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力在民歌钢琴改编曲演奏中的价值研究

2018-03-09陈琛

关键词:触键演奏音色

陈琛

摘 要:民歌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钢琴曲库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钢琴音乐的融合。演奏是乐曲艺术生命的再创造,想象力可以赋予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演奏以更深层次的拓展。本文分析了想象力與音乐的关系,阐述了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的特点,并就想象力在其演奏中的作用及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想象力;民歌钢琴改编曲;演奏;音色;触键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109-03

想象力是一切艺术行为的源泉,将想象力融入到乐曲的演奏中,可以提升乐曲的表现力,赋予乐曲以灵魂,使艺术形象更为鲜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想象力与音乐的关系

(一)想象力的基本概述

想象力是介于人类感性思维与知性思维的一种先天性的能力,是人类基于当前已有的形象,在头脑汇总进行再创造,它是人类好奇心在头脑层面的一种行为体现。不断将抽象意识向具象化转移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人类不仅可以感知眼前的事物,还可以将已发生的事情、看到过的物体在脑中通过回忆产生形象认知,进而创造出感知外的事物,这就是想象力,它广泛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当中。在文学作品中,《聊斋》《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的形象就是作家将现实中的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放大和延伸;在舞蹈作品中,舞蹈家将故事、意念通过想象力转化成肢体行动,使抽象的感情与意念具象化;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把头脑中的情感、音乐形象通过作曲技法转化为具体的音乐作品等。因此,所有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力。

(二)想象力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是听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它没有具体的形态,不可触摸,只能耳听心感。想象力存在于音乐创作和欣赏的不同层面,一是作曲家在创作时的艺术想象力,将其理念情绪通过想象力转化为旋律,并通过作曲技法展示音乐;二是演奏者对乐曲的二次想象,借由二次创作将音乐形象传递给听众;三是听众对于所听乐曲的再次想象,形成具有个人审美特点的艺术体验。音乐作品的创造、被欣赏、被理解就是通过三者想象力的结合而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由此可见,想象力既是音乐产生的因素,又是推动音乐传达的关键,是音乐生命力在精神层次的体现。

二、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发展及特点

民歌承载着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征,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西方音乐思想的碰撞下,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40年代,民歌钢琴曲改编曲的创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改编的作品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歌的淳朴及民族思想的精髓,又兼具钢琴音乐的特征,如《在那遥远的地方》、《花鼓》、《春思曲》等。但是如何使欧洲音乐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如何解决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存在着的艺术创作者与音乐欣赏者之间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矛盾,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中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1}在文革时期,钢琴乐曲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也正由于此,民歌钢琴改编曲成为当时钢琴音乐发展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历史现状使得民歌改编曲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如《浏阳河》、《松花江上》、《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随着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氛围激活了新的音乐思潮,钢琴音乐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爆发,一系列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或以声乐的旋律、民族音乐的音调为基础而改编,或是通过现代作曲技术而创作的钢琴曲,或是根据作曲家自创的作曲技法而写成的钢琴曲,如《云南民歌五首》、《欢乐的牧童》、《长短组合》等。

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点。首先,它保留了民歌本身的选材特点。民歌选材来源于生活,多是百姓口耳相传下来的,易于为大众所接受。作曲家将原有歌曲中的典型旋律或器乐特色作为最重要的创作素材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

其次,既保留民歌横向的线条美,又具有纵向的和声感。多数的民歌都是单线条旋律,更偏重于音乐的横向变化,旋律的变化预示着音乐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改编过程中,作曲家以原民歌主旋律和中国的传统调式为基础,结合西方音乐重视立体声的特点,通过和声、节奏、调式调性的变化来进行发展,因此这些改编曲既具有民族音乐的风格,同时又兼具钢琴音乐和声性、多层次的特点。

