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伦理道德观与我国伦理道德建设

2018-03-10陈虹刘雨薇董玉雪

法制与社会 2018年4期
关键词:伦理观道德建设道德观

陈虹+刘雨薇+董玉雪

摘 要 马克思伦理道德观是指导我国建设发展的理论基础。它指引评价人的行为善与恶,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这些伦理道德观,更加有效指导、规范人们的社会生产经营等活动,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和谐和进步都离不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携手并进,共生共荣的自然过程,也是历史进程的基础。本文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伦理观 道德观 中国 道德建设

作者简介:陈虹,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伦理、生态哲学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刘雨薇、董玉雪,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067

一、马克思伦理道德观概述

马克思伦理道德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

(一)马克思伦理道德观萌芽与发展

马克思思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出生在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崇尚社会自由,这对马克思伦理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促使他本人更加向往“自由、平等、博爱”。马克思伦理思想是在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的,又称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是马克思在道德领域内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一个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站在了科学的角度,结合实践,对现代道德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阐述,批判和继承了人类伦理的思想,以人为本,重视人类解放,对社会,对人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马克思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于20世纪初期时,在世界范围广泛地传播开来。它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新文化的爱国人士,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伦理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21年共产党成立以后,李大钊、毛泽东同志等人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吸收各种先进文化和民主思想中关于道德的先进的部分,以中国现实社会为基础,以带动发展中国道德建设为基准,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人民的道德生活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道德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思想受到来自西方各种先进思想的冲击,一些旧道德,舊思想文化受到了严重挑战。

(二)马克思伦理道德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有关于道德的科学理论。主要是以工人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将社会的生存、发展与人类社会紧紧的联系了在一起。马克思曾指出,在以往的一些运动中,一些人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谋取少数人的利益,往往忽略了大多数的感受,马克思主张为弱势群体谋福利,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本身也是一种高尚的伦理道德情操。马克思伦理观的一个主要理论特色就是它与近代的唯心主义“劝善的”伦理观相反,“劝善的”伦理观认为一切都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意识不受生活的决定,“自由选择”不受社会条件的决定;而马克思则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从社会关系出发,这是道德理论的本质性改变,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一规定性,道德理论才可能具有彻底性。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由于种种利益的关系而产生了一些社会交往活动。恩格斯认为道德是一种调节人意识的行为规范。这种意识规范,与思想、观念一样,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交往活动等。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利益的出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关系而产生交往活动,交往行为。

二、当前中国道德建设概况

随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健康发展,科技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这为我们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而传统的伦理道德及从中升华出的道德精神、浩然正气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纵观古今,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超历史、超时空的特征,具有独立的绝对的精神价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将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了中华文明。

在当前中国国内局势发展总体稳定,社会和谐安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不断完善发展中,总体发展趋势向上向好。但由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处中以及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都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们的伦理道德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是人与人之间矛盾重重。比如缺乏信任,出现了很多“老人摔倒不敢扶”等现象;隐私曝光,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更是出现人肉搜素,网络舆论的现象。

二是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一方面社会生产能力提高但人的消费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公民道德“平均水平”偏低,“食品安全不敢信”的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薄。

三是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很多企业都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只注重发展了物质经济,忽略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这些将会阻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问题蔓延,还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有问题引发我们思考,讨论伦理道德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做准备。

三、马克思伦理道德观对我国道德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推进我国道德建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普及,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去进一步领会它的深层内涵,我们不能单单只停留在书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归纳,不拘泥于形式,不断分析、探讨和总结,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在生活和实践中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善良的道德情感,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让社会充满温暖,充满正能量。同时加强诚信、守信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但字字精炼,动员广大社会群众认真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的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公民的自觉实践能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更多的人守道德,重道德,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注重伦理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加强伦理教育,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培养道德责任。国家加大教育力度,通过国家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去教化人心,在潜移默化中让广大民众理解和践行社会道德。通过教育的方式,将更多正能量传播给学生,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更多的学生遵守道德,而且不可否认,当新一代学生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人才之时,伦理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明确就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正所谓青年强则国家强。endprint

(二)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的伦理道德观是自然的过程,也是历史的过程,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物质文明,还要有精神文明。如果,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失掉远大理想,精神生活很空虚,那么人就会陷入思想混沌甚至颓废的地狱,社会就会因此失衡,步入昏暗阴沉的境地。有些人只强调所谓的物”,提出什么“向钱看”的极端错误的思想。有些人更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甚至极少数“害群之马”,抢劫偷盗,违反法律,扰乱社会秩序。所以,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推动建设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事实也充分证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都离不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携手并进,共生共荣的自然过程,也是历史进程的基础。

(三)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马克思以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其所写阶级斗争以及暴力革命的文章中,都体现了其重视人的发展,将人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放在重要位置。道德作为社会意识,是反映在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观更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网络舆论、生态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中国共产党从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立足整体,统筹局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发展需要道德约束和法制的监管。发展马克思主义论理道德,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发展,让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就业权。在现代社会,教育对人们的收入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背景,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给每个社会成员公平的起点,让大家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更好的将伦理道德传递给每一个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促进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使社会管理更加完善,人们生活更加富足,生活充满积极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方面,我们需要继续改革,不断创新;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方面,我们要走和谐发展,均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视生态建设,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注释:

滕云.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人民论坛.2016(8).223-225.

姜迎春.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理论特色与实践意义.学海.2005(3).9-14.endprint

猜你喜欢

伦理观道德建设道德观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重要性探讨与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
探析《佛教格言》中的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