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国初年温廷敬潮州诗歌史的线性书写

2018-03-09黎聪

关键词:潮州

黎聪

摘 要:作为潮州诗歌总集编纂史上的殿军之作,《潮州诗萃》经过温廷敬对历代潮州人诗作、诗集及相关史实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清理,确实踵越前人,成为了集大成之作。然而更应值得重视的是:温廷敬对潮州诗歌兴起的源流所进行的细致严谨的考索、推求与阐述,富有创见地线性书写出了潮州诗歌自唐直至民国初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温廷敬;《潮州诗萃》;潮州;诗歌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088-03

温廷敬,字丹铭,号止斋,早年笔名讷庵,晚年自号坚白老人。同治八年(1869)生于广东大埔县百侯镇,1954年春病逝于汕头,享年84岁。作为清末民初广东著名的学者、广东文献、史志学专家,温廷敬真正开始有志于将潮州历代的所有诗歌文献萃辑成书,应该是在其30岁左右。他在《潮州诗文萃征乡先哲遗集启》中曾言:“聚环瀛之简册,具有侈心;顾乡土之阙残,能无泚颡。是用不辞谫陋,愿竭驽骀。一代巨编,敢追姚铉。方隅总汇,庶配吴都。所望孝子慈孙,故家世族。惠之秘册,假以遗书。俾得众卉纷罗,饱掇春林之秀;群流共集,蔚为沧海之观。”{1}这一份搜集整理潮州历代诗歌文献以保存乡邦文化精华的文化承担在“四夷成交侵之势,文武有道尽之忧”的民国初年,尤为显得难能可贵。

客观而言,《潮州诗萃》作为潮州诗集编纂史上保存潮州历代诗歌,乃至诗人资料最为齐全的一部诗歌总集,合共收录了潮州籍诗人439家,诗作6530馀首。“足为来学矜式,厥功伟矣”。然而就温廷敬的创作动机和编纂目标而言,与其赞《潮州诗萃》是一部“古今作品,咸萃于斯,诚海涵地负之巨观”的地方诗歌总集,不如将其视为一部旨在全面系统地对潮州诗歌发展流变史进行考察辨正和线性建构的学术著作。

一、对潮州诗歌史源头的考索

潮州由于偏处岭海一隅,故在唐代以前,中原的先进文化,包括诗歌文化,都难越五岭而传。因此,自秦汉以至唐代前期,潮人诗歌均绝迹不闻。首部潮州诗歌总集《古瀛诗苑》的编者陈珏便提出“吾潮之昔以诗鸣者,唐以上无稽”{2}的认识,从而将将宋哲宗元佑辛未状元,揭阳人陈希伋定为当时能见其诗的最早的一位潮州籍诗人。杨天培编《潮雅拾存》时沿用了陈珏的这一观点,所收的诗人同样始于北宋的陈希伋。

温丹铭由于对潮州及周边地区的方志史乘多有搜集,且披览甚勤,故在诗人诗作的搜集方面比陈珏更趋完备,他先是拈出生活年代比陈希伋要早近八十年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的潮阳人许申。后更毅然将中唐陈元光定为潮州诗歌传世的第一位诗人,这无疑属于温丹铭的首创,但是,这一观点是否能成立呢?

由于新旧唐书均未为陈元光立传,因此后世对于其籍贯,多有异说。其中,以“光州固始说”与“揭阳说”为主流。“光州固始说”成形于中唐。最早专门述及陈元光的籍贯及家世的人正是与陈元光一起入闽的副将许天正。他在《开漳始祖行状》一文中载述陈元光为光州固始人,其祖父名陈克耕,曾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立有显赫战功;其父名陈政,以军功官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并进朝议大夫,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另有同时代的福建晋江进士欧阳詹撰写的《忠毅文惠公行状》,也对陈元光其人行迹及家世历史有所描绘。