第三,和声的特色运用。在西方功能和声的基础上,通过使用附加音和弦、替换音和弦等技法使和声具有强烈的中国民族调式风格,具有强烈的色彩感。

第四,以西方曲式结构为基础加入民族音乐的特色曲式。将西方的二部、三部、变奏曲式融入散板、多段体结构,更能体现出音乐形象发展的不同阶段。

三、想象力在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演奏中的作用及具体体现

(一)想象力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

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人体器官相互配合的过程,是一种身心结合的表演形式,需要演奏者同时眼观乐谱、指弹音符、耳辩节奏、肢体配合、脑动情绪,同时还要使用踏板来烘托气氛、产生音色的变化。因此,在演奏技巧上需要在头脑中预先想象出符合音乐形象的音色,再尝试去找到它,与此同时,在乐曲情感的表现上也需要借助想象力的发挥来实现音乐形象的升华。

1.想象力在钢琴演奏技巧上的作用

不同的演奏技术需要不同的发力方法以产生不同时值的音符、带来音色的变化。钢琴通过榔头击打琴弦完成发音,发音后声音呈减弱趋势,直至消失。因此,钢琴在发音后声音就无法改变,在弹连奏时,演奏者除了在技术上做到“连”,还需要保持对声音持续性的想象,就是所谓“意”连,进而保证音色衔接的完整性。断奏也有时值长短之分,通过发音方法的变化和音符持续时间的长短能表达不同的音乐情绪。只有演奏者对音乐形象有明确的要求,才能找到合适于音乐情感表达的技术手段,其中对音色的构想是前提,想象力是关键。endprint

2.想象力在钢琴演奏艺术形象上的作用

对于艺术形象的想象首先来源于对乐曲标题的扩展联想;其次是演奏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思维模式,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再次,就是演奏者对音乐形象的再创造,通过自身情感与乐曲之间的融合,与乐曲建立灵魂上的共通。演奏者的想象力要贯穿于整个演奏的过程中,层层深入,不断变化。良好的演奏首先要能打动演奏者,其次才能打动观众。因此,演奏技术是基础,而将乐曲中的形象、情感内涵传达给听众是演奏者最重要的任务。通过演奏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抽象的艺术形态尽可能具象的传递给听众,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融合到每一个音符当中是完美表现乐曲的必备过程。

(二)想象力在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演奏中的具体体现

演奏者在胜任弹奏技术的前提下,通过想象力来提升、拓展音乐形象,建立听众与乐曲之间的沟通,方能实现艺术作品的创造与再创造。接下来,笔者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进行分析。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民歌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四首》中的代表曲目之一。该民歌原由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改编而成,乐曲高亢嘹亮,激情奔放,情感浓厚,全曲既有变化又有对比,具有典型的民族化特征,歌曲中独特的唱腔如滑音表现了陕北地区的语言特色和风土人情。改编的钢琴曲保持了原民歌的旋律特征和独特的民俗韵味,并运用多种装饰音技法进行了修饰,通过织体变化、调式调性变化拓展了民歌的音乐表现力。改编后的乐曲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三个部分都加入了变奏曲式结构。变奏曲式通常能表现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征,因此这首作品具有丰满的艺术形象,能完整的表达音乐的故事情节。

对艺术形象的驾驭能力体现了演奏者的故事架构与阐述能力,演奏者可以将音乐线索、陕北地区民风民俗的特点与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把乐曲按架构形成一个有特色的故事形态,对音乐形象进行多重设置,并将自己的情感与整个乐曲融合,通过自己的情绪来引导整首乐曲的演奏。

乐曲引子部分是故事讲述的开始,以mp开头的散板通过力度和音区变化、装饰音的运用和自由速度的华彩句唤醒了听众对陕北民间音乐自由、奔放的感受,长时值音符要借助想象力弹足,让听众感受到音乐情绪的延续,激发听众对音乐的想象力。

