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育中STEAM教育的融合探析

2018-03-11邓才宝

科技资讯 2018年35期
关键词:STEAM教育幼儿教育融合

邓才宝

摘 要:伴随信息化的发展,市场对于创新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大,使得我国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STEAM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方式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全球教育的热点,也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幼儿教育的特征出发,分析了STEAM教育与幼儿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并探讨了在幼儿教育当中融合STEAM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 STEAM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b)-0-03

STEAM教育,原为STEM教育,其源于美国,是指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与数学(Math)4门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的教育方法,后期加入了艺术(Arts),添加了语言、艺术等人文属性方面的内容,使得此教育方法变得更加全面。STEAM教育提倡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完成其所感兴趣并源于其生活的项目,在完成的过程当中习得各种学科及跨学科知识。

1 幼儿教育的特征

幼儿教育是人类成长与发展过程当中的基础教育。伴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也正不断改变。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保教合一。保教合一是指在进行幼儿教育时,不仅要授予幼儿一些基本的学科常识,而且还应将一些基本生活习惯、道德准则、社交能力培养的内容融入其中,以实现幼儿身心双重发展。幼儿的年龄与身心发育特征,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坚持保教合一的原则,让幼儿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同时能够在学习中了解生活,将幼儿的学习与其日常生活进行结合,才能更好地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幼儿教育具强生活特征,教育课程内容多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同时在幼儿的生活当中始终存在着教育。

第二,教育方式游戏化。依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点,幼儿教育多采取游戏化的方式,通过游戏让幼儿认知世界,并培养幼儿的社会能力。游戏化的教育方式既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相符,同时又能满足幼儿的身心需求,是我国各幼儿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就人类进化历史而言,游戏的过程其实是幼儿对于社会进行模拟和重构的过程,反映了现实社会,同时游戏需幼儿的主动参与,有利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基本方式。

第三,重视感官认识与直接经验。幼儿年龄尚小,其对于各种事物与现象的理解有限,多数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源于其感官认知。因此,要想让幼儿能够正确理解某事物,并能对其形成一个抽象的概括认识,首先必须要让幼儿拥有丰富的感性认识[1]。也正是因为这样,幼儿教育课程的设置才会采取让幼儿参与为主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感官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后期理解性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四,具潜在目的性。幼儿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性主要来源于其对于生活的认识,而实际上,对于幼儿来说,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通过亲身体验,幼儿才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才能真正地感悟到活动所要传达给他的东西,最终将这种感悟沉淀于内心,成为幼儿固有的一种素质、能力与习惯,并影响幼儿的一生。为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当中,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活动的开展都是具一定潜在目的的,包括要求家庭的参与,建立家庭、课堂与生活的立体化交互式培养体系,也都是为了让幼儿能在其所熟悉的环境下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其综合能力。

2 在幼儿教育中融合STEAM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2.1 采取游戏形式开展教育,与幼儿年龄特征相符

幼儿年龄尚小,生性活泼好动、爱模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多采取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当中获取知识。STEAM教育也是以游戏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让幼儿在游戏当中充分发展自身个性。如在了解当地乡土游戏时,教师会先为幼儿展示游戏的步骤,告知幼儿游戏的规则,然后再让幼儿发挥自身想像能力,探索游戏的玩法,当幼儿了解到此游戏的玩法并参与其中时,幼儿便能获得一种成就感。在后期的游戏当中,幼儿还能发现同一种游戏的不同玩法,这就是幼儿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深入探索的过程。在整个过程当中,因幼儿始终处于游戏中,使其能处在一个相对愉悦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这正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相符,幼儿在游戏当中能始终保持热情,同时通过参与与深入探索,其还能了解游戏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2.2 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取材,与科学性原则相符

现代教育要求幼儿的教育教学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发展现状,对传统教育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实现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若有要选择实例进行教学的,也是要求自学生实际生活当中取材,将学科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结合,体现学科知识的实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STEAM教育正是如此,同时其也与教育科学家性的原则相符。STEAM教育课程时刻体现着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且这些变化并不是存在于理论当中的,而是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是人们经常能接触、能看到的实际景象。在幼儿教育当中融入STEAM教育时,教师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均是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体现了幼儿生活的原貌,让幼儿能身处一个真实的环境去研究和探索。如灶台乐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模拟大人做饭的过程当中发现了风箱的工作原理,另腌大白菜、做蔬菜陀螺、给稻谷脱粒等活动,均是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是幼儿能真实看到的情境。同时,这些日常常见的生活情境又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因素,让幼儿在不知不觉当中了解了很多科学知识,使抽象的科学家现象变得生动而具体,帮助幼儿树立了科技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2.3 以创设生活情境为方法,与幼儿教育理念相符