相较于“光州固始说”,“揭阳说”最早见于黄佐明嘉靖四十年(1561)编竣的《广东通志》。之后明隆庆六年(1572)黄一龙《潮阳县志》卷一“建置沿革”中也有记及陈元光,但却未取黄佐《广东通志》之说,也不提陈元光之具体籍贯,只述其“唐仪凤间崖山贼陷潮阳,命闽帅陈元光讨之。元光伐木通道,大小百馀战,俘首或万计,岭表以平。后潮人以其有功于潮,立庙于州城,名曰威惠,今废。”这一段“有功于潮”的历史。直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的周硕勋《潮州府志》,方在其卷二九“人物·武功”中首次将陈元光记为揭阳人:“唐陈元光,揭阳人。父政,以武功隶广州扬威府。”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刘业勤《揭阳县志》以及清道光二年(1822)编成的阮元《广东通志》同样采用了周硕勋之说。

温丹铭所采用的便是“揭阳说”。之所以持此说,相信其应深受黄佐和阮元等先贤所持的“揭阳说”的影响。然而,温氏在下定论时,明显比黄、阮二人要更审慎,也更讲究考据实录的史学意识。为了在收录陈元光诗事时不致落人口实,达至有据可征,温氏通过遍寻《一统志》、《河南通志》、《广东通志》、《福建通志》、《潮州府志》、《揭阳县志》、《漳州府志》、《漳浦县志》以及《方舆纪要》中所引载之《丁氏古谱》等,钩稽排比而撰成《唐岭南行军总管颍川侯陈公元光传》。该传记在阐述陈元光的籍贯之时,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一方面,沿袭“揭阳说”;另一方面,温氏也不忘特地说明:“陈元光,字廷炬,揭阳人,原籍河南固始。”“揭阳人,原籍河南固始”这种表述以温丹铭为肇始,非自唐以降的史志所有,可见温丹铭对长期以来的陈元光籍贯之争是熟悉的。他对陈元光的籍贯所下的这一定语,虽不乏折中前人之说的意味,但也不失为其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一种最稳妥而又深具学术智慧的尝试。而且,温丹铭虽尊乡邦先贤之论,但对其叙史之误亦不虚美、不隐恶,可谓尽显史志家钩沉实录,微言大义之家法。

二、对潮州诗歌史的线性书写

不可否认,直至中唐韩昌黎与众多文人骚客、士族官宦的相继被贬入潮,方才很好地引领了当时的潮州诗坛。虽然他们在潮州留下的诗作,内容上更多的仍停留于渲染潮州这一穷荒瘴疠之地给外乡人带来的恐惧,以及悲苦地抒发个人不平则鸣的失意之叹。但这些谪宦寓贤之作给潮州诗坛带来了效法中原诗坛的新兴发展之机。潮州诗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汲取中原诗学的营养发展起来。

温廷敬在《潮州詩文萃征乡先哲遗集启》中追溯了自中唐韩愈被贬刺潮以来,潮州人民在中原主流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染下,在民风、文化层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而又代代传承的积淀与变化:

粤自泰山斗北,昌黎起化之邦;明月海南,赵子婆娑之地。洎夫炎宋,益懋人文。许漕使代握随珠,刘安抚家传和璧。尚书三疏,震直节于小朝;夫子万言,著华声于大学。以及礼经析义,传伊洛之渊源;易范成书,跻孟京之堂奥。知邹鲁独在潮阳,虽小民亦知礼义。时登末季,竞切勤王;运入胡元,独多隐士。歌钓矶之明月,吊战垒之落晖。乃至一曲平元,大义能明于巾帼;七言上俞,先几犹胜乎须眉。吁,其盛矣!endprint

相应地,潮州地区的诗文创作也在宋元之后呈现出了人文渐盛、名贤辈出的繁荣局面。而这一时期入潮的谪宦骚人,同样为引领潮州诗坛进入中原主流诗坛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宋真宗时任宰相的陈尧佐,他曾在咸平二年(999)被贬为潮州通判。其《送人登第归潮阳》诗曰:“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他把潮州喻为“海滨邹鲁”,足见潮州地区的文化在北宋年间,已渐可“当于大雅”矣。但宋元之际,很多诗文文献在战祸中被焚之一炬,对方兴未艾的潮州诗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不少“先辈之诗文遗集,多困于财力,未付梨枣,洪流骤发,室庐被浸,随以漂没;子孙不识,饱诸蠹鱼,投之一炬,其湮没不传,或仅存百一。”{3}