乐曲第二部分是一个快板段落,描绘了陕北人民热烈欢迎红军时激动、喜悦的场面。四次变奏中有很多片段直接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如第45-60小节右手高音区的演奏表现出陕北村妇高调轻盈的欢声笑语;第61小节之后旋律进入左手的低音区,可以想象为男人们见面后相互寒暄、拥抱的场景;第86节起旋律在高低音区交替出现,这里可以想象成红军与百姓们一起欢声交谈的热烈场面;第116小节起音乐逐渐走向高潮,演奏者可以想象为是这位老农讲到了军民共同迎难克险,高昂的音乐将听众带入到这样的情境当中,容易引发听众情感上的共鸣。

乐曲第三部分走向了整首曲目的高潮,可以想象成军民斗争后迎接来胜利的喜悦,表现出百姓对于红军的崇敬之情。右手八度加厚的主旋律呼应了引子部分单旋律,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左手琶音在低音区表现出波澜壮阔的推动力,演奏時需要演奏者使用身体的力量把主旋律演奏得丰满,表现出乐队齐奏的感觉,将乐曲情绪推向高潮。在演奏者的脑中仿佛看到了山头又开起了一朵朵红艳艳的山丹丹花,表达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演奏中,对故事情节的设定和音乐形象的把握需要持续的想象力。演奏者需要构建出符合乐曲内涵的故事场景,将乐曲内容讲述给听众,建立乐曲与听众之间的情感连接。

四、民歌钢琴改编曲演奏中想象力的培养

(一)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想象力是建立在对已有事物再创造的基础上的。因此,演奏者需要有大量的人生体验来做自己想象模型构建的基础。由于日常生活体验的局限性,演奏者可以领略不同的艺术形态,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丰富自己对音乐故事的联想能力。

(二)储备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

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根源是民歌,也就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都被充分体现在了民歌当中。因此,演奏者不仅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对乐曲的文化背景和内容进行关联,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激发对音乐的想象力。

(三)激发对音色的想象力

良好的钢琴演奏技巧是支撑整个乐曲弹奏的基础。演奏者要明确认识到钢琴的音色特点、人声的特点以及不同民间乐器的音色特点。由于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旋律主要来源于人声的歌唱,因此在钢琴上模仿人声的演唱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点。由于钢琴在发音后声音呈衰减状,因此长时值音符的延续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表现,有时需要用延音踏板来弥补客观上声音的衰减,更为重要的是演奏者要从主观上发挥想象力,训练内心听觉以加强对声音延续感。其次,在民歌的演唱中,通常还伴随着民间乐器的伴奏,所以熟悉不同民间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音色特点对演奏者提升对音色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不同的乐器能表现不同的音乐性格。因此,在钢琴上模仿或再现这些民间乐器的音色需要不同的触键法。想象力的训练是前提,不同触键方法的运用是客观的实现手段。

五、结束语

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是通过钢琴来演绎民族之声,一方面是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拓展了民歌本身的表现力,另一方面通过钢琴改编曲这个载体将民族音乐推向世界,促进了民间音乐对外的交流。演奏者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音乐作品中独特的民族神韵表达出来,赋予作品以灵魂。

注 释:

{1}周为民.钢琴艺术的多维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367.

参考文献:

〔1〕杜青兰,苏欣昕.储望华早期与近期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比较研究——以《浏阳河》和《茉莉花》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7).

〔2〕任辽苏.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从桑桐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看中国钢琴改编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03).

〔3〕郑隽逸.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音乐表现手法及演奏特点探析——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02).

〔4〕孙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论中国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演奏技法[J].长沙大学学报,2016(0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Folk songs piano transcription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piano music, which is the fusion of Chinese folk music and piano music. Music is an art of life to create, imagination gives the play of piano transcriptions deep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magination and music, and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olk songs piano transcriptions, and about the role of imagination in the play and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Keywords: Imagination; Folk Song Piano Transcription; Play; Tone; Touch the Keysendprint

猜你喜欢

触键演奏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浅析钢琴触键技巧对音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