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衔接贯通的优化路径分析

2018-03-11王茁范群鹏刘娜

科技资讯 2018年35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衔接高职

王茁 范群鹏 刘娜

摘 要:高职和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能够解决高职专科学生升学通道不畅和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本文认为衔接贯通既包括内在衔接融合又包括外在衔接融合,并从分工定位、专业布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质量监控6个方面提出了衔接贯通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衔接 分段培养 高职 应用型本科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b)-0-02

1 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衔接贯通的必要性

1.1 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设备、新技术、新行业、新领域需要大量新的高层次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与岗位需求匹配。而大量的应用本科热衷于“高层次”院校的建设,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为了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就有必要发挥高职院校和应用本科各自的特长,联合培养人才。

1.2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是主力军,但始终停留在专科层次上,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渠道有限,导致职业教育被贴上低层次、低水平的标签,社会吸引力极低。为改变此现状,国家需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协调规范,制定可行政策,破解高职学生的“断头教育”问题。基于以上需要,高职和应用本科分段培养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2 “3+2”分段培养衔接贯通的实施目标

教育能够影响社会发展,影响个体生命和人生发展。因此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衔接培养项目实现的功能,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应该是促进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应该是促进高等专科层次技能人才的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为了实现上述两大功能,实现高技能人才规格层次提升和技能演化,必须通过有效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制度予以支持和支撑,必须通过高质量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予以保证。所以,从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就要为此设计相对完整的高职学校教育制度(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从眼前的迫切需要來看,就要整体举办或扩充本科职业技术教育;从关键环节来看,则要建立宽阔的专升本通道。

因此,实施“3+2”衔接培养项目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解决高职专科学生升学通道不畅与高职教育学制不健全问题;二是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发展定位摇摆不定问题。实施“3+2”衔接培养项目的中长期任务则是通过试点摸索经验,解决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问题,解决高技能人才规格层次提升和终身教育的学校教育保障问题,即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 “3+2”分段培养衔接贯通的内涵

所谓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就是高职专科教育在类型、结构、功能以及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上,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行衔接、融合和贯通,主要指人才规格上的融合和办学功能上的衔接。从具体操作上讲,主要指两者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纵向层次衔接和培养规格上的横向类型贯通,包括学历层次及学制衔接、培养目标及规格衔接、课程体系标准衔接等核心环节。

理解“衔接贯通”的内涵要义,必须把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立足高等教育整体系统理解,就是两者在培养规格和教育功能上的贯通融合,实现整个教育产出与社会需要(劳动力就业结构)相适应;立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理解,就是两者在教育(学历)层次上的有效对接和培养类型(规格)上的渗透融通,共同培养出知识能力结构相互承接的有用人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衔接贯通”既包括高等教育内部子系统间的“内在衔接融合”,又包括高等教育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外在衔接融合”。“内在衔接融合”即教育体系内部各个培养环节之间的衔接,其关键有两个:一是建立招生衔接制度,这是衔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这是衔接的核心和关键。“外在衔接融合”即两者专业人才的整体输出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匹配和衔接,重点是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和岗位技术结构的动态变化需要,密切关注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实现充分就业。

4 “3+2”分段培养衔接贯通的路径

4.1 明确学校的分工定位

“3+2”合作院校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定位,负责前一阶段培养的院校要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负责后一阶段培养的院校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共同促进系统化人才培养。合作院校能够紧密合作,联合开展产业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调研,开发相互衔接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明确共同的培养目标和分段的培养目标,其中高职专科院校主要培养高等专科操作型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高等本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确定分工定位的前提下、明确课程改革思路,保持前段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明确高职专科阶段应取得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应用型本科阶段应取得“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达到“准工程师”技术水平。

4.2 依据产业调整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作为衔接贯通的前阶段主体,既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与要求,科学定位专科阶段教育目标与质量标准,又要主动加强与本科教育合理衔接,与本科院校合作育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后阶段主体,要主动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在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两者都要立足区域内产业实际布局和专业人才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并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协同合作开发建设同类专业,包括在专业课程开发、资源开放共享和教育教学改革等层面加深合作,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和共赢。

4.3 对应技术衔接好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要将开发和完善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建设的主要任务,密切联合行业企业,遵循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两者在建设自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时,还要关注另一方的培养目标,使课程结构和内容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得到构建。但也要注意不能雷同,要在高职和本科之间有梯度,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结构、课时比例、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体现。也就是说要考虑双方的差异性,还要考虑协调性。最后要以职业与技术对应原则进行课程质量评价。

4.4 面向职业和岗位组织好教学内容

两者的衔接贯通要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发展相衔接,知识技能升级与技术结构流变相呼应,个体职业成长与职业结构流变相一致。因此,双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将学生职业能力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达到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都要根据职业、就业和市场需要,既反映本学科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要求,又适应职业领域和技术岗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实际需要,尤其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和实训环节,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4.5 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职能的侧重决定了校企合作的重点不同。应用型本科既重视实践教学又要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其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咨询以及应用性研究成果等方式实现。而高职院校侧重于教学职能即培养技术型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通过开展职前职后培训来实现,其校企合作侧重于教学过程。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要发挥各自校企合作的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实践教学,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制度。

4.6 建立质量监控一体化机制

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起制订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要全程参与课程与教学质量的考核。应用型本科主导前段核心基礎课、学科基础及专业主干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考核方式、命题、阅卷等工作,转段考核由本科院校出题,实行教考分离。本科院校全程参与学籍管理。

参考文献

[1] 鲁武霞.职业教育的阶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邓院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衔接提升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3] 钱吉奎,李从峰.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衔接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3):53-57.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衔接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