面对宋元潮州诗歌文献如此严重的散佚情况,无怪乎温廷敬发出“遂使问天无术,难资呵护于鬼神;出土有灵,冀丐搜罗于金石。弥足贵也,不其悕乎?”的感慨,并就此立志担当起对存世希望已十分渺茫的乡邦诗文所进行的搜集与整理等工作。对于宋代潮州诗歌的存佚,他曾这样写道:

揭阳鉅集,惟存栖凤微吟。天水奇编,仅见序韩一作。考高阳之旧著,记剩苏楼。访大宝之遗文,赞惟韩木。寥寥短什,歌传江上之山。落落名章,人吊邺中之冢。{4}

温氏提及的“揭阳鉅集”(陈希伋《揭阳集》)、“高阳之旧著”(许申《高阳集》)、“大宝之遗文”(王大宝《王元龟遗文》)、“歌传江上之山”(刘允《韩山》诗)、“人吊邺中之冢”(陈昌言《邺都》诗)虽因年代久远,变得零散不整,但均被一一收入了《潮州诗萃》,虽然吉光片羽,但仍可见宋代潮州诗歌相比起前代来,所体现出来的长足的发展。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元代诗坛的成就并不高。在这种整体的低迷之下,潮州诗坛也显得较为沉寂。潮州在有元一代只出了4名进士,而其中仅泰定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的揭阳人杨宗瑞有一首诗传世。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杨宗瑞曾仕元朝,温廷敬所收录的其它元代潮州诗人,如陈牧隐、陈野仙、陈与言、陈文瑶、郑大玉、戴昌等都为隐逸之士。他们虽选择了归于山林的隐居生活,但他们都不是那种雅好野逸的置身世外之徒。对于他们的真正身份,温廷敬在陈牧隐小传之下就特意加注作了说明“自牧隐以下五人,皆当日逸民也。”故在他们为数不多的诗歌创作中,充斥着的是一种强烈的遗民意识。陈与言在《凤山钓矶》之二中曾有言:“渔矶夜夜歌明月,谁道遗民去不还。”赤裸裸地道出了其身为遗民的特有的故国之思。陈牧隐则更为大胆,在《题凤山古寨》一诗中竟直接表露了对高举抗元义旗的英雄的怀缅与呼唤:“保障当年建义旗,凤山盘石绕阳溪。英雄战垒今何在,万古鸦声对落晖。”

在《潮州诗萃》的元代诗人卷中,收入者以南宋遗民诗人为主体。这固然体现了温廷敬对宋元世变之际,拒不事新朝的遗(逸)民诗人的重视与关注。但是,在并不算广阔的潮州大地上,竟然涌现出了如此大量的隐逸型遗民诗人,堪称潮州诗歌史上一个令人侧目的现象。

潮州虽因地缘之故,远离北方政治和权力中心,但自宋末元初在江门新会直面毁灭华夏的厓山一役后,劫后余生的潮州士人所彰显出来的遗民心理和意识,较之中原并无二致。左鹏军先生就曾据此拈出了“厓山记忆”一说,言“厓山具有了昭示民族精神、反映历史兴亡的象征意义,成为宋代及其后绵延不绝的岭南遗民精神的寄托与象征,成为岭南历代文化记忆中一个具有特殊政治内涵和历史意味的标志,甚至是岭南遗民精神、不屈精神意志的一个思想原点和文化象征。”{5}实为中的之论。遗民精神若此,故宋亡之际,潮州遗民颇众。相当多的潮州文人更是深受文天祥、陆秀夫的爱国精神之感化,自觉担当起了“世道之责”。正如温廷敬所言“胡元一代,潮多抗节之士。……其感于文陆之风者欤!”这些文人与广大的遗民一起仿徨迁徙于残山剩水间,孤愤激烈,悲鸣长号,以隐逸的旋律来表达他们对异族政权的疏离。其诗歌以幽忧激烈之音为主,兼及系念宗邦,寄怀深远,既含高绝的民族气节,又颇具野逸的隐者之风。从而在元代的潮州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南宋遗民诗人群体,也正是通过他们,潮州自中唐建立起来的一代诗风才在元代很好地延续了下来。温廷敬在选辑时将这批隐逸遗民诗人作为元代潮州诗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其对潮州诗歌史历程的清晰意识也昭然可见。