现代幼儿教育提倡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深入探究等各方面能力,以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与能力。STEAM的教育思想原则为打破各学科间的禁锢,加强学术与技术的相互结合,将科学技术与学生的实际相活相结合。为此,在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时,STEAM教育所设计的内容也会包含学科、技术與生活三方面,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如在探讨“哪种布料擦拭瓷砖最干净”的活动当中,STEAM教育是先为幼儿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即现在要做家务了,请小朋友们选择不同的布料擦拭瓷砖,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答案。通过亲身体验,幼儿明白了毛毯擦拭瓷砖最干净,同时也得出了毛毯的吸附力最好这一结论。由此,在其他课堂教学时,若有幼儿无意中将勾线笔画到了透明桌布上时,其就能很快想到可以利用毛毯进行擦拭,并且还可以衍生出更多深入探索的活动,如单独用毛毯无法擦拭干净时,幼儿会想以用洗洁精、肥皂、洗衣粉等清洁物质,此时就可生成另一个探索活动。这不但可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锻炼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培养其探究兴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全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这正与现代幼儿教育的理念相符。

3 幼儿教育中融合STEAM教育的策略

3.1 将STEAM教育融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当中

STEAM教育的核心在于探究式学习,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对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找到自身感兴趣的项目对问题进行假设和分析,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即可将STEAM教育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融合。如在实施“造纸术”活动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将幼儿平时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黄色纸浆换成利用报纸做成的黑色纸浆,然后依实际经验生成一个新主题——“如何脱墨?”,让幼儿去自行探索,在幼儿进行探索的过程当中适当给予策略和建议,将幼儿对脱墨的好奇心转变为对科学进行探究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当中不断获取各类学科知识。这样逐步形成一种创新式的培养方式,让幼儿结合实际经验,利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基本科学常识水平,并帮助幼儿养成敢于质疑、乐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真实的项目,让幼儿从小从里到外能感知到未来的科技,敢于对未来进行畅想,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3.2 將STEAM教育融于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中

当前多数幼儿教育的活动课程目标在于传授幼儿相关学科知识,却忽略了对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且教育活动当中普遍存在分科现象,影响幼儿的实际生活[3]。如某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安排为第一天是科学活动,第二天是语言活动,第三天是健康活动,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都只是将相关学科知识授予幼儿,幼儿能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致使幼儿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了解问题的所在,也懂得如何解决,却始终无法“下手”,不知从何开始。实际上,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经验,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对幼儿进行整合型思维的培养,重视锻炼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融入STEAM教育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手工课的“做小沙包”,传统幼儿教育是先由教师为幼儿示范如何剪裁布料,然后用针线缝合,接着收针,最后将沙子装入布团当中封口即成。但是STEAM教育是以引导孩子为主,在STEAM教育理念下,教师是先让孩子参与一个玩沙包的游戏,然后由孩子自己提出制作沙包的想法,接着教师便可水道渠成地问孩子有关于沙包制作的方法、所要用到的材料等,通过问孩子沙包的用途与功能引导孩子选择适当地材料进行制作,如有孩子会说沙包是用来扔向对方的,有可能会打到人,所以不能用坚硬的材料来制作,同时也有孩子会提出如果用太柔软的材料来制作又不方便扔,这样便能让孩子自觉去思考应该选择哪种材料来制作沙包。接着才是教师为孩子演示如何制作沙包,并引导其发现不同的制作方法;最后,教师会让孩子将所制作的沙包相互丢、扔来进行检测,以检验自身的想法与思路是否正确,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3.3 将STEAM教育融于幼儿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当中

虽然我国已开放二胎政策,但当前多数家庭仍是独生子女,对于孩子是百般呵护、精心照顾,有些家庭甚至是4、5个成年人照顾1个孩子,对孩子是有求必应,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自私、任性,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如何融入集体环境,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STEAM教育以项目为基础,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的合作与队员间的内部协作。与传统的集体式活动相比,STEAM教育这种以具体项目为导向的“团体式”合作方法更能增强幼儿的参与感[4]。在完成项目的过程当中,幼儿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如何才能获取同伴的信任、与同伴协作完成任务是幼儿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幼儿能解决这些问题时,其人际交往能力也随之提升。要注意的是,在实施STEAM教育活动初期,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思考,同时鼓励幼儿与同伴或是旁人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让幼儿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去与其他幼儿找交道、交朋友,能够接受其他幼儿不同的想法,理解群体规则并能严格遵守,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不管是从教育理念,还是从开展形式,亦或是从所选取的题材等方面来看,在幼儿教育当中融合STEAM教育都是有着极高的可能性的,其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科学性原则与幼儿教育理念均相符。在实际工作当中,STEAM教育的融合可从幼儿科学素养、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着手,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凯怡.浅析STEAM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启示[J].电脑迷,2018(7):158.

[2] 张茉,王巍,袁磊.幼儿园STEAM教育的活动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4):76-80.

[3] 杨国珍.在“项目课程”中让STEAM软着陆[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1):49-50.

[4] 胡英慧.学前儿童STEAM教育课程设计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STEAM教育幼儿教育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STEAM教育探析
STEAM教育在科学课堂中实践与思考
基于大数据对STEAM教育进行师生互动研究
创客文化背景下的STEAM教育开展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