都是关中平原的人,气质都非常的接近:生冷蹭倔。他的叙述就是娓娓道来,很舒缓,有一种正统之气在里边。另外如果觉得自己语言不简洁,就要多读鲁迅,鲁迅的文字非常简洁精准,你一直坚持看他的作品,慢慢地你的语言也就简洁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我借用了陈忠实老师在《白鹿原》创作后记里边的这个题目。他写了一本书:《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我拿到这本书以后,躺在床上一口气把它看完了,一字不落的看了10万字。我觉得老汉说的都是真话,不像有些所谓著名作家给你放空炮,貌似高大上,什么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一大堆名词,听起来高屋建瓴,听完以后你如坠云里雾中,更不会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就是相当于一个书法家,你已经临了十年帖子,你现在写的字不能写得很像古人。总是很像,你就没有你自己,你应该去形成你自己的风格。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就是谁写的。

你把鲁迅两个字去掉,把汪曾祺的名字去掉,经常看的人都知道是鲁迅的,汪曾祺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就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的文字特色。

猜你喜欢

虚构散文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虚构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虚构的钥匙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倾斜(小说)
虚构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