《潮州诗萃》辑录明清诗人数量最众,达397家,是唐宋元三代诗人总和的26倍之多。四库馆臣曾批评明代张邦翼编的《岭南文献》“于岭南诸集,搜辑颇广。然明人著作,百分之中几居其九焉。盖时弥近而所收弥滥,亦明季标榜之习气也。”相对而言,《潮州诗萃》中辑录的明清诗人虽然远较前三代为多,但并无标榜今人之习气。温氏之所以作这样的安排,除了年代越近,诗歌文献资料確实保存得越齐全之外,更多是因为明清两代的潮州诗坛出现了一大批颇有影响力的诗人与诗作,令这个时期的诗歌基本可以代表历代潮州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其中,尤以海阳诗歌世家陈氏一门最负盛名。除了诗歌才力恣肆,被时人誉为潮州明季清初之诗史的陈衍虞,其子陈珏的《砚痕堂诗文集》,其孙陈王猷的《蓬亭偶存诗草》亦多受称誉。饶锷在《潮州西湖山志》中便对陈氏家族自陈珏而下诸人的诗文成就作过一番梳理:“陈珏,字比之,号双山,衍虞子,最知名。张尚瑷游粤,语人曰:‘吾于惠得叶西村,于潮得陈双山,不负此游矣。著有《砚痕堂集》。兄士复,一名周礼,字心之,号痴山,有《自怡草》。弟屿,字昆之,号鲁山,有《屏文集》。士复子王猷,字良可,号砚村,康熙辛卯举人,官肇庆教授,有《蓬亭集》。又陈艺蘅,字博之,号寄亭,有《爱园草》。士规,字景之,号鹤州,有《咽珠堂集》。士凤,字翔之。士鼎,字位之,皆廷策孙。一门群从,咸能世其诗学。”海阳陈氏如此一个历四、五代,擅于诗艺者达数十人,于清代潮州诗坛焜耀一时的诗家大族,即使将其放诸中原诗坛众世家中,也是堪称一流的。温廷敬在《潮州诗萃》清代卷中将陈氏一门的著名诗人均选录益备,且亦足见其推挹之意。

总体而言,温廷敬在《潮州诗萃》中以爱古人而不薄近人的选辑尺度,通过对潮州诗歌兴起的源流进行细致严谨的考索与推求,通过对历代潮州诗人及其诗作进行全面的辑录和评价,系统地建构起了潮州诗歌史线性的发展历程。事实上,温廷敬经过对历代潮人诗作、诗集及相关史实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清理,也确使《潮州诗萃》踵越前人,成为了保留诗人诗作最多,最全面的潮州诗歌总集。实在无愧于饶宗颐“诚海涵地负之巨观,足为来学矜式,厥功伟矣”之赞誉。endprint

注 釋:

{1}{4}温廷敬.潮州诗文萃征乡先哲遗集启.温廷敬辑,吴二持,蔡起贤校点.潮州诗萃[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1.

{2}陈珏.古瀛诗苑[M].潮州: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1997.16.

{3}温廷敬.汇山遗雅序.饶锷,饶宗颐.潮州艺文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655.

{5}左鹏军.厓山记忆与岭南遗民精神的发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21—28.

参考文献:

〔1〕温廷敬辑,吴二持,蔡起贤校点.潮州诗萃[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珏.古瀛诗苑[M].潮州: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1997.

〔3〕温廷敬.温丹铭先生诗文集[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4.

〔4〕饶锷,饶宗颐.潮州艺文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6〕左鹏军.厓山记忆与岭南遗民精神的发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

〔7〕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蔡起贤.缶庵论潮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Chao Zhou Shi Cui, which has been compiled by Wen Tingjing, goes beyond a lot of previous works in the field of poetry of Chaozhou. But more worthy of the researchers should be Wen Tingjing's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Chaozhou Poetry. H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n the process from the Tang Dynasty until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aozhou poetry.

Keywords: Wen Tingjing; Chao Zhou Shi Cui; Chaozhou; the History of Poetryendprint

猜你喜欢

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寻找潮州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蔡焕松作品选
潮州手拉壶“潮韵”的文化意义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我们的“潮州文化班”?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曾纪渠与19世纪晚期潮州社会
潮州木雕